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癌新型免疫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在中晚期及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肾癌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并非所有的肾癌患者都能获益于ICI的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对ICI有着原发性或者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缺失、抗原加工和提呈作用受损、其他替代免疫检查点的上调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因素有关。本文就肾癌新型免疫治疗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解决肾癌免疫治疗耐药的难题提供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 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手术。原发灶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 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灶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灶相同。原发灶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 P=0.265)、性别( P=0.183)、BMI( P=0.152)、原发灶肿瘤大小( 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 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原发灶切除术后转移灶出现时间( 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后至转移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治疗中新的免疫治疗方案如免疫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以及免疫联合等方案已取代了传统的细胞因子治疗方案。近年来将不同治疗方案有机结合的免疫联合疗法也显现出优异的疗效,其中一些联合治疗方案已被纳入新的临床治疗指南,这些新治疗方案的出现丰富了临床医生治疗mRCC的手段。近期几项重磅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结果的揭晓,掀开了mRCC治疗的新篇章。本文将对免疫治疗在mRCC中的临床治疗应用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肾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分期和分型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有重要影响,对原发肿瘤和转移部位的早期检测和准确定位是临床诊疗的关键需求。笔者就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显像在RCC分期和分型、转移性RCC的检测以及RCC治疗疗效的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网络互动教育在肾癌术后细胞因子治疗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网络互动教育在肾癌术后细胞因子治疗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泌尿外科肾癌术后行细胞因子治疗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分别给予常规术后健康指导和以网络健康教育为平台的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满意度、知识知晓率和生存质量。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中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疲劳、疼痛、呼吸困难、食欲下降、腹泻、便秘等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网络互动教育能够为肾癌术后行细胞因子治疗患者的延续护理带来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7~73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7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低危2例,中危14例,高危8例。初诊骨转移21例。同期转移18例。行原发灶切除7例。56例接受靶向药物联合骨转移病灶SBRT治疗(B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21~86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36例,非透明细胞癌20例。IMDC评分低危14例,中危32例,高危10例。初诊骨转移45例。同期转移31例。行原发灶切除56例。54例SBRT治疗前伴骨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中位评分6(2~9分)。一线治疗药物分别为舒尼替尼44例,索拉非尼10例,阿昔替尼22例,培唑帕尼4例。5例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更换二线药物治疗,65例因肿瘤进展改二线及以上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SBRT患者采用仰卧位,根据治疗目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以及危及器官的耐受性决定放疗剂量,常用SBRT处方为30~45 Gy/5F。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80例,中位随访时间20.7(4.8~115.7)个月。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接受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B组中54例放疗前有骨痛症状,46例SBRT治疗后对止痛效果满意,12例骨病灶放疗后达完全缓解,32例达部分缓解。随访期间,40例因疾病进展死亡。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未达,2年总生存率分别50%和6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9%和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6)。B组仅2例(3.6%)发生3度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骨转移灶SBRT,可以有效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癌免疫评分系统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靶向治疗临床疗效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验证免疫评分系统在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治疗临床疗效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一线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药物不耐受)的60例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二线治疗药物,将患者分为依维莫司组(29例)及阿昔替尼组(3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利用课题组以往建立的免疫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1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免疫评分系统与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IMDC)对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所有患者最长随访时间为84.2个月。阿昔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依维莫司组( P=0.019)。阿昔替尼组的总生存期(OS)优于依维莫司组( P=0.029)。低危组患者的PFS优于高危组( P<0.001)。低危组患者的OS优于高危组( 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免疫评分系统及IMDC评分系统,结果显示,免疫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优于IMDC风险模型(0.822 vs.0.620)。 结论:作为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二线治疗,依维莫司的疗效可能优于阿昔替尼。联合免疫学指标及IMDC评分建立的免疫评分模型可用于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转移性肾癌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 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 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转移为肾癌第2常见的转移部位,约35%~4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肾癌骨转移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有限,预后不佳,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或延缓SRE的发生,维持患者较好的生存质量,延长疾病控制和生存时间。为提高中国肾癌骨转移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组制定了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