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多模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脑灰质和白质结构改变是否在同一样本中反映了相同环路的异常。方法:对54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54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3D结构磁共振成像扫描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基于SPM分析软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强迫症组全脑灰质体积与对照组的差异;基于FSL软件,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探讨强迫症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左侧额中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左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颞下回灰质体积减小( P<0.05,Alphasim校正),胼胝体体部和胼胝体膝部FA值减小( P<0.05,FWE校正)。 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灰质体积和白质完整性均存在异常,且异常区域多位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相关脑区,强迫症的灰、白质结构异常可能同时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聋哑儿童大脑灰质皮层结构及白质纤维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法(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结合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从灰质皮层到白质纤维全面系统地对聋哑儿童全脑结构的改变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选取9~13岁聋哑儿童及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各27例。采集所有被试T1结构像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数据,分别进行SBM及TBSS的分析,计算皮层厚度、回指数及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采用SPSS 20.0软件和FS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聋哑儿童左侧大脑半球中央后回、顶上小叶、中央旁小叶、楔前叶的皮层厚度明显降低(团块大小4 150, P<0.05)。右侧大脑半球颞横回、颞中回区域皮层厚度降低(团块大小2 592, P<0.05)。左侧楔前叶区域局部回指数明显升高(团块大小3 225, P<0.05)。DTI结果显示在放射冠、皮质束、扣带回、胼胝体、丘脑辐射、额枕下束等区域FA值降低( P<0.05,TFCE校正)。 结论:聋哑儿童大脑皮层及白质微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楔前叶出现了脑结构重塑和代偿重构,为深入研究听觉功能丧失与大脑结构改变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ABA及TBSS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慢性偏头痛(CM)患者脑白质结构损伤及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诊自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CM患者60例(CM组),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向社会招募与CM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60例(健康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进行全脑DTI扫描,使用PANDA及FSL软件进行DTI数据全自动处理,采用基于白质图谱的分析(ABA)及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TBSS)分析CM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全脑DTI数据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CM患者临床特征与AB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ABA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M组患者双侧大脑脚、左侧小脑下脚、右侧小脑上脚、双侧内侧丘系、双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双侧钩束及右侧内囊后肢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右侧扣带回、内囊豆状核后部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D)值增高,双侧大脑脚、双侧内侧丘系、右侧扣带回脑区轴向弥散率(AD)值降低,左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左侧小脑下脚、左侧大脑脚脑区径向弥散率(RD)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SS结果显示:CM组及健康对照组脑白质纤维骨架FA、MD、RD及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M患者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左侧小脑下脚、左侧内侧丘系、右侧大脑脚FA值,右侧大脑脚的AD值,左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RD值呈负相关关系( P<0.05);CM患者病程与左侧小脑下脚FA值呈负相关关系,与左侧小脑下脚的RD值呈正相关关系( P<0.05)。 结论:CM患者脑白质存在结构损伤,但白质纤维骨架与正常人无差异,无纤维骨架的病理性损害。脑干、小脑及胼胝体结构变化与头痛VAS评分及病程有相关性,可能是CM发病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分辨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79, 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 P=0.014)。 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体素间和体素内弥散指标对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体素间弥散指标——局部弥散一致性(LDH)值及传统体素内弥散指标探究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6例FESZ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期招募6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FSL及PANDA软件处理得到LDH值、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系数(AD)和径向弥散系数(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分析比较2组之间脑白质纤维各个弥散指标的差异。对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区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个弥散指标对FESZ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检验各个弥散指标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双侧丘脑前辐射部分体素簇的LDH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WE校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右侧下纵束及右侧钩束感兴趣束(TOI)的LDH平均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DR校正)。在上述纤维束区域,ROC分析显示LDH值均具有诊断效能( P<0.05),且4个纤维束联合时的LDH值诊断效能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733,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FESZ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区域的LDH值与PANSS各项评分均不具有相关性( P>0.05)。在FA、MD、AD和RD指标参数图中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簇或TOI( P>0.05)。 结论:体素间弥散指标LDH值能够检测到传统体素内弥散指标未能发现的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代偿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弥散张量成像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 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 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 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Kappa=0.734, P<0.01)。 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缺血性脑卒中单侧上肢瘫痪个体化影像学分析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偏瘫是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仅出现上肢或下肢运动障碍的单侧肢体瘫痪相对少见[1-2].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由DTI衍生的纤维示踪技术(DTT)可准确且无创性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锥体束的损伤情况,使得精准描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病灶对锥体束的影响成为现实[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常用于脑功能领域的研究,若基于rs-fMRI结果和大脑同源功能区域理论研究,绘制患者个体化功能区域,可显著提高个体分析的准确率,使得精准描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病灶对个体脑功能的影响成为现实[4-5].故在本文中,我们尝试对 2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单侧上肢瘫痪患者应用DTT和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用无创的方式明确患者出现单肢瘫痪的原因,借此完成影像学与症状学的匹配,证明此项技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阐述病因,对患者的诊断、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AS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进行12周的干预治疗,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周)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孤独症疗效评价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及DTI检查.比较两组间各项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径向弥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的不同及量表评分与DTI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假针刺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值两组间在左下纵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SD患儿ATEC评分与右扣带回的FA值呈负相关,与右额枕下束、右下纵束、右扣带回的RD值呈正相关,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CARS评分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P<0.05).右下纵束的FA值与ASD患儿的语言问题、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RD值与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扣带回的FA值与语言问题、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而RD值与上述临床症状呈正相关,AD值与社交障碍、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双侧额枕下束FA值与感知觉异常存在负相关,右额枕下束RD值与其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上纵束的R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左丘脑前辐射束的A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增强,从而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言语、社交、感知觉、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而说明DTI在评估针刺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正常椎间孔段颈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研究及纤维束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重建显示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50名健康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行颈神经DTI.测量双侧C5至C7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FA值及ADC值,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及ADC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侧FA值及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同时对双侧C5~C7神经根进行神经纤维束重建.结果 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段相同层面左右两侧神经根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三个不同层面神经根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DTT技术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并显示出C5~C7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运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并直观地重建显示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可以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定量参数及直观重建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成人视放射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成人视放射病变的各向异性程度、视放射神经纤维束构象特征及临床价值及探讨视放射病变对外侧膝状体(LGN)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收集经磁共振检查、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累及视放射的脑内病变12例及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12例,以上受检者均进行过磁共振DTI及DUAL_TSE序列扫描.根据是视放射是否受累及,将12对视放射分成病变组、对照组,通过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部分各项异性指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平均纤维束长度(ML)、单位像素纤维束数目(MF)、LGN的高度与体积及进行纤维束追踪与成像分析,且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病例中有16个视放射纤维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纤维束稀疏、移位或破坏,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大小、形态甚至信号发生一定改变,且病例组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其ADC值、ML值及MF值均较健康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形态或信号发生一定改变,病例组LGN高度及体积的缩小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DTI及DTT技术可作为评价颞、枕部病变所致视放射及LGN形态、功能改变的既安全又客观指标;术前运用DTT技术对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及了解病变与该纤维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