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效果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炎症引发气流阻塞为特征的肺部疾病.COPD临床表现除常见的咳嗽、咳痰外,持续的气流受限和肺部生理功能下降以及肺纤维化改变也被认为是其主要病理症状[1-2],重症病情易恶化成肺心病和呼吸衰竭.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3-4],截止至2017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数估计为5.449亿,其中约55%的病例归因于COPD;截止至2019年,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8.2%[5].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为全民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如何预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归因理论的综合营养护理干预方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营养状况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的综合营养干预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8月-2023年8月就诊于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的108例老年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54例,传统营养干预)和试验组(54例,基于归因理论的综合营养干预),最终2组各51例入组.比较2组营养状况、血清营养学指标、免疫功能及营养不良发生率.结果 护理 6 个月试验组 BMI(22.09±4.67 vs.20.31±4.12)、上臂肌围[(21.95±5.13)cm vs.(19.90±4.01)cm]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2.05±2.05)mm vs.(10.45±2.11)mm]大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39.95±5.01)g/Lvs.(37.88±4.79)g/L]、前清蛋白(PA)[(0.30±0.06)g/L vs.(0.27±0.05)g/L]及总蛋白(TP)[(61.60±6.44)g/Lvs.(59.16±5.23)g/L]均大于对照组(P<0.05);CD3+、CD4+及 CD4+/CD8+大于对照组(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3.92%vs.15.69%)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归因理论的综合营养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血清营养学指标的恢复,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预防营养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6-2019年北京市大兴区极端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归因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计算2016-2019年北京市大兴区环境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累积相对风险值(CRR)和归因分值(AFs),评估北京市大兴区极端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归因疾病负担.方法 收集2016-2019年北京市逐日气象数据和大兴区手足口病个案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极端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积相对风险值,并通过计算AFs评估环境温度对手足口病发病所造成的归因疾病负担.结果 极端高温(P75∶24℃)和极端低温(P25∶3 ℃)均会对手足口病的发病产生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其中,极端高温滞后效应可持续到第6天,极端低温滞后效应持续到第3天.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所造成的CRR分别为1.82[95%置信区间(CI):1.23~2.70]和1.33(95%CI:1.11~1.59);归因于高温(10~32 ℃)和低温(-5~10 ℃)的疾病负担分别为36.86%(95%CI:18.43%~50.46%)和2.87%(95%CI:1.23%~4.32%),按年龄别和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4岁年龄组和女性人群归因于环境温度(-5~32℃)的疾病负担较大,分别为40.87%(95%CI:13.31%~56.49%)和45.93%(95%CI:21.09%~60.27%).结论 高温和低温环境均会对北京市大兴区手足口病的发病产生影响,且高温所造成的归因疾病负担更大.≥4岁年龄组和女性人群归因于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典型草地土壤反硝化过程同位素分馏效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反硝化过程是生态系统气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然而其速率一直难以量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尺度反硝化速率的有效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考虑反硝化过程中的氮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目前关于陆地土壤反硝化作用分馏系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和农田,对于草地土壤的研究十分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不同地区的4种典型草地土壤(大兴安岭、多伦、额尔古纳和刚察)为对象,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反硝化作用的硝酸盐消耗速率,并借助瑞利分馏模型拟合出N和O同位素分馏效应(ε)及其比值(△δ180∶△δ15N).结果显示,草地土壤15ε为21.6‰~32.0‰(27.1‰±2.1‰),18ε为10.4‰~15.7‰(12.9‰±1.1‰).研究发现,不同环境之间15e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此外,不同研究所用计算方法的差异、底物硝酸盐浓度、硝酸盐异化还原反应以及开放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硝化作用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15ε的计算.对于18ε来说,年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18ε的重要因素.草地土壤△δ18O∶△δ15N比值为0.38~0.49(0.46±0.03),低于以往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研究.亚硝酸盐的再氧化和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可能是造成△δ18O∶△δ15N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不同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反硝化分馏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反硝化作用速率时需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等变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降低表层土壤细菌残体积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其对人工混交林的响应目前尚不清楚.以我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0~20 cm 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标识物,采用基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确定的细菌残体转换系数,研究了长期杉木-火力楠混交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0~10cm土壤细菌残体含量降低了 25.3%,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了 11%.混交林中细菌残体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内细菌残体含量的降低.林木混交并未影响0~20 cm 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以及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以上结果表明,火力楠引入杉木林35年后降低0~10 cm 土壤细菌残体和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可能不利于维持长期土壤肥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内住院费用以及长期死亡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进一步探讨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管理是否在血液透析后具有"长期效应",为更好的推动CKD管理从经济学以及人口学角度贡献力量.方法 纳入2015年3月一2018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CKD管理门诊随诊并进入透析的70例患者(管理组),及同时期从肾脏内科专科门诊进入透析的142例患者(非管理组),随访5年,比较2组患者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后1年内的住院情况及费用,以及透析后1年、5年的死亡情况,并分析各种因素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启动透析时管理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组(t=-3.100,P=0.002).透析后1年内管理组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t=-2.269,P=0.024),主要归因于药品、检验、治疗、手术及输血费用的减少.在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开始后1年内,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不管是未调整、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根据合并症进行调整、根据进入血液透析时的基线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整还是根据启动血液透析时的血管通路情况进行调整,CKD管理与住院人均总费用的降低独立相关(透析启动时β=0.386、0.392、0.392、0.359、0.248,P分别<0.001、<0.001、<0.001、<0.001、0.018;透析1年内β=0.151、0.154、0.148、0.168、0.343,P=0.028、0.025、0.038、0.021、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管理组透析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2,95%CI:1.021~1.062,P<0.001)和合并糖尿病(HR=0.390,95%CI:0.226~0.671,P=0.001)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透析前CKD管理则是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HR=0.503,95%CI:0.295~0.857,P=0.012).结论 透析前CKD管理对透析后经济结果有遗留影响,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在管理工作中尤其要关注糖尿病及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居民高盐饮食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 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963-2020年石嘴山市职业性尘肺病生存状况及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石嘴山市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其疾病负担水平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全面的职业性尘肺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7至12月,对1963-2020年石嘴山市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开展回顾性调查,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和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分析职业性尘肺病引起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1963-2020年,石嘴山市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3 263例,其中1 467人死亡(44.96%),中位生存时间为26.71年,平均死亡年龄为(70.55±10.92)岁。不同种类、诊断年龄、接尘工龄、行业、初次诊断期别以及是否晋级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生存时间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降低,当生存时间≥50年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为4.20%。Cox回归分析提示,尘肺病种类、行业、诊断年龄、接尘工龄、初次诊断期别和是否晋级是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P<0.05)。1963-2020年石嘴山市归因于职业性尘肺病的DALY为48 026.65人年,其中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为15 155.39人年,平均YLL为10.33年/人,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为32 871.26人年,平均YLD为10.07年/人。归因于煤工尘肺、矽肺的DALY分别为39 408.51人年(82.06%)、6 565.02人年(13.67%),诊断年龄40~49岁组、初次诊断Ⅰ期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造成的DALY较高,分别为20 899.71、36 231.97人年。随着时间推移,职业性尘肺病平均YLL、平均YLD呈波动下降趋势。 结论:石嘴山市由职业性尘肺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建议为患者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与其他肺炎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肺炎与其他肺炎在临床特点、预后转归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1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CMV肺炎组以及非CMV肺炎组,其中CMV肺炎组34例,非CMV肺炎组84例。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移植后中位发病时间早(1.8个月比6.0个月, P=0.015),气急症状比例高(41.2%比19.0%, P=0.012),低氧血症发生率高(38.2%比13.1%, P=0.006),影像学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比例更高(82.4%比23.8%, P<0.01)。实验室检查方面,CMV肺炎组CMV血症的阳性率和外周血CMV DNA的拷贝数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CMV肺炎组的混合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41.2%比16.7%, P=0.013)。总体中位随访时间 12.8(0.4~46.5)个月,CMV肺炎组1年肺炎归因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26.5%比10.7%, P=0.004),而1年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CMV肺炎组(61.8%比85.7%, P=0.001)。减低剂量预处理(RIC)( P=0.036)及接受高流量通气( P=0.033)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 P=0.009)对CMV肺炎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具有更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但由于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需要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加以鉴别。CMV肺炎预后更差,RIC、接受高流量通气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是allo-HSCT后CMV肺炎预后不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失眠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眠是临床上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约1/3以上的成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但失眠背后的根源还有待厘清。早期的双胞胎和家族研究结果已表明失眠可归因于遗传。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 Nature Genetics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聚焦于失眠与基因,证实遗传因素在失眠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失眠与昼夜节律、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等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对失眠的发病机制解析和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