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睫状体破坏手术是用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有效手段,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是通过微型换能器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诱导睫状体凝固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的手术。UCP主要通过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和增加葡萄膜巩膜通路引流2个机制降低眼压。UCP适应证广泛,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有和无抗青光眼手术史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高,可重复治疗,可以作为非侵入性青光眼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使用第2代探头和治疗暴露时间长的患者采用UCP治疗效果更好。本文就UCP在青光眼中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及目前关于UCP治疗青光眼研究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高频超声探头探测模拟脊柱椎弓根钉道穿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并检测其对脊柱椎弓根钉道内壁的成像识别能力。方法:使用牛髂骨制作4个尺寸为长3 cm、宽1 cm、厚2 mm的皮质骨片,使用电钻在每块骨片的中心钻出直径分别为1、2、3、5 mm的圆孔,模拟椎弓根外层皮质不同大小的穿孔。利用尺寸为3.0 mm×1.0 mm×1.0 mm的30 MHz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不同距离对不同大小的皮质骨孔洞进行了成像测量,通过消除传输振铃效应及基于对数函数的灰度映射方法,提高极限近距离分辨能力;通过归一化灰度值曲线精确计算孔径大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在测量距离≥2 mm时,该高频超声换能器可以检测到直径为5、3、2 mm的孔;在距离为1 mm处,仅5 mm和3 mm的孔可以清晰识别,2 mm的孔存在形变;直径为1 mm的孔在任何距离都无法识别。直径为5 mm、3 mm和2 mm的孔在4 mm、3 mm、2 mm和1 mm 4个不同测试距离下测得的平均校正测量孔径与实际孔径分别比较[(5.07±0.06)、(4.93±0.11)、(4.95±0.07)、(5.01±0.11) mm比5 mm, F=2.166, P>0.05;(3.02±0.06)、(2.96±0.12)、(3.08±0.10)、(2.92±0.08) mm比3 mm, F=2.696, P>0.05和[(2.01±0.07)、(2.01±0.02)、(2.00±0.10)、(2.05±0.11) mm比2 mm, F=0.403,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制的30 MHz微型超声换能器所能识别的穿孔直径下限为2 mm,近场成像极限距离为1 mm;为进一步研发基于超声的脊柱椎弓根内部成像和导航系统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弓根超声探测仪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研制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并进行活体猪的椎弓根置钉对比。方法:利用骨组织与软组织超声阻抗值差异明显的特性,设计将一个5 MHz的、大小为0.6 mm×3.0 mm的微型超声传感器安装于椎弓根钻头的尖端,在使用钻头进行椎弓根钻孔时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经放大处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以实时监测和引导椎弓根的钻孔和螺钉的植入。首先通过猪腰椎标本获取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声阻抗值参数,总结不同组织声阻抗特点及图像规律,然后使用超声钻头在猪腰椎标本上模拟椎弓根穿刺,进一步验证、完善数学模型和图像软件,实现整机成型。使用6只成年大白猪,选择腰 1~腰 5双侧进行经椎弓根置钉,左侧为徒手置钉,右侧为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引导下置钉,观察并对比两侧置钉的操作时间和螺钉位置不良率。两种置钉方法所用时间和螺钉位置不良率的对比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 t检验,两种置钉方式的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对比采用 χ2检验。 结果:体外新鲜猪骨骼标本中的实验表明,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在引导椎弓根穿刺和置钉方面具有可行性。6只成年大白猪两侧置钉结果显示,两侧置钉操作的时间分别为徒手侧平均(11.21±0.53) min,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引导侧平均(11.75±0.59) min,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28, P>0.05)。两侧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左侧(徒手置钉侧)螺钉位置Ⅰ度18枚、Ⅱ度7枚、Ⅲ度5枚,螺钉位置不良率40%;右侧(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引导下置钉侧)螺钉位置Ⅰ度28枚、Ⅱ度2枚、Ⅲ度0枚,螺钉位置不良率6.67%。螺钉位置和螺钉位置不良率两侧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73, P<0.01; t=9.591, P<0.01),即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引导下的置钉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 结论:无论是体外试验或活体猪在体实验均证实,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和引导椎弓根穿刺与螺钉的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外科多自由度柔性超声手术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超声手术刀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精准的能量器械,具有同时切割止血、较小热损伤、几乎无烟雾、自净能力强等优势,但是由于现有超声手术刀结构的约束,其运动自由度少,限制了其应用在机器人操作中的灵活性.经过科研人员在结构方面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在原有刚性超声手术刀的基础上,加入柔性结构,衍生出更加灵活的多自由度柔性超声手术刀.本文综述了刚性超声手术刀的发展以及柔性超声手术刀现有的设计方案,对于刚性超声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的轻便以及工作性能的提高,对于柔性超声刀的设计分为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放置在手柄端和放置在执行末端两类,分别分析这2种设计方案的具体结构,并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最后,对微创外科多自由度柔性超声刀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体位对颅内压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体位与脑血流速度、颅内压的关系.方法 颅脑外伤行单侧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33名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监护微型传感器探头,术后传感器探头接颅内压监护仪,持续床旁监测.术后第1、3、5、7日分别于床头抬高0.、15.、30.、45.、60.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同时记录即时颅内压值(ICP),每次更换体位后等待5 min.观察不同体位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体位的逐渐抬高,双侧大脑中动脉Vm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并于30.时脑血流速度最快,床头抬高0.、15.、30.与6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CP则随体位抬高呈现下降趋势,床头抬高0.与15.、30.、45.、6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随着病程的进展,双侧大脑中动脉Vm呈逐渐增快趋势,于术后第5天达高峰,第7天稍有减慢;而ICP则随时间逐渐降低.术后第1天,健侧Vm均快于患侧Vm,且床头抬高15.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床头抬高角度的变化,可影响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及颅内压;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床头抬高30°均能有效提高局部和全脑血流量,同时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微型阵列换能器的复合多角度 平面波超快速超声成像
编辑人员丨2023/8/6
超声内窥镜成像多使用传统聚焦超声成像技术,成像帧率较低,难以满足临床部分对成像速率要求较高的应用需要.在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中,平面波超快速成像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像帧率,并保证成像的质量.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微型线阵超声换能器的平面波超快速成像技术,并通过仿真计算和仿体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在平面波超快速成像的微型换能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阵元宽度与阵元个数的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平面波成像效果.这为今后在介入式超声成像、超声内窥镜等环境下进行平面波超快速成像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