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脑及脑干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山豆根中毒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山豆根中毒并小脑及脑干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21年5月确诊1例山豆根中毒并脑干及小脑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收集及回顾性分析。以"山豆根""中枢神经损害""小脑齿状核"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21年4月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排除成人病例、资料不全儿童病例。总结山豆根中毒合并脑干及小脑损害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女,5岁,因"吞咽困难、嗜睡、站立不稳2 d"入院。伴饮水呛咳、言语不清、表情呆滞。无抽搐发作。既往史及家族史无异常。辅助检查示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宏基因二代测序阴性,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加增强:双侧齿状核及脑桥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诊断脑干脑炎,小脑炎,给予降颅压、抗病毒治疗后症状缓解缓慢。完善基因检测阴性,毒物筛查提示山豆根中毒。文献检索加本例共收集18例病例,分别为山豆根中毒并小脑损伤15例,山豆根中毒并小脑及脑干损伤3例。表现为步态不稳、言语不清、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受累程度重。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均有改变,对称性小脑齿状核受累多见。随诊1例遗留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余预后良好。结论:山豆根中毒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如患儿表现为小脑及脑干损害症状,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对称性齿状核和(或)脑干信号异常,需警惕山豆根中毒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见中药的心脏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对人体机能活动至关重要.本文从离子通道机制、神经机制以及代谢紊乱机制出发,综述相关中药对心脏的毒理作用,发现吴茱萸和山豆根通过抑制钾通道活性,香加皮、蟾酥和夹竹桃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洋金花和天仙子通过降低迷走神经作用,麻黄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甘草通过抑制皮质醇降解,砒霜、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和雷公藤通过增强氧化能力和降低抗氧化能力发挥心脏毒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山豆根叶片光合特性对光强和干旱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为我国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遮阴网的层数和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溶液浇灌,探讨了山豆根光合特性对光强和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山豆根叶片的饱和光强为 683.06~907.07 μmol/(m2·s);单层遮阴处理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整体高于双层遮阴处理,其中单层遮阴且未进行干旱处理的叶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分别为55.36和6.73 μmol/(m2·s);相同遮阴条件下,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及其对应的饱和光强均随干旱程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单层遮阴条件下的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整体高于双层遮阴条件下的.不同处理下叶片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以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等整体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山豆根属半阳生植物,其叶片利用弱光能力较强,植株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能力.因此,建议在开展野外回归、迁地保护、人工栽培等工作时,进行适当遮阴处理并保持充足的土壤含水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山豆根的质量控制现状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山豆根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多糖、三萜及三萜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活性成分,主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阐述山豆根的质量控制现状,预测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从传统药性、传统药效、不同复方配伍、可测性化学成分、新的药效用途、植物亲缘关系等7个方面对山豆根质量标志物作预测分析.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可能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根碱、槐定碱、槐醇、芒柄花素、高丽槐素、金雀花碱、β-甾醇、红车轴草苷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首选作为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为建立山豆根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头颅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头颅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2月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文献,提取头颅影像学特点,建立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87例,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54/87,62.07%),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意识障碍、偏身扭转、全身乏力、球麻痹等,头颅影像主要表现:双侧小脑和/或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随中毒剂量增加,累及部位增多(如脑干、脑叶).意识障碍多与双侧基底节区受累有关.头颅MRI表现为:对称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低信号或高信号.结论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影像学以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可累及脑干、脑叶,累及部位越多临床症状越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清热解毒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现代中医肿瘤学的癌毒病机理论提出,清热解毒法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抗癌解毒八法之一,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需基于辨证、辨病、分期、辨体相结合的综合辨治模式.若肿瘤患者热毒证候明显,辨证应用清热解毒法无疑;若热毒不明显或无证可辨,结合现代肿瘤的病理本质特征,在不违背整体遣方用药原则下,可辨病应用清热解毒法以发挥抗癌祛毒之效.清热解毒法本质属于攻法,其辨证或辨病应用均应以患者正气强弱为考量因素,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体质因素等.辨证应用强调了清热解毒法运用于肿瘤热毒证的普遍性,辨病应用突破了清热解毒法仅用于宏观热毒证的局限性,分期应用体现了清热解毒法阶段性使用的精准性,辨体应用则体现了清热解毒法应用过程中的个体性.辨证、辨病、分期、辨体4种辨治模式当相互参照、综合运用,方可取得显效.治疗肿瘤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天葵子、漏芦、山豆根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山豆根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山豆根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鉴定对山豆根化学成分;运用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山豆根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收集肝癌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 构建韦恩图,取化学成分和肝癌的交集靶点,并运用Cytoscape 3.7.2 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筛选山豆根抗肝癌的潜在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相作用(PPI)网络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山豆根抗肝癌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山豆根抗肝癌的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通过细胞活性实验验证三叶豆紫檀苷、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的抗肝癌作用.[结果]UPLC-Q-TOF/MS鉴定出山豆根中23 个化学成分;获得山豆根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 33 个.PPI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山豆根可能通过苦参碱、氧化苦参碱、6,8-二异戊烯基山柰酚、丁香脂素、Shandougenine A等活性成分作用于细胞周期素D1(CCND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AKT1)、酪氨酸激酶受体 2(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 1(ESR1)等核心靶点,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 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分子对接验证得到山豆根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结合力.细胞活性实验表明三叶豆紫檀苷、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癌作用.[结论]该研究初步表明山豆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为阐明山豆根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山豆根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是评价药材质量的关键指标和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山豆根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山豆根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发挥药效及毒性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于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种植成为保障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为此,笔者整合分析近年来山豆根植物根、茎和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特征,重点论述了光照条件、水分含量、养分特征、种群密度和微生物等环境因子对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综合当前人工栽培山豆根立地选择、种植密度和管护等栽培技术,分析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瓶颈,以期为山豆根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山豆根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et Rhizoma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现代研究证明,山豆根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苯并呋喃类、三萜类、多糖类等化合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滞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还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通过对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山豆根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逆向网络药理学思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并基于逆向网络药理学思维进行中药组方预测.方法 获取COVID-19和PF靶点取交集得出二者共有靶点后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确定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明确发病机制与通路.由关键靶点逆向收集中药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再由成分收集中药,整理其性、味、归经.结果 获取142个COVID-19与PF的共有靶点,筛选后有18个关键靶点匹配到31种中药成分,进行28次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稳定.逆向收集287种中药,以寒性药、苦味药、肝、肺经居多,高度值中药为苦参、连翘、木蝴蝶、山豆根.结论 本研究运用逆向网络药理学思维及分子对接对COVID-19后PF进行靶点、通路、成分和中药预测,为今后临床中药组方拓宽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