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中心1 367例根治性肾切除肾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报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的远期生存情况。方法:收集1999—202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的1 367例无远处转移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以总生存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中位随访52.6个月,1 367例患者中死亡267例,存活1 100例,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和74.9%。Leibovich评分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82.2%和50.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2%、72.3%和30.2%,3组远期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pT1期、pT2期、pT3期和pT4期肾癌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2%、73.6%、55.0%和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和35.6%,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核分级G1级、G2级、G3级和G4级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81.6%、60.5%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局限性肾癌(pT1~2N0M0)患者接受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后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5%和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T分期、N分期、病理核分级、肿瘤坏死、肉瘤样分化是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 HR=1.55,95% CI:1.04~2.31)、年龄≥55岁( HR=2.11,95% CI:1.50~2.96)、高T分期(T3~4期比T1a期: HR=2.37,95% CI:1.26~4.46)、N1期( HR=3.04,95% CI:1.81~5.09)、高病理核分级(G3~4比G1: HR=4.21,95% CI:1.51~11.75)、有肿瘤坏死( HR=1.66,95% CI:1.17~2.37)和有肉瘤样分化( HR=2.39,95% CI:1.31~4.36)的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较差,BMI≥24 kg/m 2的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较好( HR=0.56,95% CI:0.39~0.80)。 结论: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后远期总生存率高。高龄、高病理分期和核分级、有肿瘤坏死和肉瘤样分化是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主要不良影响因素,高BMI是主要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液体活检技术在肾细胞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液体活检是指对人体体液样本中的肿瘤相关物质进行无创性分析,克服了传统组织学活检的局限性,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可预测对治疗的反应、纵向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预后等。肾癌目前缺乏成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疾病诊断及监测仍然依靠影像学检查。近些年液体活检在肾癌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RNA(ctRNA)、外泌体、肿瘤"教育"的血小板(TEPs)等液体活检技术在肾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患者远期生存结果:单中心20年2 046例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限性肾癌患者肾部分切除术后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肾部分切除术的2 046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 402例,女性644例,诊断年龄[ M(IQR)]51(19)岁(范围:6~86岁)。以肿瘤特异性生存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相关的因素。 结果:随访时间为49.2(48.0)个月(范围:1~229个月),生存1 974例,死亡72例。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期未达到。5年和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7.0%和91.2%。pT1a(1 447例)、pT1b(523例)、pT2期(58例)患者的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5.3%、81.8%、81.7%。病理核分级G1(226例)、G2(1 244例)、G3~4级(278例)患者的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6%、89.4%、85.5%。开放、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差异(96.7%比97.1%比97.5%, P=0.6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 HR=3.93,95% CI:1.82~8.47, P<0.01)、T分期(T1b期比T1a期: HR=3.31,95% CI:1.83~5.99, P<0.01;T2~3期比T1a期: HR=2.88,95% CI:1.00~8.28, P=0.049)、病理核分级(G3~4级比G1级: HR=2.81,95% CI:1.01~7.82, P=0.048)是肾部分切除术后肾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局限性肾癌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后远期肿瘤特异性生存率高。手术方式(开放、腹腔镜或机器人)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但年龄越大、病理核分级越高、T分期越高的患者,远期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越低。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重视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随访,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远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确诊为成人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7例CT提示肾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均行肾根治性切除术。7例病理均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平均肿瘤长径5.9(3~10)cm,平均随访42(20~85)个月,生存期55.5(27~85)个月,4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成人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早期或局限性患者行肾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好,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的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 PET/CT评估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转移性肾癌(mRCC)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预后差。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多种靶向药物极大地改善了mRCC的预后,但靶向治疗对部分患者的疗效不佳,靶向药物还可能引起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早期无创性评估肿瘤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从而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外的研究者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功能影像,PET/CT在许多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已被认可,近年来其在mRCC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笔者就PET/CT在评估mRCC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及局限性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减少热缺血的方法及技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或肾部分切除术(PN)能更好地保存肾功能,降低肾功能不全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局限性肾癌。如何最大程度保护肾功能是NSS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NSS术中选择性肾动脉阻断、肾动脉早期开放技术、无阻断或激光技术、改进手术方式及利用手术技巧等缩短热缺血时间的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接种训练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在局限性肾癌患者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压力接种训练(SIT)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在局限性肾癌(LRC)患者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的LRC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患者51例和5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SIT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仅行结构式心理干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压力知觉量表中文版(CPSS)检测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自我效能、压力水平变化,采用医学应对问卷中文版(MCMQ)检测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静脉输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 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HAMD、CPSS、MCMQ回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GSES评分、MCMQ面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SIT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接受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的LRC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压力和面对方式,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修复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标本YAP1、POU2F2、Cath-D表达与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研究手术标本Yes相关蛋白1(YAP1)、POU2家族同源框2(POU2F2)和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与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2例局限性肾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年随访期内(2例失访)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42例和未复发组2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标本YAP1、POU2F2、Cath-D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手术标本YAP1、POU2F2和Cath-D表达单一及联合预测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手术标本YAP1、POU2F2和Cath-D表达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复发组患者的2017 AJCC TNM分期T2期、Fuhrman分级Ⅳ级患者占比分别为80.95%、40.48%,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患者的62.31%、2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的YAP1阳性率、POU2F2 mRNA和Cath-D阳性率分别为78.57%、1.70±0.36和83.33%,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患者的47.90%、1.48±0.41、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7 AJCC TNM分期T2期、Fuhrman分级>Ⅱ级、YAP1阳性、POU2F2 mRNA、Cath-D阳性均与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相关(P<0.05),校正后YAP1阳性、POU2F2 mRNA和Cath-D阳性仍是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三者联合预测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的AUC为0.915,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89.00%,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标本YAP1、POU2F2、Cath-D表达与复发时间呈负相关(r=-0.802、-0.769、-0.834,P<0.05).结论 局限性肾癌患者手术标本YAP1、POU2F2和Cath-D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其联合预测局限性肾癌术后复发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三维重建应用于肾脏肿瘤外科手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肾脏肿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泌尿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二维影像学检查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剖信息,但在肿瘤的精确定位、手术规划和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局限性.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展示更为直观和详细的解剖结构,使得外科医师能够更好地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制定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从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角度制定了《三维重建应用于肾脏肿瘤外科手术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三维重建技术在肾脏肿瘤外科领域内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治,使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局限性肾癌LPN入路选择对患者内分泌、肾功能、生存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局限性肾癌(LRCC)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入路选择对患者内分泌、肾功能、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LR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LPN入路方式分为A组(n=51)和B组(n=50),分别采取经后腹腔途径入路和经腹腔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内分泌相关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01.12±13.34)min、(7.88±1.34)h、(7.81±1.34)d,明显短于B组的(138.38±18.99)min、(10.36±1.59)h、(10.43±1.6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组患者的血清COR、ACTH、NE分别为(18.89±3.38)ng/L、(40.41±5.26)ng/L、(268.68±30.13)μg/L,明显低于B组的(23.99±4.47)ng/L、(53.54±5.99)ng/L、(317.62±34.99)μg/L,Ins为(17.56±2.13)μIU/mL,明显高于B组的(13.34±1.64)μ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的BUN、eGFR、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LPN经后腹腔途径入路、经腹腔入路是LRCC患者安全性可靠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肾功能,且具有较好的生存获益,而经后腹腔途径入路手术能优化手术流程,可减轻对患者机体内分泌环境的影响,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