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9~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组(Sham+C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肠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CS组和I/R+CS组于模型制备前2周腹腔注射色甘酸钠50 mg/kg,1次/d。再灌注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学结果,采用Chiu评分法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并行肥大细胞计数。取肠内容物,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肠道菌群的细菌总量,并用16S rDNA测序法测定小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相对丰度。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升高,类胰蛋白酶表达上调,肠道细菌总量升高,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降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科和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乳酸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减少( P<0.05或0.01),Sham+C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I/R+CS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下调,肠道细菌总量降低,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升高,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科和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减少,厚壁菌门、乳酸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增加( P<0.05或0.01)。 结论:肠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益生菌数量,增加潜在致病菌数量,从而参与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及特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它的理化、生物学特性。方法:(1)取400 mL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加入纳米二氧化硅悬液67 mL,制备纳米生物玻璃悬液,观察其悬浮稳定性。(2)制备终质量分数为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水凝胶基础上加入实验(1)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悬液,制备终质量分数为0.5%生物玻璃、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实验组。观察2组水凝胶在4、25 ℃的成胶情况并记录成胶时间及在37 ℃的熔解情况并记录熔胶时间。另取2组水凝胶,4 ℃冷浴后用25 g/L的氯化钙溶液交联,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测量压缩模量。另取2组水凝胶,同前交联后于-20 ℃冻干,测量相关体积并计算孔隙率。样本数均为3。(3)取12只24 h龄C57BL/6J小鼠乳鼠,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Fb),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培养第3代Fb,用于后续实验。取Fb,制备细胞浓度为1×10 5个/mL的单细胞悬液,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实验(2)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培养12、24、48 h,每组各取3孔,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取第3代Fb,制备细胞浓度为(3.0~4.5)×10 7个/mL的单细胞悬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管,加入绿色荧光探针DIO染色,分别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9 mL,同前交联后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培养3 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同前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块但不加绿色荧光探针DIO,培养7 d,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水凝胶中的黏附及伸展情况。(5)取6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在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放入1块实验(4)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载细胞水凝胶块。伤后7、14 d,每组取3只裸鼠,收集创面及创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纳米生物玻璃粒子可在水中均匀分散,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2)2组水凝胶在37 ℃下均呈熔融状态,均未见粒子析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水凝胶在37 ℃下的熔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在25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30、180 min,在4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实验组水凝胶压缩模量为(53±6)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6)kPa( t=6.364, P<0.01)。实验组水凝胶孔隙率为(86.1±2.1)%,与对照组的(88.2±4.4)%相近( t=1.210, P>0.05)。(3)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所占比例较大,符合Fb形态学特征。培养12、24、48 h,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4±4)%、(89±4)%、(130±10)%,与对照组的(89±5)%、(90±4)%和(130±11)%相近( t=1.534、0.611、0.148, P>0.05)。(4)培养3 d,2组细胞在水凝胶中形态完整,未见细胞核裂解、消失,细胞质保持完好,并且实验组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伸展,且实验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数明显多于对照组。(5)伤后7 d,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创面面积均缩小,且实验组减小更明显,2组裸鼠创面及创周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分布。伤后14 d,对照组裸鼠创面面积大于实验组,且创面及创周炎症细胞明显多于实验组。 结论: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载细胞潜能,同时还具有促创面愈合能力,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较好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巯基聚乙二醇修饰GNPs/miR-29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 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 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 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 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 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催化发夹自组装联合CRISPR-Cas12a传感技术在外泌体源性微小RNA-21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催化发夹自组装(CHA)联合成簇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关联蛋白12a(CRISPR-Cas12a)的传感技术,用于外泌体源性微小RNA-21(miR-21)的检测并分析其性能。方法:选取2023年9—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8例为乳腺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试剂盒提取血浆外泌体及其miR-21。针对miR-21序列设计DNA发夹和CRISPR RNA序列。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荧光分光光度计验证检测技术可行性。进一步优化发夹浓度、CHA反应时间、Cas12a蛋白浓度和Cas12a蛋白反应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测不同浓度(0、0.1、0.5、1.0、2.5、5.0、7.5、10.0 nmol/L)的miR-21,收集荧光强度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做线性分析以评价方法学的灵敏度,同时检测不同类型miRNA(miR-31、miR-26a、miR-192、miR-25-3p)及空白对照以评价方法学特异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该检测技术和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1的相对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临床样本检测能力。结果:应用CHA联合CRISPR-Cas12a技术建立了外泌体源性miR-21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miR-21的浓度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66 7),线性检测范围为0.1~10.0 nmol/L,检测限为87.81 pmol/L。miR-21的检测荧光强度为450.27±23.96,高于miR-31、miR-26a、miR-192、miR-25-3p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98.89±7.35、98.12±2.07、98.93±2.45、96.66±2.45、82.93±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逆转录PCR结果显示,乳腺癌组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83±0.27比0.93±0.12, P<0.001);CHA联合 CRISPR-Cas12a检测技术结果显示,乳腺癌组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94±0.21比0.98±0.08, P<0.001);CHA联合 CRISPR-Cas12a检测技术与逆转录PCR检测的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1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建立了CHA联合CRISPR-Cas12a检测外泌体源性miR-21的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的传感技术,其检测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1的结果与逆转录PCR结果一致,可用于乳腺癌患者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新型缓释制剂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二甲双胍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其转运蛋白、增加肠道内葡萄糖摄取及乳酸水平、增加肠内胆汁酸池、肠道菌群等相关。二甲双胍缓释片与二甲双胍速释片降糖疗效类似,同时能有效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凝胶骨架结构、微孔或单孔渗透泵技术及胃漂浮技术。该文就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种类、二甲双胍缓释片与二甲双胍速释片疗效对比等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 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介导T淋巴细胞对KIF20A阳性胰腺癌PANC1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双特异性抗体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及其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经凝胶分子排阻Sephrose-G25层析纯化,制备CD 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并浓缩。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再分别培养为树突样细胞(DC)及T细胞,并联合培养为DC-T细胞,同时应用维生素C干预DC-T细胞(vcDC-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亚群及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4、IL-12水平。将10、50、100、300 ng双抗装载的1×10 5个T细胞、DC-T细胞、vcDC-T细胞与PANC1细胞(20∶1)共培养2、6、10 h后,明确杀伤率最高的双抗装载剂量;将DC-T细胞及装载杀伤率最高的双抗剂量的DC-T细胞、vcDC-T细胞与PANC1细胞(20∶1)共培养2、4、6、8、10、1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聚集效应,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率。 结果:CD 3/KIF20A双抗经SDS凝胶电泳鉴定,其分子质量为130 000。与DC-T细胞比较,vcDC-T细胞的CD 8+CD 28+及CD40L亚群比例增加[(47.6±15.8)%比(38.2±7.6)%,(52.1±4.9)%比(44.7±3.2)%],负性调节细胞Treg比例降低[(4.3±0.8)%比(8.3±1.1)%],分泌的IL-2、IFN-γ、IL-12增加[(201.2±17.3)ng/L比(163.4±13.1)ng/L,(303.3±22.6)ng/L比(221.8±17.6)ng/L,(190.4±11.7)ng/L比(80.3±8.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显微镜下可观察到100 ng CD 3/KIF20A双抗装载T细胞对KIF20A +胰腺癌PANC1细胞有明显的靶向性,有最强的杀伤力。效靶细胞比20∶1、共培养4 h时,双抗vcDC-T细胞对PANC1细胞的杀伤率为(88.6±2.6)%,显著高于双抗DC-T组的(68.4±3.4)%及DC-T组的(39.2±2.1)%,杀伤率分别提高20%及45%以上。 结论:CD 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DC-T细胞能显著提高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的杀伤率,维生素C干预后更进一步增强对双抗装载T细胞的细胞杀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在面部色素沉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微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它是将药物包封在基质材料中,以刺入形式将药物释放在皮肤的真皮层,增加药物在给药部位的含量,促进药物吸收进而发挥药效.面部色素沉着是由于机体自身调节异常、物理或化学等因素导致面部出现不同颜色、不同范围及不同深浅的色素变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情和幸福感.但目前面部色素沉着的治疗普遍存在效果不显著、容易反复、皮肤敏感等问题,并且现有疗法下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而微针与药物联合使用,能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效,有望成为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一种有效方式.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作为美白产品的功效组成部分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性价比高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天然产物的经皮给药制剂一般为软膏剂、乳剂、凝胶剂,皮肤透过率低,生物利用度差.因此将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以微针形式进行递送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作者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包括天然产物成分、微针性质及抗面部色素沉着功效等方面,并且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微针的功能化设计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运载双层抗原蛋白的CS-PLGA制剂制备及其表征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微球制剂,并对其进行相关表征鉴定.方法 通过复乳法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多孔微球后,在4 ℃水浴条件下装载抗原,利用抗原浓度梯度介导的物理扩散促进抗原进入微球内部,并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微球外表面,形成内外双层抗原运载.根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材料玻璃转化温度这一特性,促进多孔微球表面孔道在48 ℃条件下发生愈合,使其形成闭合的微球制剂,再将得到的微球制剂与壳聚糖溶液混悬镀层,进行阳离子修饰,逆转微球表面负性电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粒度仪等检测微球形态、粒径分布和电位变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抗原是否装载至微球制剂中,采用荧光标记的BSA和荧光标记的PLGA材料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原装载后的分布情况,通过BCA法检测微球制剂的包封率和载药率.结果 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多孔微球成孔良好,粒径大小为(73.94±0.81)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38±0.004.Zeta电位由负转正说明壳聚糖已被成功镀层至微球表面.经过SDS-PAG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证实BSA已被成功运载.经micro BCA试剂盒检测后多孔微球包封率为(3.01±0.04)%,载药率为(1.50±0.02)%.结论 成功制备得到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制剂,为后续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iR-126阳离子纳米乳的制备及初步药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阳离子纳米乳(CNE)载miRNA-126(miR-126)形成miR-126阳离子纳米乳递送系统(CNE-miR126),并对其药剂学性能、时间稳定性、血清稳定性、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及血管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量进行评估.方法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考察CNE和miR-126的最佳氮磷比(N/P),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测量仪测定其粒径和进行药剂学性能评价;在4 ℃条件下,评估CNE-miR-126在1周内粒径及电位的稳定性;用血清稳定性实验评估CNE-miR-126在48 h之内的稳定性,MTT法评估CNE-miR-126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CNE-miR-126的摄取情况,免疫蛋白质印迹法(Weston blot)检测CNE-miR-126对由脂多糖(LPS)致炎的HUVECs中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 CNE与miR-126 最佳 N/P 为 16∶1,CNE-miR-126 外观基本圆整、平均粒径(D50)为(144.79±1.85)nm、Zeta 电位为(22.92±1.24)mV;CNE-miR-126在1周内粒径及电位稳定性良好,且在48 h之内血清稳定性良好;在10-6~1 nniol/L浓度内对HUVECs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能够促进HUVECs对miR-126的摄取;Westo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LPS(1 mg/L)处理细胞8 h 后 VCAM-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Model组相比,CNE-miR-126组预处理24 h后VCAM-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CNE-miR-126粒径适宜,稳定性良好,可降低VCAM-1蛋白的表达,可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