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检测法诊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布氏杆菌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布鲁氏杆菌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术后感染的诊断有时候比较困难,尤其是病原菌的培养阳性率低,可能对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延误。我们将介绍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宏基因组检测(mNGS)确定病原菌为布氏杆菌,后行假体取出旷置以及翻修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年济宁市重点职业病监测及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8年济宁市职业人群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宁市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网报系统资料,收集用人单位2 167家,以及在岗期间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作业工人37 295人。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等内容,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作业工人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56.34%,39 935/70 883)、煤尘(15.65%,11 095/70 883)、电焊烟尘(10.25%,7 262/70 883)、矽尘(5.61%,3 975/70 883)。煤尘(煤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检查异常率为14.87%(461/3 100),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异常率为4.56%(1 492/32 731),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18年报告的重点职业病主要有煤工尘肺24例,占38.71%(24/62);矽肺21例,占33.87%(21/62);噪声聋、布鲁氏菌病各8例,分别占12.90%(8/62)。 结论:应加强济宁市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的监管,制定分类监督管理办法,保护工人职业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布鲁氏杆菌Ⅳ型分泌系统表面蛋白VirB12纳米抗体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能与VirB12抗原高亲和力结合的新疆双峰驼纳米抗体,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VirB12重组蛋白6次免疫新疆双峰驼,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淋巴细胞后提取总RNA,通过巢式PCR扩增VHH基因片段构建噬菌体VHH展示文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固相亲和富集方法进行筛选。进行3轮亲和筛选后随机挑取出第2、3轮富集的克隆,ELISA分析可溶性表达的纳米抗体与VirB12蛋白的结合情况。经过序列测定和多重比对去除重复序列,最后得到个5非冗余序列,分别命名为D1、E6、H8、H9和H10。将筛选鉴定的5个纳米抗体基因转化WK6菌株,在16 ℃下进行胞间质可溶性表达,经Ni亲和柱纯化表达后,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纳米抗体与VirB12抗原的结合能力与热稳定性。结果:经VirB12蛋白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效价最少为1∶24 000。从VirB12抗原免疫的新疆双峰驼淋巴细胞中获得了滴度为2.8×10 8 cfu/ml的VHH噬菌体展示文库。5株纳米抗体在WK6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结果表明,5株抗VirB12纳米抗体质量分数接近90%,且具有较高的抗原结合活性与明显的抗原-抗体浓度相关性;4株纳米抗体均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在90 ℃处理后,仍能保留60%以上的结合活性。 结论:通过固相筛选富集和可溶性单克隆检测鉴定获得了5株具有较高亲和力和热稳定性的抗VirB12纳米抗体,为VirB12纳米抗体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布鲁氏杆菌感染致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72岁男性患者,因布鲁氏杆菌感染导致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人工血管原位重建术式,术中完整游离了动脉瘤,在扩大清创的基础上,切除主动脉瘤体,用人工血管重建近远端血运,恢复正常解剖关系,人工血管吻合口表面填塞缝固大网膜。术后根据培养结果规范应用抗生素,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血管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9-01-2020-12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的24例考虑原发性腰椎感染.术中取出炎症病变组织,分别送细菌培养、抗酸染色、X-per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mNGS)、病理检查,术后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选用抗生素.将致病菌的检测分为mNGS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包含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和,即血培养、组织细菌培养、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T-spot、组织病理TB-DNA阳性、X-pert等,mNGS组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结果 24例中有1例证实为脊柱夏科氏病并予以排除,其余23例均为原发性腰椎感染.术前血培养阳性3例(3/23,13.04%),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3例(3/23,13.04%),T-spot阳性1例(1/23,4.35%).术中标本,X-pert阳性1例(1/23,4.35%),组织培养阳性4例(4/23,17.39%),组织病理TB-DNA阳性3例(3/23,13.04%),mNGS阳性20例(20/23,86.96%).细菌培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为阴性3例(3/23,13.04%).mNGS组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为86.96%(20/23),常规组为60.87%(14/23),mNGS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44).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2例治疗无效,其余21例于术后6~12个月治愈.结论 致病菌鉴定是腰椎感染的首要问题,在常规检测方法基础上加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能提高致病菌检出率,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感染不仅同时满足病变组织取材、手术清创,而且不破坏脊柱稳定,治疗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飞行人员布鲁氏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报道1例飞行人员无明确传染源感染布鲁氏菌病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无明确传染源的发热飞行人员感染布氏菌病的病历资料,综合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及PubMed数据库)文献结果,总结飞行人员感染布氏杆菌情况.结果 本例为41岁男性飞行人员,无明显诱因发热、出汗,测体温波动于37.6℃~39.6℃,近1个月出现午后发热,伴畏寒、乏力,经反复血培养,布鲁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给予治疗,地面观察期满,综合各专家意见,给予飞行合格结论.检索数据库共有3篇文献是关于飞行人员布氏菌病感染.结论 对于此前罹患过布氏菌病的飞行人员应进行复查,单位要分离牲畜及厨余垃圾,从源头上减少飞行人员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膝关节布鲁氏杆菌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膝关节布鲁氏菌病的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膝关节反复肿痛,容易与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相混淆,尤其在低风险地区,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低风险地区膝关节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病例,并对该病的发生、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论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腰椎布氏菌病经皮载药硫酸钙置入椎弓钉固定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介绍腰椎布氏菌病经皮载药硫酸钙和椎弓钉固定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7月-2021年7月对19例腰椎布氏杆菌病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一侧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另一侧安装MASTQuadrant通道系统,显露关节突关节及感染间隙,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制备载药硫酸钙颗粒,并将其经通道置入病变间隙,用浸润有利福霉素的明胶海绵填塞覆盖.再置入同侧椎弓钉,完成椎弓钉固定.术后佩戴支具,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8.3±8.7)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分别为(5.2±2.0)mm/h、(0.8±0.7)mg/L,VAS评分持续下降至(1.0±0.8)分.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失败患者.[结论]在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皮载药硫酸钙和椎弓钉固定术微创,持续缓释放抗菌药物,利于感染控制,临床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布氏杆菌感染性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腔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3例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5例术前合并腹主动脉破裂、2例合并髂动脉破裂,13例均行腔内修复术,术后均接受长期抗菌药物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40个月随访,观察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围术期13患者无死亡,4例同期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术,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20个月复发,出现感染性休克再次入院治疗.结论: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发病率虽然较低,部分患者常呈重症,破裂风险高,规范的抗菌药物治疗联合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及表现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探讨和明确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病人的影像学资料(X线、CT及MRI片),所有病人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为30~77岁,平均52.0岁.本组病人均有疫区或病原菌接触史,45例(62.5%)从事畜牧养殖业,22例(30.6%)从事牛羊肉屠宰加工,5例(6.9%)居住在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区.病人由影像学专业医生及脊柱外科医生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同期进行(CT和MRI间隔不超过15 d):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CT检查采用Philips 16层螺旋CT扫描,MRI检查采用Phil-ips 0.5 T和Siemens 1.5 T MRI仪(脊柱专用线圈).结果 本研究影像学特点:①X线片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本组病例以腰骶椎(56例/77.8%)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椎6例(8.3%)、胸椎5例(6.9%),多节段混合椎体受累为5例(6.9%).②CT检查显示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片状溶骨),一般为多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为主要特征;出现终板片状溶骨54例(75.0%),出现椎体片状溶骨37例(51.4%),出现边缘骨赘59例(81.9%),骨桥形成有10例(13.9%),椎板硬化25例(34.7%),椎体有成骨17例(23.6%).③MRI检查发现早期T1WI椎体(67例/93.1%)和椎间盘(57例/79.2%)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椎体(40例/55.6%)和椎间盘(64例/88.9%)则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压脂相中椎体(68例/94.4%)及椎间盘(64例/88.9%)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常见椎旁软组织影(40例/55.6%)和硬膜前肉芽肿(26例/36.1%),椎旁脓肿较少见.结论 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检查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