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肿瘤医院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运行情况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肿瘤医院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的跨省直接结算运行数据,探讨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北京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2022年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的实时结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就医例次变化趋势、就医人群年龄结构分布、就医人群病种分布、就诊科室、费用结构及医保待遇支付情况等。结果:2022年该院共收治来自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12 812例次,由1月的53例次增至12月的1 957例次;患者年龄11~88岁,以51~70岁患者居多;主要病种为肺恶性肿瘤;主要就诊科室为内科(进行化学治疗)和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诊疗费占比较高;平均医保基金支付占比为79.94%。结论:异地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政策进一步释放异地门诊就医需求,极大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助于解决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门诊异地实时结算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数据,了解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后对医院及患者的影响及存在问题,为推进此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调取北京市某三级医院启动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数据,分析改革后患者总费用、个人负担费用、就诊科室及患者来源。结果: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自2021年1月16日启动,至2021年4月30日,共结算1 859人次,占医保实时结算患者的0.44%。结算量呈逐月上升趋势。就诊患者以门诊就医为主(87.36%),患者来源主要为河北省(49.03%),次均费用为452.13元。结论:门诊异地实时结算工作受到百姓的关注。医疗机构应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维护和应急预案。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患者的费用监管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构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公共政策评估模型,使用专家咨询法,构建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使用多属性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借助Matlab软件和Yaahp软件,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法,对专家意见聚类,进一步确定不同层次各要素的权重。结果:构建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的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论:所设计指标体系适用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城乡居民异地就医政策执行水平,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还应继续细化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估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异地就医结算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异地就医结算存在医保政策、监管及经办服务的"碎片化"问题,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可以为完善我国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提供优化路径:切实推进分级诊疗政策;以政府为中心,创新监管机制;实现医保结算政策标准化,统筹推进全民医保建设;建立和完善异地就医领域法律法规;推行"综合柜员制",规范异地就医经办流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徽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前,安徽省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完善待遇政策、提升服务质量、强化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医保基金不合理流失、跨省异地基金监管难度大、直接结算与手工报销存在待遇差以及跨区域医疗机构虹吸效应较大等问题.对此,建议运用大数据挖掘,深入分析医保数据,探索开展区域间协同联查合作,持续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建立待遇补差业务协同规范;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发挥分级诊疗作用,推动形成有序的异地就医格局,不断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PEST-SWOT模型的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现状与策略,为探索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6年以来的17份相关政策文件解读及2019年以来的148篇相关文献分析,基于PEST-SWO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对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内部优劣势与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梳理总结.结果:在内部优势方面,三级公立医院社会知名度和患者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优越、诊治能力全面、学科特色性强,党建、文化和制度引领赋能学科建设.在内部劣势方面,公立医院盈利能力及医疗资源受限、规模与效益发生冲突、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才引育困难且医教研负担较重.在外部机遇方面,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我国基本医疗覆盖面大、居民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紧密型医联体趋势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也实现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外部威胁方面,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医疗政策落实相对滞后且监管机制亟需完善、医保异地结算不便、患者机会主义行为与DRG目标发生冲突、公众疾病防治素质差异大及健康理念亟待转变制约着学科发展.结论:政策的支持,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三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优劣势,相应采取增长型、扭转型、建设型和防御型发展战略,实现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模糊性政策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逻辑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在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模糊性日益成为公共政策的显要属性.缘于模糊性,政策执行过程往往伴随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而学界对该转换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探讨.方法:本研究基于修正的模糊—冲突模型和多源流模型,构建了一个解释模糊性政策执行模式动态转换的分析框架,并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为例对模式转换逻辑进行了阐释.结果:同一项模糊性政策在执行中会经历从试验性执行到象征性执行,再到政治性执行,最终进入常态化行政性执行的动态转换过程.促使执行模式转换的原因与对应阶段的主导动力源流密不可分.结论与建议:细化的执行手段、清晰的权责关系、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充足的执行资源及数字化技术都有助于降低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问题进行识别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法,于2023年1 月29日—2月13日选择H省各级医保局从事异地医保业务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医保领域的学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题进行提取,基于提取结果,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效果造成明显影响的问题.结果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问题分为7大类,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17%.其中数字监管系统的衔接、审核规则与预警问题,缺乏法律制度及界定的问题对监管效果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跨省异地就医就医地与参保地数字监管系统体系建设不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法律制度保障不健全.因此,加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系统的基础性建设、健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字监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异地就医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背景 在医疗保险碎片化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结算服务日益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 分析我国异地就医问题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趋势,为异地就医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3-06-10以我国异地就医问题为主题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异地就医领域文献数据,对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特征开展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有效文献590篇.我国异地就医领域研究的文献2009年突破个位数(16篇),此后年发文量呈波浪形变化趋势.核心作者(发文量≥3 篇)57 位,合计发文量为 238 篇(40.34%);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值为 0.051.研究机构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地方医保管理部门为主;发文量排名第一位的研究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2 篇),其次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9 篇)、华北理工大学(8 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 篇)、江西中医药大学(6 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 0.001 6.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网络图谱中共有424个节点和1 188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3 2."异地就医""医疗保险""跨省就医""异地结算"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分析:除"异地就医"外,共形成了"医疗保险""直接结算""管理""新农合""跨省就医""满意度""长三角""分级诊疗"九大聚类主题.结论 我国异地就医领域研究质量与深度在不断提升,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合作网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聚焦异地就医难点/热点问题,创新研究方法,不断强化研究者跨机构交流与合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黑龙江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病人特征聚类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通过分析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病人聚类特征,为相关部门出台精细化异地就医医保政策,加强本地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 25.0对2020年黑龙江省作为参保地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黑龙江省跨省异地就医病人流向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20%)、山东(18%)、辽宁(3%)、上海(8%)和河北(8%),异地就医病种以恶性肿瘤(42%)、冠心病(22%)、脑梗死(16%)、老年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14%)为主.以就医地作为分层因素,黑龙江省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病人可被分为特征明显的五类,分别是山东省、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带和其他地区.结论 跨省异地典型流出省份要结合跨省异地就医的流向、病种及人群聚类特征,制定针对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和异地转诊人员的精细化医保政策,加快推进跨省门诊慢性病及特殊疾病直接结算,加强本地专科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异地就医人员合理流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