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达县域居民跨省异地就医成因与优化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跨省异地就医能够满足居民高质量健康需求,弥补欠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但在经济发达、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存在居民跨省异地就医较为突出的现象。作者以苏南县域J市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J市2017—2021年跨省异地就医人次、费用及病种分布情况。并结合深度访谈,探讨J市居民跨省异地就医成因,包括长三角健康一体化进程有效推进、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医保政策并不完善、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相对较低等。并提出打造本土医疗品牌特色、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改革完善医保报销政策等策略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山东省0~14岁儿童跨省异地就医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患儿跨省异地就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的FUTang Updating medical REcords(FUTURE)数据库,提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出院且现住址位于山东省的省外就医0~14岁患儿资料,并选择山东省某儿童医院同时期收治的住院患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异地和本地就医患儿例数、主要流向、就诊科室、病种类别以及费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山东省异地就医患儿13 071例,就医流向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主;纳入山东省某儿童医院同时期收治的患儿资料87 742例。异地就医患儿中女性占比和学龄期患儿占比高于本地就医者,住院费用高于本地就医者;省外异地就医患儿主要就诊疾病为肿瘤、免疫性疾病等较为严重的疾病或者慢性病,而省内就医患儿以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为主。结论:山东省0~14岁跨省异地就医患儿中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占比较高,省内医院应重视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辅助生殖机构女性不孕症患者基本特征、就医情况和地区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辅助生殖机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基本特征和就医情况,并比较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辅助生殖技术管理部自2018年起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中单元六——育龄人群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服务匹配情况现状分析和诊疗示范推广研究子课题的数据。选取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8个省会城市中2018年体外受精技术取卵周期数在1 000以上和1 000以下的辅助生殖机构各1家,对16家机构门诊首次就诊的20~49岁不孕症女性患者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频率描述、χ 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对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试孕时长、单程交通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 673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31.0±4.6)岁,59.0%(2 156/3 660)为本科/大专以上学历,中位试孕时长2.0(1.3,3.5)年。人口学特征方面,东部和西部地区35岁以上患者在小机构中占比更大,分别为22.8%(216/948)和26.4%(148/561),中部地区高中及以下学历患者的比例更高,在大机构中为49.1%(216/440),小机构中为47.0%(275/585)。经济方面,30.5%(521/1 708)的东部患者达到10万元以上的个人年收入,而只有2.8%(26/939)愿意接受10万元以上的治疗费用,中、西部地区患者无论从个人年收入方面,还是可接受的治疗费用方面,均低于东部地区( P<0.001)。交通方面,西部地区患者所耗费的单程交通时间最长,30.9%(117/379)的大机构患者和29.8%(167/561)的小机构患者需要花费3 h以上;东部地区的大机构内异地就医的患者比例最高,为21.6%(164/758)。 结论:我国辅助生殖机构的不孕症患者年龄普遍超过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在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应加强生育知识的宣传,鼓励有生育意愿的夫妻尽早开始准备;另外,西部地区大龄患者更多,经济和交通条件更加不利,需要政策层面的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肿瘤医院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运行情况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肿瘤医院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的跨省直接结算运行数据,探讨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北京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2022年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的实时结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就医例次变化趋势、就医人群年龄结构分布、就医人群病种分布、就诊科室、费用结构及医保待遇支付情况等。结果:2022年该院共收治来自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异地门诊慢特病患者12 812例次,由1月的53例次增至12月的1 957例次;患者年龄11~88岁,以51~70岁患者居多;主要病种为肺恶性肿瘤;主要就诊科室为内科(进行化学治疗)和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诊疗费占比较高;平均医保基金支付占比为79.94%。结论:异地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政策进一步释放异地门诊就医需求,极大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助于解决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门诊异地实时结算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数据,了解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后对医院及患者的影响及存在问题,为推进此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调取北京市某三级医院启动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数据,分析改革后患者总费用、个人负担费用、就诊科室及患者来源。结果: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自2021年1月16日启动,至2021年4月30日,共结算1 859人次,占医保实时结算患者的0.44%。结算量呈逐月上升趋势。就诊患者以门诊就医为主(87.36%),患者来源主要为河北省(49.03%),次均费用为452.13元。结论:门诊异地实时结算工作受到百姓的关注。医疗机构应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维护和应急预案。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门诊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患者的费用监管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3—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0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化版预期性悲伤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总分为79(72,91)分。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治疗阶段、自觉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异地就医,主要亲属照顾者的工作状态为无业、与患者的关系为父母、照顾者负担、消极应对方式,解释了83.1%的总变异。结论: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主要亲属照顾者预期性悲伤较为严重,建议血液科护士及时发现并评估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水平,并根据个体差异性给予相应的干预,以达到改善照顾者身心健康、提高照护质量及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远程医疗的罕见病诊治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凭借其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逐步被应用于罕见病的临床诊疗,在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和患者与患者之间建立联系,增加就诊机会、普及健康知识,极大减轻异地就医成本,为破解罕见病医疗资源紧缺难题以及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进一步可以将远程遗传学整合进罕见病诊疗体系,通过搭建协作网络、突破关键技术、协调人力资源等优化罕见病诊治流程,为全球罕见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健康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构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公共政策评估模型,使用专家咨询法,构建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使用多属性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借助Matlab软件和Yaahp软件,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法,对专家意见聚类,进一步确定不同层次各要素的权重。结果:构建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的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论:所设计指标体系适用于从宏观角度把握城乡居民异地就医政策执行水平,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还应继续细化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估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股沟斜疝继发肠穿孔坏死的因果关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7/6
1 案例1.1案情简要许某,男,61岁,系船舶机工.2021年11月2日,在船上工作期间出现腹痛,11月4日腹痛加重,出现阴囊肿大、无法起床,期间经船医诊治无果,经沟通于11月6日中午下船坐动车回家.11月6日晚于当地基层医院就诊,7日凌晨转上级医院,确诊"右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后行急诊手术切除部分回肠.船务公司认为该病系当事人自身原因,下船后未及时就诊导致了目前的后果.故当地法院委托本所对许某自2021年11月2日~6日期间延迟就医与该案所涉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许某下船后异地长途就医的1d时间有无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力,以及许某疾病发作与其船上工作有无直接因果关系予以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模糊性政策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逻辑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在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模糊性日益成为公共政策的显要属性.缘于模糊性,政策执行过程往往伴随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而学界对该转换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探讨.方法:本研究基于修正的模糊—冲突模型和多源流模型,构建了一个解释模糊性政策执行模式动态转换的分析框架,并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为例对模式转换逻辑进行了阐释.结果:同一项模糊性政策在执行中会经历从试验性执行到象征性执行,再到政治性执行,最终进入常态化行政性执行的动态转换过程.促使执行模式转换的原因与对应阶段的主导动力源流密不可分.结论与建议:细化的执行手段、清晰的权责关系、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充足的执行资源及数字化技术都有助于降低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