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黑质病变的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79, 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 P=0.014)。 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TBSS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所致慢性腰痛患者的脑白质结构改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TBSS)定量方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所致慢性腰痛患者全脑白质改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将对象分为LDH患者组(LDH组,n=31)和健康对照组(HC组,n=31).两组对象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高分辨T1 加权成像.采用TBSS分析方法计算各差异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径向弥散率(RD),提取差异弥散指标值,再与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P<0.05).结果:LDH组小脑中脚、胼胝体、左侧皮质脊髓束、双侧内侧丘系、双侧小脑下脚、右侧小脑上脚、双侧大脑脚、双侧内囊、双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双侧矢状束、双侧外囊、双侧扣带回、左侧穹窿/终纹及双侧上纵束区域FA值均低于HC组;小脑中脚、胼胝体、双侧内侧丘系、双侧小脑下脚、双侧小脑上脚、左侧大脑脚、左侧内囊后肢、左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右侧前辐射、左侧上辐射、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穹窿/终纹区域RD值均高于HC组;LDH组脑白质骨架MD值及AD值升高的脑区仅局限于小脑中脚.LDH组左侧穹窿/终纹区域FA值、RD值与病程分别正相关(r=0.446,P=0.012)和负相关(r=-0.398,P=0.027).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区域 FA 值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呈正相关(r=0.567,P=0.001),左侧内侧丘系区域、左侧小脑下脚区域FA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均呈正相关(r=0.406,P=0.023;r=0.405,P=0.024).结论:LDH所致慢性疼痛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白质微结构损害,穹窿/终纹区域的白质损伤与病程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老年人结构相似网络与脑基因表达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从全基因组脑表达的角度揭示人脑结构相似网络(MSN)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基于 194 名正常中老年受试者[男 88 名,女 106 名,平均年龄(57.56±7.76 岁)]的高分辨率三维T1 加权成像(3D-T1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提取7 个影像学特征指标,包括:皮层表面积、皮层厚度、灰质体积、高斯曲度、平均曲度、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系数,构建MSN.同时借助艾伦人脑图谱(allen human brain atlas,AHBA)全基因组脑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基因表达与MSN的空间关联分析.然后,对与MSN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所有连接密度阈值下 194 名受试者的平均MSN图与无阈值的MSN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autocorr<0.05).基因表达-MSN的空间关联分析发现了 770 个与中老年MSN显著相关的基因(bonferroni,Pautocorr<0.05),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突触信号转导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并且与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其中,194 名受试者的平均MSN与SLC26A4(r=0.619,P=3.311e-17)和SEMA4F(r=0.624,P=1.559e-16)的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与TRAPPC2B(r=-0.625,P=1.337e-17)和KCNA3(r=-0.617,P=4.349e-17)基因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中老年人MSN受突触信号转导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等通路基因的调控,是MSN用于神经精神疾病脑改变研究的生物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正常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测定前视路(左右侧视神经中点、视交叉正中点、左右侧视束中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重建前视路纤维束,观察纤维束形态结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I序列FA图、FA编码彩图及ADC图可分辨前视路的结构,DTT能追踪出具有3D效果的视交叉白质纤维束结构.视交叉中点FA、ADC值分别为0.491±0.075和(1.267±0.204)×10-3/mm2,两者呈负相关(r=-0.642,P<0.001).前视路FA、ADC值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前视路各部位FA、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75,P< 0.001;F=5.024,P< 0.001),其中,视交叉处FA值最小(P<0.001),ADC值最大(P<0.001).结论:健康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DTI参数FA和ADC值敏感可靠.运用高分辨率DTI技术可满意显示变形较小的前视路纤维束结构,定量分析时应注意前视路不同位置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部高分辨率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描述组织结构变化,基于该技术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技术能够无创、清晰显示脑神经纤维的解剖结构,对于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具有重要价值.扩散张量模型基于高斯分布假设,在纤维交叉区域无法指明纤维方向,为此提出了高分辨率DTI.本文对基于高分辨率DTI的神经纤维追踪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局灶性癫痫儿童/青少年患者脑结构-功能连接耦合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局灶性癫痫儿童/青少年患者大脑结构连接与功能连接的耦合特征.方法 纳入50例局灶性癫痫儿童/青少年患者(癫痫组)和42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对照组),比较组间智力测试评分.采集全脑高分辨T1结构像,行弥散张量成像和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扫描,分别构建结构连接网络和功能连接网络,比较组间有效连接边数量和结构-功能耦合系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系数描述癫痫组耦合系数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癫痫组语言智商、总智商、结构-功能耦合系数及有效连接边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癫痫组耦合系数与首次发作年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间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局灶性癫痫儿童/青少年患者脑结构-功能连接发生解耦合,且与癫痫首次发作年龄及智商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小血管病白质高信号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白质高信号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目前观察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像手段有3T/7T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颅内高分辨黑血血管壁成像等,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近年与CSVD白质高信号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CSVD白质高信号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与连接半球间同位脑区的胼胝体结构损伤相关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ate,TCATT)计算并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进一步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A比率(FA ratio,rFA)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均降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条(不包括直回、中央旁小叶和内侧眶回的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纤维束).这29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与rFA(CST)、FM-UE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卒中组rFA(CST)与FM-UE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04).结论 本研究证实皮质下脑卒中的胼胝体微结构受损与病灶同侧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跨半球结构连接损伤对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概率性纤维追踪的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脑网络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进行概率性纤维追踪并构建大脑结构网络,通过计算网络拓扑属性来探究躯体症状障碍患者(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大脑结构网络的异常.材料与方法 招募30例右利手SS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参与磁共振扫描,利用T1加权高分辨结构像和DTI进行概率性纤维追踪,以AAL 90模板的90个区域为节点构建大脑结构网络,计算网络的集聚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节点的度中心性等参数,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有差异的网络特征参数与病程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白质网络中都具有小世界拓扑结构,小世界属性参数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SSD患者的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及集聚系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特征路径长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 SSD患者白质网络拓扑结构异常,提示其大脑整合信息能力变弱,局部区域之间的互相联系减弱,可能与其自我感觉和身体知觉功能的异常有关,本研究有助于从白质拓扑结构上进一步了解SSD的神经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