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CKI)对大鼠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72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电脑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CKI组各24只.将模型组和CKI组暴露于单次30 Gy照射下,对大鼠左侧颊黏膜建立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CKI组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1.8 mL/kg)静脉注射,其余各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照射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颊黏膜肉眼观及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颊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颊黏膜组织中CD86和CD206阳性巨噬细胞数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颊黏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共刺激分子CD86和CD20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颊黏膜炎症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颊黏膜组织中CD86+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和CD8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颊黏膜CD206+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5),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和CD20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下调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同时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上调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大鼠一般情况,减轻口腔黏膜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通过与TLR2结合负向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尿素酶B(UreB)是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的重点候选抗原,本研究拟探究UreB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重组UreB蛋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M0型巨噬细胞,经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极化和抗原提呈分子表达;共培养试验、CFSE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增殖及IFN-γ表达水平。构建UreB截短体,NanoBiT和免疫共沉淀检测UreB与TLR2结合表位。 结果:UreB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并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同时,UreB也能抑制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并进而抑制CD4 +T细胞增殖和IFN-γ表达。分子机制研究表明UreB主要依赖于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以上调控作用。 结论:本研究证实UreB可通过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免疫负调控功能,有助于以UreB为基础的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及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体受体及共抑制分子VSIG4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巨噬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VSIG4(V set and Ig domain-containing 4)是一种B7家族相关蛋白,可作为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调节T细胞的功能状态。同时,VSIG4也可作为补体受体,发挥识别病原体、调节补体旁路途径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总结了VSIG4的表达及其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iR-223-3p靶向RIPK3调控胶质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miRNAs介导的胶质瘤肿瘤微环境(TME)中巨噬细胞(Mφ)的恶性转化及其机制。方法:应用集落刺激因子诱导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小鼠骨髓来源细胞(BMDCs)分化,获得Mφ-GFP。将胶质瘤干细胞(GSCs)与Mφ-GFP体外共培养,筛选具备无限增殖潜能的Mφ-GFP,即恶变巨噬细胞(t-Mφ)。通过miRNAs芯片分析获取t-Mφ与正常Mφ的miRNAs差异表达谱。分别比较目标miRNA在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胶质瘤组织、来源于手术切除的10例胶质瘤组织与瘤旁组织、t-Mφ与正常Mφ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目标mi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及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探讨目标miRNA调控TME中Mφ恶变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建立双色荧光示踪共培养体系,成功获得具备无限增殖潜能的单克隆GFP +细胞,并表达Mφ标志物F4/80和CD11b。miRNAs芯片差异表达谱和qRT-PCR结果证实,与正常Mφ相比,miR-223-3p在t-Mφ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临床分析中,胶质瘤组织样本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配对的瘤旁组织( P<0.01)。对CGGA的分析结果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的miR-223-3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 2/3级)( P<0.001)。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低表达miR-223-3p胶质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优于高表达组( P<0.01)。下调miR-223-3p可促进t-Mφ的凋亡( 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基因3′-UTR区存在miR-223-3p潜在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共转染miR-223-3p模拟物对照和RIPK3-WT的细胞相比,共转染miR-223-3p模拟物和RIPK3-WT的t-Mφ细胞荧光强度显著降低( P<0.01)。qRT-PCR和WB实验结果证实,miR-223-3p下调的t-Mφ中RIPK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而miR-223-3p过表达的t-Mφ中RIPK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此外,miR-223-3p抑制剂/RIPK3抑制剂组t-Mφ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低于miR-223-3p抑制剂组( P<0.01)。 结论:GSCs可诱导TME中Mφ的恶性转化,而miR-223-3p可靶向抑制t-Mφ中RIPK3的表达,进而抑制t-Mφ的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KDM6B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B(KDM6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转染的人足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HBx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PM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至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HBV-GN的48例患者肾活检标本,以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肾活检标本及15例肾肿瘤患者癌旁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法观察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及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分析肾组织KDM6B表达水平与HBV-GN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中KDM6B、F4/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同时利用KDM6B小干扰RNA(siRNA)沉默HBx质粒转染的人足细胞中KDM6B基因表达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DM6B、F4/80及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增加(0.022±0.004比0.006±0.002, P=0.006)。HBV-GN不同病理类型组间KDM6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9)。此外,在HBV-GN患者足细胞中可观察到KDM6B和F4/80的共表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分别高于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均 P<0.05)。HBx转染人足细胞后KDM6B、F4/80、MHC-Ⅱ以及CD40表达均上调(均 P<0.05),上清IFN-γ和IL-6含量均增加(均 P<0.05);将KDM6B基因沉默后,HBx所诱导的足细胞F4/80表达下调,H3K27me3表达则上调(均 P<0.05)。 结论:HBx可通过诱导足细胞KDM6B表达启动PMT,可能参与HBV-GN局部组织免疫微环境紊乱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谱抗生素对CT26荷瘤小鼠氟尿嘧啶化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中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其诱导的抗生素耐药菌对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中的抗肿瘤免疫相关机制。方法:结直肠癌细胞CT26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荷瘤对照组,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多黏菌素处理的抗生素组,5-FU化疗组和抗生素+5-FU组。监测记录小鼠肿瘤体积、体重。末次化疗后第7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并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细菌。用分离的细菌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定量PCR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与细菌处理的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的CD8 +T细胞的增殖。将分离自抗生素+5-FU组的细菌和等体积PBS分别灌胃至进行5-FU化疗的CT26荷瘤小鼠,检测小鼠肿瘤大小、肠道菌群组成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 结果:抗生素+5-FU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大于5-FU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5-FU组。抗生素的使用对脾脏CD4 +T细胞、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影响不显著,但促进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抗生素+5-FU组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下降,低于5-FU组。与对照组和5-FU组比较,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从抗生素组、5-FU组和抗生素+5-FU组小鼠的淋巴结中分别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处理的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显著表达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精氨酸酶,且与该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下降。奇异变形杆菌灌胃后小鼠肠道菌群中有变形杆菌属细菌富集,对肿瘤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下降。 结论:广谱抗生素抑制化疗疗效及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的增殖,抗生素耐药菌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构建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实现CD34 +细胞在荧光条件下可视化。取6只7~8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于小鼠13周龄时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另取6只13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对照组),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4 d,分别收集对照组3只小鼠和糖尿病组2只小鼠创面组织,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筛选出CD34 +细胞后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语言的Seurat 4.0.2程序通过降维可视化和细胞聚类分析CD34 +细胞类型并筛选注释各CD34 +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2组小鼠创面组织间CD34 +成纤维细胞(Fb)、平滑肌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类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探索细胞功能。 结果:伤后4 d,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34 +细胞均包含7种细胞类型,具体为内皮细胞、Fb、KC、巨噬细胞、T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其中Fb细分为5个亚群。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的CD34 +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4、KC、类软骨细胞占比升高,CD34 +Fb亚群2、Fb亚群3和平滑肌细胞占比下降。注释CD34 +类软骨细胞、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2、Fb亚群3、Fb亚群4、Fb亚群5、KC、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的标记基因分别为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脂肪酸结合蛋白4、Gremlin 1、补体成分4B、H19印记母源表达转录本、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2、纤维调节蛋白、角蛋白5、CD74分子、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KEGG和GO富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伤后4 d创面组织中CD34 +Fb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ECM)组装、细胞增殖调控、衰老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平滑肌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细胞迁移、凋亡过程、转录的正调控、吞噬体等条目( P值均<0.05),CD34 +KC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线粒体功能、转录、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类软骨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节律调控、ECM、病毒感染等相关条目( P值均<0.05)。 结论:CD34 +细胞在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均存在高异质性,2种小鼠创面间CD34 +细胞亚群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的相关功能与创面愈合过程紧密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β-葡聚糖对不同诱导来源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在不同诱导条件下β-葡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活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小鼠胫骨和腓骨的骨髓在体外分别用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诱导成FL-DCs、GM-DCs,经全葡聚糖颗粒(whole glucan particles, WGP)刺激后,流式细胞术分析FL-DCs和GM-DCs表面分子CD40、CD80、MHCⅠ、MHCⅡ、CD8α、CD11b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2p40、TNF-α、IL-6、IL-10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mRNA水平;OT-Ⅰ、OT-Ⅱ小鼠经磁珠分选试剂盒分选出CD8 +、CD4 +T细胞,加入特异性抗原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与FL-DCs、GM-D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 结果:经WGP刺激后,FL-DCs和GM-DCs中CD40、CD80、MHCⅠ、MHCⅡ、CD8α的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细胞因子IL-12p40、TNF-α的分泌显著增多( P<0.05),而IL-6、IL-10含量在FL-DCs、GM-DCs间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WGP促进GM-DCs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5和CCR7的表达( P<0.001和 P<0.01),FL-DCs中CCR7的改变更为显著( P<0.000 1);在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中,WGP均能促进CD4 +T细胞产生更多的IFN-γ和IL-17α( P<0.05)。 结论:WGP可诱导BMDCs的成熟,提高BMDCs对效应T细胞的活化能力,且可促使不同诱导来源的BMDCs向不同的Th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3条靶向card9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card9),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巨噬细胞的荧光强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巨噬细胞card9 mRNA表达量,筛选巨噬细胞的最佳转染效率。将5×10 5巨噬细胞和100 μg/ml β葡聚糖体外常规培养12、24 h后,分成阳性细胞组(巨噬细胞)、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card9 -/-巨噬细胞)、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card9蛋白表达水平。取1×10 5巨噬细胞、1×10 5胰腺腺泡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上下层共培养120 h后,分为阳性细胞组(巨噬细胞+腺泡细胞)、100和500 μg/ml 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card9 -/-巨噬细胞+腺泡细胞)、100和500 μg/ml 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取下室的胰腺腺泡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标志物CK19蛋白表达。 结果:siRNA-card9转染巨噬细胞24 h荧光强度最强,浓度为200 nmol/L时抑制效率最高。阳性细胞组、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阴性细胞组、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培养24 h后,巨噬细胞car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0.05、1.46±0.05、0.42±0.06、0.46±0.06,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较阳性细胞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100和500 μg/ml β葡聚糖刺激阳性细胞组腺泡细胞内CK19绿色荧光较阳性细胞组明显增强,且呈β葡聚糖剂量依赖性;而阴性细胞组、100和500 μg/ml β葡聚糖刺激阴性细胞组腺泡细胞内CK19绿色荧光强度均较阳性细胞组显著降低。 结论:巨噬细胞card9表达水平升高可诱导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提示可能存在card9介导的胰腺癌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癌细胞源性外泌体中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及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诱导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源性外泌体中微小RNA(miRNA)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阐明 H. pylori的致癌机制提供新线索。 方法:超高速离心法和试剂盒提取 H. pylori刺激组和对照组细胞释放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对外泌体进行鉴定;荧光染料PKH67标记的外泌体与THP-1源性巨噬细胞共孵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内吞外泌体的情况;miRNA基因芯片分析两组细胞外泌体miRNA差异表达谱,采用qRT-PCR对其中4个差异表达miRNA进行验证;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部分差异表达miRNA结合的靶基因及其功能和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Cy3标记差异表达miR-382-5p,观察其能否通过外泌体传递给巨噬细胞;qRT-PCR和ELISA检测miR-382-5p mimic转染巨噬细胞表型分子CD206和细胞因子TNF-α、IL-6、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表达CD206和HLA-DR的细胞比例。 结果:提取的外泌体符合外泌体形态,且高表达其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TSG101;外泌体与THP-1巨噬细胞共孵育12 h后被细胞内吞;与对照组相比, H. pylori刺激组有上调miRNA 130个、下调miRNA 111个;部分差异表达miRNA预测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调节PI3K-AKT、NF-κB、JAK-STAT、干细胞多能性等炎症和肿瘤相关通路。miR-382-5p可通过外泌体传递给巨噬细胞,诱导巨噬细胞M2型表型分子CD206和细胞因子IL-10表达,并抑制TNF-α、IL-6表达,CD206 highHLA-DR low细胞比例升高。 结论:H. pylori处理SGC-7901细胞导致其外泌体miRNA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部分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产物在炎症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miR-382-5p具有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