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对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探讨气候变化对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分析了 1961-2022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站年平均气温(Ty)、≥10℃年积温(Ta)、1月平均最低气温(T1)、年极端最低气温(Tmin)和日最低气温≤5℃天数(D≤5℃),以此为评价指标分析了 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1991-2020年、年平均气温突变前(1961-1997年)及突变后(1998-2022年)等6个气候时段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22 年,广东 Ty、Ta、T1 和 Tmin分别以 0.2 ℃·10 a-1、80.7 ℃·d·10 a-1、0.4 ℃·10 a-1和0.4℃·10a-1的速率显著上升,Ty于1997年发生了突变,D≤5℃以1.5 d·10 a-1的速率显著下降;Ty、Ta和Tmin呈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区低的特点,D≤5℃呈南部沿海少、北部山区多的空间分布,T1除粤北高寒山区外大多满足香蕉越冬的热量要求.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最适宜区集中在粤西,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珠三角南部,次适宜区主要位于珠三角北部和粤北的南部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粤北的北部.受气候变化影响,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最适宜区明显北扩东移,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有所缩减;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广东省香蕉种植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增加了 3.45 ×106 hm2,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小了 1.83× 106、1.10×106、0.52×106 hm2;与年平均气温突变前(1961-1997年)相比,突变后(1998-2022年)香蕉种植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占比增加了 19.04个百分点,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减小了 8.29、7.77、3.00个百分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北部区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分子传播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浙江省北部区域(嘉兴市和湖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流行株的分子传播网络,探索HIV-1在该区域的传播特征。方法:以2017年嘉兴市和湖州市新诊断的37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样并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流行病学信息。从血浆中提取RNA,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区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判定亚型。计算两两序列间的基因距离,筛选最佳基因遗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成功获得336份样本的 pol区基因序列,共检出11种亚型,以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07_BC亚型[40.8%(137/336)]和CRF01_AE亚型[31.2%(105/336)]为主。以1.0%的基因遗传距离阈值绘制HIV-1分子传播网络,119例患者共形成38个分子簇(簇内患者数为2~28例),以男性为主[82.4%(98/119)] ,以年龄≥40岁者居多[52.9%(63/119)],主要感染CRF07_BC亚型[57.1%(68/119)]和CRF01_AE亚型[24.4%(29/119)],其中CRF07_BC入网率[49.6%(68/137)]高于CRF01_AE入网率[27.6%(2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 P=0.022);存在2个较大分子簇C1(含28例患者)和C2(含11例患者),C1中男男同性传播占60.7%(17/28),C2中男男同性传播有7例。高传播风险病例普遍通过手机交友软件在本地或邻近城市寻找性伴侣,所感染的HIV-1序列多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北京市和杭州市等)的HIV-1毒株序列存在较高同源性。 结论: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的HIV-1亚型多样,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该地区HIV-1传播网络特征复杂,其中高传播风险病例可能是导致浙江省北部区域HIV-1流行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深化传播网络监测体系,及时制订精准干预和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镉污染地区中老年人群膳食模式与其镉和铅内暴露水平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镉污染地区中老年人群不同膳食模式与其镉和铅内暴露水平的关系,为采用合理膳食模式减少该地区人群的镉和铅内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年7-12月在广东省北部镉污染地区随机招募600名在该地区居住≥20年的中老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尿镉(UCd)、血镉(BCd)、血铅(BPb)的测定,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中老年人群的膳食模式,并应用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其自然对数转换重金属(LnUCd、LnBCd、LnBPb)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广东省北部镉污染地区最终纳入分析的414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因子分析得到蔬果、优质蛋白、蛋白饮品和面粉4种膳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0.618%;中老年人群UCd、BCd和BPb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7.32(4.12,14.85)μg/g Ucr、6.42(3.40,11.55)μg/L和55.93(38.76,79.12)μg/L;在调整了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吸烟情况、服药史和体质指数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蔬果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处于T2水平(β=-0.121,95%CI=-0.225~-0.017)和 T3 水平(β=-0.108,95%CI=-0.213~-0.003)中老年人群的 LnBPb 水平均较因子得分处于T1水平中老年人群低,优质蛋白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处于T3水平中老年人群的LnUCd水平(β=-0.224,95%CI=-0.436~-0.013)和 LnBCd 水平(β=-0.245,95%CI=-0.434~-0.057)均较因子得分处于T1水平中老年人群低.结论 镉污染地区中老年人群倾向蔬果膳食模式与低BPb水平相关,倾向优质蛋白膳食模式与低UCd和BCd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90-2023年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的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分析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的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方法 检索IncoPat全球科技分析运营平台上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0-01-01至2023-12-31.利用IncoPat全球科技分析运营平台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的申请趋势、申请地域、申请机构、法律状态、技术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利用ITGInsight文献分析工具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文献进行主题词的演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3 435篇,涉及专利3 435条.1990-2023年,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有较大波动,总体来说,1999年以前,专利数量较少、增长较平稳,1999年以后,专利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06年达峰值,之后有所降低但比较平稳,2021年开始急剧下降.1990-2023年,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1 094条)、中国(968条)、瑞士(216条);美国2005-2007年处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增长爆发期,而我国2012-2017年处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增长爆发期.1990-2023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排名前3位的省/直辖市分别为广东省(95条)、山东省(94条)、北京市(63条).1990-2023年,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排名前3位的申请机构分别为瑞士的雀巢公司(137条)、法国的益普生公司(102条)、美国的Irm公司(102条).1990-2023年,在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中,处于授权和公开状态的有943条,占全部专利数量的27.5%;而处于撤回、驳回状态的有954条,占全部专利数量的27.8%.1990-2023年,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利数量排名前3位的技术类别分别为A61K(2 313条)、A61P(1 672条)和A23L(603条).主题词的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的高频主题词"制作方法"延续至2016年后消失;2014年出现的高频主题词"蛋白酶"逐渐扩大为"抑制剂""衍生物";2016、2017年"儿茶素"成为高频主题词,此后消亡;2019年"烟酰胺"成为高频主题词,此后消亡;2020年出现的高频主题词"流感病毒"在2021年扩大为"病毒感染",在2022年扩大为"抑制剂";2023年的高频主题词为"人工智能",且这年的高频主题词与前几年的高频主题词同现关系强度为0.结论 全球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目前处于下降期;1990-2023年,其研究成果形式以药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居多,其次是日常医疗保健品;近两年其研究热点聚焦在"病毒感染""抑制剂""人工智能"方面.1990-2023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利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较好,在西部及西北部地区发展较差,且缺乏具备较大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态势和风险制图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发病病例的气象因素特征,绘制出泉州市登革热风险地图,为登革热的防控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2011-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网络报告的泉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及泉州市的气象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整理分析,利用ArcGIS 10.7软件分析和绘制风险地图.结果 2011-2022年泉州市登革热累计报告病例460例,以男性为主(340例,占73.9%).主要集中在6-10月,共报告病例数329例,占71.5%.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共409例,占88.9%,其中多数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170例)、柬埔寨(178例)为主要输入地;境内输入病例15例,广东(11例)最多;本地病例36例,占7.8%;输入性风险较高的镇(乡/街道)为深沪镇(19例)、龙湖镇(17例)、凤城镇(16例)、青阳街道(15例)、金井镇(15例)、凤里街道(15例).气象图像显示,泉州市2011-2022年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山区至东南沿海区域呈现逐级递减现象,与年平均湿度趋势大致相同.平均气象栅格图显示,年平均降水量>989.91 mm,年平均最高温度>36.66 ℃,年平均最低温度>2.95 ℃,年平均温度>21.10 ℃,年平均湿度>68.63%的区域是2011-2022年泉州市续发病例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的风险区域.结论 深沪镇、龙湖镇、凤城镇、青阳街道、金井镇、凤里街道等地区输入性风险较高,东南沿海区域输入后续发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国兜兰属植物潜在分布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基于已知分布点和 20 个环境因子,该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在现在(1970-2000 年)气候条件和 2 种不同共享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2.6、SSP5-8.5)未来(2081-2100年)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找出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兜兰属植物的最适宜分布区位于滇东南地区、贵州西南、广西西部、广东南部、海南北部.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变化和最干旱季降水量.随着全球变暖,适生区有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逐渐往西北亚热带方向延伸.在SSP5-8.5的情景下,高适生区出现大幅度收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种群的分布区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分布格局响应气候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因此该文针对分布区变化趋势不同的物种提出了不同的保护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 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1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蓝额红尾鸲在中国分布变化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蓝额红尾鸲(Phoenicurus frontali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无亚种分化,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陕西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西藏、青海南部和东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浙江、广东(郑光美2017)、广西(周放2011,伊剑锋等2016)、江西永修(刘涛等2019)、台湾(台湾野鸟学会2020),香港亦有记录,但可能是笼养逃逸或人为放生种(香港观鸟会2020);国外分布于阿富汗西北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印度阿萨姆邦,冬季见于缅甸北部(赵正阶2001)、老挝、泰国和越南,种群数量稳定(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褐冠鹃隼在广东近期的记录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4/1/20
2014年5月,在广东省阳江市鹅凰嶂调查期间发现一只褐冠鹃隼(Aviceda jerdoni),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该物种为广东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在此后年份,该物种于广东省茂名市、湛江市和韶关市被陆续记录到.根据记录的季节和地区,我们推测褐冠鹃隼应是广东西部和北部山区的罕见留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