-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及其改良术式在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通常是指后凸Cobb角较大(≥70°),且椎体间柔韧性明显下降(弯曲的柔韧性<30°)的脊柱畸形,可由脊柱原发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引起。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美观,还会伴有脊髓或神经功能损害。三柱截骨术是目前治疗此类患者的唯一有效手段,其中以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及其改良术式应用最为广泛。不对称PSO(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不但能有效重建患者的矢状面、冠状面平衡,而且更容易实现截骨面完全闭合,有利于截骨面达到坚强的骨性融合及增强局部稳定性。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arti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PSO)可降低腰神经出口根损伤发生率,常应用于各类脊柱畸形矫正。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modified parti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MPPSO)多用于伴椎间盘损伤的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其优势在于骨-骨接触降低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风险、提高了融合率。中柱闭合-前柱张开楔形截骨术(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在闭合后柱的同时张开前柱,可实现更大的后凸矫正度数。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开合式楔形截骨术(modified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 MCOWO)多用于椎体楔形变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也可实现骨对骨的截骨面闭合,通常可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但术中去除部分多、难度大、操作复杂,容易引起神经和血管损伤。明确各改良术式的截骨范围、矫形效果及优劣势有助于为患者个性化制定手术方案,获得理想的矫形效果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瘤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负压吸引装置对小鼠皮肤分泌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圆拱形装置和敷料型装置对吸引区皮肤的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探讨受吸引区皮肤的改变方式及机制。方法:2018年3—5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用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将54只小鼠均分为3组:对照组、圆拱形装置组、敷料装置组。分别在负压吸引处理后1、3、5 d取材,在皮肤组织HE切片上直接测量比较皮肤真皮层厚度,用分光光度法比较局部皮肤组织胶原蛋白含量,用ELISA法比较局部皮肤组织中MMP-1和TGF-β表达量。结果:圆拱形装置组与敷料装置组均能增加真皮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5 d时,对照组:(71±8) μm;圆拱形装置组:(351±9) μm;敷料装置组:(267±12) μm, P<0.05]。圆拱形装置组和对照组相比,真皮层中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5 d时,对照组:(30.9±4.3) mg/g;圆拱形装置组:(72.7±3.6) mg/g, P<0.05]。圆拱形装置组的TGF-β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比敷料装置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处理5 d时,对照组:[0.24±0.1) ng/ml;圆拱形装置组:(0.78±0.08) ng/ml;敷料装置组:(0.39±0.18) ng/ml, P<0.05]。而MMP-1分泌则呈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敷料装置组TGF-β和MMP-1分泌在全实验过程中变化不大。 结论:圆拱形负压吸引装置界面通过造成成纤维细胞空间形变,更有效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TGF-β和胶原蛋白分泌,增厚皮肤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0例ITBS膝外侧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速系统和数字震动感觉检查仪,分别在无贴扎、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条件下,检测ITBS患者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及股骨外侧髁处震动觉数据,并利用光学空间坐标采集系统观察患者在端坐位时其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变化情况。结果:30例入选患者其膝关节位置觉被动角度重现测试值(PAR)、运动觉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DPM)、股骨外侧髁处皮肤震动感觉阈值(VPT)及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D 0,在NT(无肌内效贴扎)、T1(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T2(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贴扎条件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在NT条件下PAR、TDPM及D 0数值均最大,在T1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次之,在T2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最小。在T1及T2条件下,入选患者PAR(T1: r=0.370,T2: r=0.411)、TDPM(T1: r=0.513,T2: r=0.562)及VPT(T1: r=0.492,T2: r=0.599)均与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具有正相关性( P<0.05)。 结论:肌内效贴扎可能通过产生局部皮肤形变,影响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在肢体拉伸摆位时贴扎可使皮肤产生更显著的各向形变,进而获得更多的感觉输入,有助于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心肌应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心肌应变是反映应力作用下整体或局部心肌形变程度的无量纲参数,可以量化检测心肌损伤,指导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与预后评估.心脏超声、心脏CT、心脏磁共振均可被用来进行应变成像与分析,其中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肌应变检测手段.但由于人工分析心肌应变存在观察者间差异且所使用的成像系统和分析软件各有不同,测得的应变值在不同供应商中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欠佳,限制了心肌应变参数的临床应用.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应变计算和图像质量评估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变测量的缺陷,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超声、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中辅助测量心肌应变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诊断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希望助力于提高应变测量的效率和一致性,推动心肌应变常规应用于临床,在心肌损伤及心功能评估中发挥增量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涉及的样本量较小,并且缺乏外部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种新型多功能机电仪器对皮肤横向硬度定量检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四十年,许多无创技术已应用于皮肤病学或美容皮肤学领域的临床评估.这些技术有助于量化和证实皮肤病治疗以及皮肤护理方案(皮肤保湿、抗老化、光防护等)的疗效.针对皮肤的机械性能,研究者开展了相应仪器和方法的研究,旨在记录皮肤部位和年龄、日光照射、局部外用产品等对皮肤变形阻力(抵抗形变)或弹性(恢复形变的能力和速度)的影响.因为这些性质通常受真皮大分子网络(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聚糖等)及其持水性能的支配,所以这些技术很快成为了无创评估皮肤组织改变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是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追踪心肌回声斑点的运动,且能对心肌的三维力学状态等生理现象进行客观而准确的量化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D-STI除了可以评价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外,还能准确评价左心室的形变和局部功能,以及同步运动等,其可靠性和重复性已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得到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形变配准技术在心脏剂量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基于形变配准技术评估心脏及左心室肌剂量-体积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屏气下心电门控四维CT(4DCT),在4DCT的20个时相(0%、5%……95%)上分别勾画心脏、左心室肌.使用商用软件MIMMaestro(MIM)中的基于密度的自由形变算法,将最小体积和以0%时相为参照的最小相似性指数(DSC)时相的心脏、左心室肌分别形变到最大体积和DSC时相上,并参照其形变场对剂量进行相应的形变.分析形变前后心脏及左心室肌相对于最大体积/DSC时相的体积、平均剂量(Dmean)、V20、V30及V40等参数的变化.结果:将最小体积时相的心脏形变到最大体积时相,形变前后的体积与最大体积的差由(13.87±2.84)%减小到(1.72±1.45)%.将最小DSC时相的心脏形变到最大DSC时相,形变前后的心脏与最大DSC时相相比,其DSC由0.899±0.014增加到0.950±0.009.形变后心脏的Dmean、V20、V30及V40与最大体积/最大DSC时相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将最小体积时相的左心室肌形变到最大体积时相,形变前后的体积与最大体积时相的差由(18.77±6.64)%仅减小到(17.38±7.89)%,且形变前后的体积与最大体积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最小DSC时相的左心室肌形变到最大DSC时相,形变后的左心室肌与最大DSC时相相比,其DSC仅达到0.773±0.052,而形变前后的Dmean、V20、V30及V40等参数与最大DSC时相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的剂量-体积指标变化与其体积及形态变化之间没有线性关系,且由于过度形变的存在,有必要对心脏进行局部个体化的形变配准.而左心室肌体积和形态变化的不一致性可能是导致其剂量-体积评估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考虑引入多维参数的形变配准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局部联合熵梯度的双向多分辨率Demons算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active demons算法易受到参数设置的影响,无法有效解决大形变场的配准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局部联合熵梯度的双向多分辨率demons算法.利用在配准过程中两幅图像的互信息不断增加,局部联合熵增大的规律,本研究引入两幅图像局部联合熵参数,将图像局部联合熵的梯度附加到demons驱动力中,实现了基于局部联合熵梯度的双向多分辨率demons算法.利用自然图像、MRI图像和CT图像测试本算法的优越性,与active demons, diffeomorphic demons 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均方误差、归一化互相关系数和结构相似度对配准结果进行定量评价.本算法归一化互相关系数和结构相似度最高,均方误差最小.通过分析权重系数的影响和设置合适的参数,本算法可应用于大形变的医学图像配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磁共振特征组织追踪成像定量评价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MR)特征组织追踪成像(FT)测量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参数的可行性,并分析年龄、性别对各应变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随后每组纳入人群按照年龄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亚组.所有纳入者均行3.0T CMR检查.分析、对比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应变(PS)、峰值收缩期应变率(PSSR)、峰值舒张期应变率(PDSR).结果:其中,女性整体周向PS、纵向PS、心基底段周向PS大于男性;男性整体周向PSSR及心中间段周向PSSR、纵向PSSR大于女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肌形变结果显示,整体径向PS在男女性中老年组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女性组整体周向PS、周向PDSR老年组低于青年组.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PS分别与部分心功能参数相关.结论:3.0T CMR-FT能客观地量化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的相关参数,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心肌各形变参数也存在差异,制定相应正常人群心肌形变参数范围需考虑性别及年龄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