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逆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僵硬、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常见的疾病发展模式为隐匿起病、逐渐进展、极少自然缓解。但临床上有一些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病情会发生好转、自然缓解或“治愈”,被称为可逆性帕金森综合征(RP)。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文中将RP归类为12种不同类型:药物性、中毒性、感染性、颅内血管性、脑结构病变相关、颅内压改变相关、内环境失衡性、内脏疾病相关、酒精戒断相关、手术相关、免疫接种性、放射治疗性RP,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诊疗的更多思路,以促进临床医生尽早对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合理的鉴别和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体外膜氧合在严重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使用显著增加,体外膜氧合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重视,而脑损伤是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影响体外膜氧合患者住院死亡率及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镇痛、镇静及肌松药的应用干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使得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发生的脑损伤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因此床旁脑监测对于发现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并提供早期干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由此,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制订了《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以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基础,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血浆脑损伤生物标记物、颅脑影像、颅内压、脑血流、脑氧、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脑监测技术应用现状为依据,结合体外膜氧合的特殊临床应用场景,整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可供重症医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呼吸与危重病学、急诊医学等专业人员参考的15条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鉴于重症患者的特殊性、复杂性及个体差异,本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预测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sTBI患者术后CNS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70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70例患者按照7 ∶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n=259)和内部验证集( n=111)。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NS感染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感染组( n=45)和非感染组( n=21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筛选sTBI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CNS感染的效能,AUC>0.80为效能较高。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价预测模型的的临床净获益情况。 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入院GCS、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底骨折、脑室出血、急诊手术、手术时间、放置脑室引流管、放置颅内压探头、二次手术、颅内再出血、脑脊液取样、是否气管插管、切口感染、血清白蛋白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内再出血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均为sTBI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绘制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显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8(95% CI:0.96~0.99)、0.95(95% CI:0.88~1.00),预测效能均较高。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重复抽样1 000次后,训练集的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预测和鉴别能力。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比单独的危险因素预测CNS感染的发生更准确,可提高临床获益率。CIC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效益。 结论:基于sTBI术后并发CNS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操作简单,有助于早期筛查sTBI术后CNS感染的高危患者,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CNS感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角回动脉破裂致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分析(附六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6例单纯角回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出血的老年患者。6例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1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2例格拉斯哥预后评级为Ⅳ级,3例为Ⅴ级。该类患者早期及时行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可取得较好疗效。手术可采用侧卧位、取顶结节处骨瓣,清除血肿后根据术前头颅CT显示的中线偏移程度和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回纳骨瓣或行扩大去骨瓣减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气末二氧化碳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被动抬腿试验预测容量反应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 2)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被动抬腿(PLR)试验预测容量反应性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入选自发性脑出血术后行机械通气需液体复苏的患者33例,先后进行PLR试验和补液试验,记录心排量(CO)、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及ETCO 2等指标。以补液试验后CO增加≥10%为有反应组,CO增加<10%为无反应组,记录两组临床资料、试验前后CO、SV及ETCO 2变化趋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PLR及补液前后颅内压(ICP)变化。 结果:33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16例,无反应组17例。PLR后、补液后有反应组MAP变化值、CO变化值、SV变化值、ETCO 2变化值、CO变化率、ETCO 2变化率均高于无反应组(均 P<0.05)。PLR后ETCO 2变化率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0.047(95% CI:0.824~1.000)。PLR前后、补液前后两组患者IC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LR后ETCO 2变化率可作为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且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微生物群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 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 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葡萄球菌科菌增多( 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感染与TBI组和对照组患儿组间直肠和口腔微生物群差异增大有关,而肠内营养则与差异缩小有关( P<0.05)。 结论:严重TBI患儿微生物群变化特点为共生细菌早期减少、位置特异性丧失,以及潜在致病菌增多。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丘脑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通过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明确病理诊断的18例双侧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患者的后续治疗、生存状况及生存期。结果: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5.5岁(3岁4个月至68岁),成人15例,儿童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25 ∶1.00。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者4例,嗜睡3例,复视3例,癫痫发作3例,眼睑下垂2例,听力下降1例,肢体无力1例,流涎1例。18例患者均明确病理诊断,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0例,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6例;13例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Ki-67标记指数为3%~20%,无一例发生IDH1和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18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6周至21个月)。明确诊断后行放疗1例,替莫唑胺化疗2例,同步放化疗15例;9例肿瘤继发脑积水,其中5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死亡,2例存活,1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周至21个月)。结论:双侧丘脑胶质瘤常见于成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多继发脑积水,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放化疗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等综合治疗,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血运重建术可用来增加或替代有脑缺血危险患者的脑血流量,如烟雾病、脑血管闭塞性疾病、颅底肿瘤和复杂动脉瘤等。文章分别从麻醉管理、术后管理、并发症的预防三方面来分析总结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中管理重点在于维持稳定的脑血流量和正常的颅内压,从而优化脑氧供需平衡,术后管理则应严格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疼痛控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 2)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前后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病房收治的37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采用ICP监测及近红外光谱技术(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NIRS)监测手术前后颅内压及rScO 2浓度,对手术前后颅内压及rScO 2的变化进行分析。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判断,规定GOS评分>3分者为预后良好,归入预后良好组(21例),≤3分者为预后较差归入预后较差组(1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颅内压及rScO 2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15.80±6.70) mmHg]较术前[(20.40±5.80) mmH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26, P=0.002);术后rScO 2[(62.31±3.85)%]较术前[(59.73±3.13)%]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71, P=0.002)。术后预后良好组患者颅内压[(6.53±2.21) mmHg]较预后不良组[(4.24±2.30) mmHg]下降更明显,两组rScO 2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在预后良好组术后其rScO 2提高程度(3.99±2.34)%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2.32±2.25)%,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术前术后颅内压及rScO 2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0、2.176; P=0.004、0.036)。 结论: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提高rScO 2,术前、术后颅内压及rScO 2的变化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脑灌注压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监测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PI)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脑灌注压(CPP)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因颅脑损伤入住外科监护室并行脑室内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患者55例,术后72 h时记录ICP和MAP,采用超声法动态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期血流速度(EDV),计算有创CPP及PI。PI与CPP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I诊断低CPP的准确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PI与CPP呈负相关( r=-0.655, P<0.01),PI诊断低CPP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863(0.761~0.965),阈值为0.97,灵敏度92.3%,特异度66.7%。 结论:超声测定PI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CPP的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