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尿管尤因肉瘤疑诊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34岁,因体检超声提示右肾积水于2022年4月先后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否认腰痛、血尿及其他不适。痛经程度较轻,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3分。既往"盆腔粘连松解术、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烧灼术"史4年余。查体:双肾区无叩击痛。子宫稍大、质硬、活动欠佳;双附件未及明确包块;三合诊右侧宫旁可及质硬结节,触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阳性(25个细胞/μl),CA125轻度增高(65.5 U/ml)。尿液细胞学病理未见瘤细胞。影像学检查:CT提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全程扩张。MRI提示右输尿管下段走行区见富血供实性占位(18 mm×14 mm实性软组织影)致上方输尿管积水,病灶不除外恶性可能,右附件正常结构显示不清,不除外病灶与之相关。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右侧盆腔偏外侧见一低回声,大小约26 mm×17 mm×14 mm,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其近端输尿管明显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低回声内见丰富杂乱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右侧盆腔内实性占位,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肾血流灌注显像提示:右肾血流灌注及滤过较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25.25 ml/min·1.73m2,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左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大致正常,GFR:41.00 ml/min·1.73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外环口以下途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精索静脉曲张(VC)术后复发的病因,探讨经外环口以下途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MV)治疗复发V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VC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27(18~36)岁。5例既往曾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11例曾行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16例于术后1~3年复诊时诊断为VC复发。复诊病因包括婚后未育10例、阴囊疼痛12例,其中婚后未育合并阴囊疼痛者6例。本组16例复发后,术前评估VC临床分级Ⅲ级13例(左侧8例,双侧5例),Ⅱ级3例(均为左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位值为2.5(0~4)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度:Ⅲ度12例(左侧7例,双侧5例),Ⅱ度4例(均为左侧)。12例临床分级和CDFI分度均为Ⅲ级(度)者的左肾血管CDFI检查提示合并胡桃夹现象(NCP)。术前血清睾酮(16.2±4.9)nmol/ml,精子浓度(11.8±3.9)×10 6/ml,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R)(24.4±4.2)%。本组16例均行经外环口以下途径的MV手术。全麻,患者取平卧位。术中取腹股沟管外环口以下斜切口,分离显露精索,其下方插入纱布条并垫高。使用手术显微镜放大术野4~6倍,彻底结扎并切断扩张迂曲的精索外和精索内静脉所有分支,注意保护精索内动脉和淋巴管。术中11例仅行左侧MV手术,5例行双侧MV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探及明显扩张迂曲的精索外及精索内静脉,通过MV手术可以清晰解剖并充分保护精索内动脉及淋巴管。术中每例平均结扎左侧精索外静脉(2.1±0.6)支、精索内静脉(10.1±1.1)支,解剖出左侧精索内动脉(1.3±0.5)支、淋巴管(3.0±1.0)支,结扎右侧精索外静脉(1.4±0.5)支、精索内静脉(6.6±0.5)支,解剖出右侧精索内动脉(1.4±0.5)支、淋巴管(2.6±0.5)支。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的VAS、阴囊触诊情况、CDFI、精液分析、血清睾酮等指标,并与术前比较。 结果:本组16例21侧MV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查体阴囊无明显迂曲血管团,Valsalva试验呈阴性。VAS中位值为0(0~2)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Z=-2.994, P<0.05)。精子浓度(16.2±4.6)×10 6/ml,PR(34.5±4.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血清睾酮水平(16.6±4.4)nmol/ml,较术前无显著变化( P>0.05)。复查CDFI提示精索内静脉无明显反流。16例术后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睾丸萎缩、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10例因婚后未育就诊者中5例术后随访期内完成生育。 结论:VC术后复发与静脉漏扎有关,特别是对于Ⅲ级VC或合并NCP的VC患者,采用内环口以上的传统高位结扎术或腹腔镜手术极可能漏扎较细的精索内静脉和外环口以下水平的精索外静脉。经外环口以下途径的MV手术,通过彻底结扎精索内和精索外静脉,同时保护精索内动脉和淋巴管,不仅可有效避免VC术后复发及并发症,而且可以缓解阴囊坠痛症状和改善精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2年12月5日至2023年1月5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8例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4只眼,女性6例8只眼;年龄(29.38±8.60)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红外眼底照相(IR)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局部扩血管、抗炎及全身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随访时间21~30 d。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OCT、IR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8例患者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3.00±0.93)d。12只眼中,主诉旁中心暗点6只眼,其中伴视力下降2只眼;眼前黑影6只眼,其中伴视力下降2只眼。初诊时BCVA低于0.05者2只眼,0.4~0.6者2只眼,0.8~1.0者8只眼。末次随访时,视觉症状改善7只眼;无明显改善5只眼。所有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斑区红褐色病变。频域OCT检查可见黄斑部视网膜外丛状层(OPL)局部增宽呈强反射,外核层(ONL)斑块样强反射灶,相邻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EZ/IZ)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断裂,其中2只眼相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局部反射减弱。对应结构OCT的OPL、ONL强反射部位,横断面(en-face)OCT可清晰观察到病灶范围呈强反射;对应EZ/IZ结构不完整部位,en-face OCT可清晰观察到病灶范围呈弱反射。IR示黄斑中心凹处数个边界清楚、弱反射病灶,尖端指向中心凹。结论:COVID-19相关AMN好发于年轻女性;AMN的OCT表现为特征性OPL和ONL强反射灶,en-face OCT可更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层面的病灶;IR表现为弱反射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2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15例)和对照组(112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干预方法预防下肢DVT;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预防下肢DVT,比较两组恢复进度、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流峰速度、外周血凝血指标及下肢疼痛程度和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和肿胀等级。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0 ± 0.54) d比(2.44 ± 0.72) d、(8.02 ± 1.76) d比(9.80 ± 2.3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61.27 ± 10.26) cm/s比(51.66 ± 12.57) cm/s、(35.72 ± 6.09)c m/s比(30.11 ± 8.74) cm/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15.69 ± 1.72)s比(18.60 ± 2.6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第3、7天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30 ± 0.24)分比(2.99 ± 1.01)分、(1.00 ± 0.25)分比(1.63 ± 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第3、7天HHS评分高于对照组[(53.04 ± 2.33)分比(50.70 ± 1.97)分、(64.36 ± 2.75)分比(61.01 ± 6.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32%(2/151)比9.82%(1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86, P<0.05)。观察组肿胀等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辅助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Fc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烟台山医院骨科收治的AS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赛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清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含量,用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变化。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PASFI)和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PASDAI)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痛和夜间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质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41,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ASFI、PASDA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晨僵时间缩短、指距地变短、胸廓活动度变大( P<0.05);血清CRP、TNF-a、ESR水平及CD19 + CD24 int CD38 int-成熟B细胞百分率、CD19 + CD24 hi CD38 --记忆B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 P<0.05)。 结论:HBO辅助益赛普治疗AS能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其主要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修复损伤的骨质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lport综合征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3岁,2018年10月14日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于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5,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5 DS/-0.50 DC×5=0.6,左眼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考虑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示右眼正常,左眼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双眼眼眶未见异常。未检测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3个原发突变位点mtDNA11778、mtDNA14484和mtDNA3460,初步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2019年6月29日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前节照相示双眼晶状体前圆锥样改变(图1A,B);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双眼晶状体前圆锥(图1C,D)。角膜地形图检查示双眼角膜偏薄,右眼瞳孔中心、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分别为471、470和466 μm,左眼分别为471、471和466 μm,最薄点均在颞下方,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较规则,两子午线曲率差异在正常范围(图1E,F)。右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2 683.7个/mm 2和61%,左眼分别为2 552.7个/mm 2和70%。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双眼黄斑周围点状色素改变(图2A,B);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不规则;右眼黄斑旁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51.5%、46.3%、46.0%和44.1%,左眼分别为53.9%、51.3%、51.2%和50.6%;右眼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黄斑旁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242、275和253 μm,左眼分别为291、238、268和247 μm。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明显变薄,主要累及内层(图2C,D)。听力检测:右耳音平均听阈54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2 dB,左耳音平均听阈56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4 dB,提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患者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初步考虑为Alport综合征。2019年7月11日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148个/μl、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尿位相结果示尿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49 500个/ml;尿蛋白定量为0.8 g/24 h。2019年7月25日于肾内科行右侧肾脏穿刺活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三项(PAS、PASM和Masson染色)显示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伴局灶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略增厚,毛细血管襻基底膜染色不均一,少数肾小球球囊周纤维化,其内毛细血管襻缺血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多灶状及片状萎缩,肾间质可见较多泡沫样细胞,多灶状及片状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刚果红、氧化刚果红、油红O染色均呈阴性(图3A~D);免疫荧光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α1阳性对照正常;α3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α5肾小球包曼氏囊表达节段性缺失,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图3E~G);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示,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一,基底膜致密层增厚,部分呈撕裂状和蛛网状,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3H~J)。明确诊断:Alport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明显上升,尿白蛋白增加,经过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每天1片)和护肾治疗(复方α-酮酸片,每次4片和尿毒清颗粒,每次5 g,均为每天3次)后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均有下降。目前继续控制血压和护肾治疗,定期门诊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0岁,因"双眼前暗点1周"于2022年12月26日来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发病前1周有新冠病毒感染病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呈阳性。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3。双眼前节正常,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黄斑彩色眼底照片示黄斑区暗红色病变和不规则斑点(图1)。双眼电脑视野检查显示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图2)。近红外图像显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花瓣状病变(图3A和3C)。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显示外核层和外丛状层有1个高反射的局限性病灶(图3B和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图4)。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显示P100波在1度大正方形的反应时间延迟,P100波在0.25度小正方形的反应时间正常;双眼P100波振幅下降,尤其是在左眼。根据病史和眼部检查评估,患者诊断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感染。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双眼,3次/d;甲钴胺胶囊,0.5 mg,3次/d;和血明目片,1.55 g,3次/d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眼底恢复正常,OCT扫描显示黄斑区结构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的儿童假性视乳头水肿患者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儿童假性视乳头水肿(PPE)合并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PHOMS)患者的临床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检查确诊的PPE合并PHOMS儿童患者1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10.6±2.7)岁。发病至确诊PPE合并PHOMS的病程为(8.0±7.5)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对性传入瞳孔功能障碍(RAPD)、色觉、眼底彩色照相、OCT、眼底自身荧光(FAF)、眼B型超声、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观察患者临床和OCT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前节均未见明显异常;眼压、色觉正常;RAPD阴性。22只眼中,BCVA 1.0者21只眼;0.12者1只眼。眼底视盘边界模糊,呈轻度至中度隆起,鼻侧隆起更为显著,呈"C"形光晕。FAF未见明显异常荧光。OCT检查,可见视盘不同程度隆起;连续视盘鼻侧扩大扫描,可见与眼底彩色照相视盘周围鼻侧隆起对应部位侧向突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下、Bruch膜上,边界清晰卵圆形稍强反射结构,且隆起程度越高其体积相对越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均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眼球后壁视神经头(视盘前)隆起结构,其内无强信号回声。视野检查,存在生理盲点扩大3只眼,视野缺损2只眼。P-VEP检查,存在波峰略延迟3只眼,波幅值轻度降低3只眼。结论:OCT扩大鼻侧视盘扫描可提高PHOMS检出率。双眼PPE者双眼均存在PHOMS,单眼PPE者仅患眼存在PHOMS;PPE程度越高,PHOMS体积相对越大。PHOMS有助于儿童PPE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