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其适宜剂量。方法:120例择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3组)。在其他麻醉相同基础上,3组患者术前1 min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1.0~1.5 m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取卵开始后5 min(T 2)、苏醒时(T 3)、苏醒后10 min(T 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苏醒时间,苏醒后清醒镇静(OAA/S)评分,苏醒后5 min、10 min、30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苏醒后30 min内不良反应(幻觉、眩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S1组、S2组T 1~T 3时心率、MAP降低(均 P<0.05)。与S3组比较,S1组T 1~T 3时心率、MAP较低(均 P<0.05),S2组T 2时心率及T 2、T 3时MAP较低(均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均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均 P<0.05);与S2组比较,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苏醒后5 min VAS疼痛评分较低(均 P<0.05)。S1组、S2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3组(均 P<0.05),S1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2组( P<0.05);3组患者幻觉、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接受无痛取卵的患者,麻醉诱导时单次静脉注射0.5 mg/kg艾司氯胺酮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保持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并且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间导管的使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中使用中间导管的安全性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中间导管分为中间导管组和非中间导管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信息。转归评估指标包括二次栓塞、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和死亡。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195例,其中中间导管组161例,非中间导管组34例。中间导管组各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与非中间导管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信息方面,中间导管组取栓次数显著较少[2(1~3)次对2.5(1.75~4)次; Z=2.218, P=0.017],一次取栓血管再通率显著较高(38.5%对20.6%; χ2=3.943, P=0.047),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显著较低(19.3%对35.3%; χ2=4.202, P=0.041)。在临床转归方面,中间导管组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均与非中间导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中间导管是患者90 d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430,95%置信区间0.196~0.947; P=0.036)。 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EVT中,使用中间导管能减少取栓次数,提高一次取栓血管开通率,降低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进而改善患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红素加氧酶介导κ-阿片受体激动剂对体外循环老年大鼠围手术期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κ-阿片受体激动剂(kappa-opioid receptor agonists, KORs)对CPB老年大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老年SD大鼠60只,体重400~5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KORs+CPB组(U组)、KORs+CPB+κ-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组(N组)、KORs+CPB+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1, HO-1)拮抗剂(ZnPP-IX)组(Z组)。各组大鼠于CPB后1 d行水迷宫测试(记录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后,放血处死大鼠取海马,置于福尔马林和-80 ℃冰箱中待测。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ethylene dioxyamphetamine, 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等指标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其他4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减少( P<0.05);与C组比较,U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游行距离增加( P<0.05);N组、Z组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游行距离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显示:S组海马细胞结构整齐,界限清楚;C组、N组、Z组海马细胞受损严重,细胞分布稀疏,胞内见不均匀空泡;U组上述损伤有所减轻,细胞排列整齐。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 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MPO、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 P<0.05);N组、Z组MPO、MDA及SOD浓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比较,其他4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 P<0.05);与C组比较,U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升高( P<0.05),Z组HO-1蛋白水平降低( P<0.05);N组海马组织中HO-1蛋白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KORs可增加HO-1蛋白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改善CPB老年大鼠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再通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构建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血管再通后恶性脑水肿(MBE)发生的预测模型,并比较预测性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20年6月于江阴市中医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3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 n=267)和测试组( n=115),根据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是否发生MBE,将训练组分为MBE组( n=41)和非MBE组( n=226)。分别比较训练组与测试组及训练组中MBE组与非MBE组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检查结果,包括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侧支循环分级、脑血容量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筛选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发生MBE的预测因素,比较两个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训练组和测试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BE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收缩压、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脑侧支循环0~2级比例、取栓次数>3次比例、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脑血容量分别为(68.95±8.04)岁、(146.71±22.73) mmHg、17(13,21)分、87.80%、82.93%、68.29%、(365.64±87.83) min、(32.56±5.73) mL/100 g,明显高于非MBE组[(60.27±7.13)岁、(137.92±19.58) mmHg、14(10,18)分、73.01%、60.62%、2.65%、(307.59±74.05) min、(27.49±5.46) mL/100 g](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入院NIHSS、脑侧支循环分级、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是前循环ALVOS患者行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预测因素( P<0.05)。XGBoost算法模型重要特征评分中排前五位的为脑侧支循环分级34分、取栓次数27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分、入院NIHSS评分22分、年龄16分。训练组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 CI:0.749~0.88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 χ2=1.547, P=0.438;XGBoost算法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 CI:0.799~0.91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 χ2=1.021, P=0.998。 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和XGBoost算法模型对前循环ALVOS患者行EVT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后MBE发生的预测性能相当,且脑侧支循环分级、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院NIHSS评分以及年龄可作为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就诊的49例(84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接受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的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髓芯减压植骨术(常规手术组)30例(54髋),男19例、女11例,年龄(44.3±5.4)岁(范围21~59岁);采用骨科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组)的患者19例(30髋),男12例、女7例,年龄(41.4±7.2)岁(范围20~5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术者告知患者常规手术及机器人手术方案,由患者自主选择,所有操作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单侧手术时间、单侧X线透视次数、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末次随访时的股骨头塌陷率。结果:共41例患者(7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6±4.8)个月(范围3~21个月),其中常规手术组24例(42髋)、机器人辅助组17例(28髋)。至末次随访时,共13例(13髋)出现了股骨头表面塌陷,其中常规手术组11例、机器人辅助组2例,两组股骨头塌陷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常规手术组单侧髋关节手术时间为(21.3±5.4) min,大于机器人辅助组的(16.8±3.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 P<0.001)。常规手术组单侧髋关节X线透视次数为(14.4±3.8)次,大于机器人辅助组的(9.6±2.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8, P<0.001)。常规手术组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8.4±4.5)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5.1±3.8)分;机器人辅助组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2±3.9)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6.5±4.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9, P=0.283);常规手术组术前髋关节VAS为(4.8±1.7)分,末次随访时降低至(1.7±0.8)分;机器人辅助组术前髋关节VAS为(5.1±1.5)分,末次随访时降低至(0.9±0.3)分。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前降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2, P<0.001)。 结论: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与常规手术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和保头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意识指数2指导下术中镇痛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2指导术中镇痛药物使用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择期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10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并使用IoC1(40~60)监测镇静,C组患者麻醉中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整瑞芬太尼用量,T组则根据IoC2值(30~50)调整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术中根据患者循环情况使用阿托品和血管活性药维持循环稳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时的MAP、心率,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20%的次数;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液量、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及围手术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用量;记录拔管后、PACU期间、术后1 d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前、术毕的血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麻醉前比较,各时点MAP、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 C组MAP、心率明显高于T组( P<0.05);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T组( P<0.05),高血压发生率高于T组( P<0.05)。与C组比较,T组术中瑞芬太尼、阿托品用量增加( P<0.05),乌拉地尔用量明显降低( P<0.05)。拔管后和术后1 d,T组NRS评分较C组低( P<0.05)。术毕时T组血糖低于C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IoC2指导镇痛管理,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血糖波动较小、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部外科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PICC置管术后影响深静脉血栓并发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收入治疗的胸部外科手术患者89例,患者均行PICC置管。使用医院自拟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患者年龄、性别、KPS评分、BMI指数、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PICC置管史、深静脉血栓史、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型号等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资料,单因素分析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拴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基于研究结果制定相关护理对策。结果:年龄、性别、BMI指数、PICC置管史、深静脉血栓史、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等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影响不明显,而KPS评分、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导管型号等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影响显著。结论:PICC置管术后监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等方面,得当的护理措施可起到积极有效的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依柯胰岛素周制剂研究进展及其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潜在获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仅为16.5%。胰岛素规范治疗率较低、临床治疗惰性和患者长程依从性不足,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注射治疗负担、治疗方案复杂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依柯胰岛素通过在循环中形成白蛋白储库实现了1周1次给药,显著减少注射次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依柯胰岛素具有更好的治疗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降糖疗效肯定且低血糖风险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组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2例,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头皮拉钩组和改良头皮拉钩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之间术中调整拉钩次数、切口的长度、术后头皮缺血坏死情况、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头皮拉钩的满意度评分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改良头皮拉钩组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显著小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2.2)次比(14.2±3.6)次, P<0.05],切口的长度也显著短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1.0) cm比(13.9±0.9) cm, P<0.05],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改良头皮拉钩的综合表现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8.1±0.9)分比(6.0±0.9)分, P<0.05)]。改良头皮拉钩组的术后头皮缺血坏死率、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与传统拉钩组无明显区别( P>0.05)。 结论:改良头皮拉钩在同等充分暴露颅内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术野的情况下,手术切口更小,改良头皮拉钩可以减少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节省手术时间消耗,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