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周腺组织功能及其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胆周腺是存在于肝内外胆管周围的一种微小结构,不仅参与维持胆道上皮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在其损伤、修复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胆周腺中胆道树干细胞和祖细胞是胆道上皮组织再生、修复的重要细胞来源。胆周腺及胆道周围毛细血管丛是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综述胆周腺组织功能及其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为困难。目前,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相关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差的疾病。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是继微小RNA后研究的热点基因,在许多疾病中发挥中重要作用。随着对长链非编码RNA持续研究,其参与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也随之被解析,并发现其可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脊髓损伤后炎性反应、胶质瘢痕形成、血管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号通路表达,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在脊髓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处理耳廓离断伤1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再植离断耳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耳廓离断伤11例,其中完全离断2例,不全离断9例;手术距受伤时间1.0~8.5 h,平均5.5 h。运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损伤的耳廓动脉、静脉,术后予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例均完成再植,其中7例血管断端直接吻合,2例行静脉移植修复,共吻合血管17条。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经切口放血后缓解,余10例顺利成活,外形满意;经6~26个月随访,再植耳廓外观良好,伤口瘢痕不明显。结论: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耳廓离断伤,可提高微小血管吻合成功率,减少血管危象,提高耳廓再植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眼表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膜性囊泡,可广泛参与细胞间通讯、抗炎、免疫调节等。眼表相关的外泌体来源细胞有间充质干细胞(MSC)、调节性T细胞(Treg)、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递送不同的生物分子给受体细胞而发挥作用。MSC来源的外泌体通过抑制T细胞增生、转换巨噬细胞表型、调控辅助性T(Th)细胞分化、上调Treg表达等机制对眼表炎症与免疫相关疾病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减少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培育了一个可促进角膜损伤修复的微环境。Treg来源外泌体内含微小RNA(miRNA)(miR-503、miR-330和miR-9)和诱导型NO合成酶,可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进程,诱导凋亡和其他T细胞分化为Treg表型,抑制T细胞的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从而诱导免疫耐受。imDC来源外泌体通过递送miR-682抑制角膜植片免疫排斥。MDSC来源外泌体在体内外促进Treg扩增,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毒性反应,还表达miR-29a-3p和miR-93-5p,可抑制Th1和Th17细胞分化。鉴于上述外泌体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本文就其对眼表炎症与免疫相关疾病如角膜损伤、黏多糖贮积症、干眼、干燥综合征和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携带静脉游离 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携带静脉的游离 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采用不携带静脉的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18~42)岁,患指指腹缺损面积1.0 cm×0.5 cm~1.8 cm×0.8 cm,术中切取 趾腓侧皮瓣仅携带趾底动脉及趾底神经,吻合和缝接患指指掌侧固有动脉及指掌侧固有神经,所有皮瓣均未携带回流静脉,足趾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术后门诊定期随访。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受区术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4~12)个月。患指指腹外形饱满,质地、弹性良好,末次随访时TPD达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7例,良1例。结论:游离 趾腓侧皮瓣对于修复手指指腹微小创面,可以不携带回流静脉使皮瓣成活,对于在解剖分离回流静脉失败的病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干细胞疗法用于雄激素性脱发毛发再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毛囊持续受到雄激素攻击、毛囊周围炎症浸润、血管化受阻等机制导致毛囊微小化、毛发生长周期停滞。为解决雄激素脱发患者毛发再生问题,干细胞疗法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治疗方法有干细胞直接注射、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干细胞胞外囊泡。另外,干细胞疗法主要通过旁分泌、抗炎抗氧化、血管化等多种修复机制促进毛发再生。目前干细胞疗法仍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应用安全性、注射剂量、注射治疗后体内分布、药代动力学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200b-GAT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通路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不愈合是否与微小RNA(miR)-200b-GAT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通路表达异常引起的血管再生障碍有关。方法:将12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24只db/db糖尿病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miR-200b敲低组,每组12只,在每只小鼠背面制作直径10 mm圆形创面;分别于造模后第1、7和14天记录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造模后第14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创面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阳性表达,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00b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TA2、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的创面愈合率低于对照组[(22.46±2.33)%比(34.63±1.42)%,(49.53±2.81)%比(72.48±2.54)%, F=9.37、8.42, P均<0.01];造模后第7天miR-200b敲低组的创面愈合率增加高于模型组[(27.52±1.64)%比(22.46±2.33)%, F=9.37、8.42, P<0.05],造模后第14天miR-200b敲低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61.93±2.55)%比(49.53±2.81)%, F=9.37、8.42, P<0.01]。对照组创面皮肤细胞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创面表皮坏死,原纤维结构消失;miR-200b敲低组创面有肉芽组织形成,修复明显。模型组的CD34阳性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21±0.08比0.63±0.06, F=12.32, P<0.05);而miR-200b敲低组CD34阳性表达量高于模型组(0.48±0.05比0.21±0.08, F=12.32, P<0.01)。模型组miR-200b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43±0.18比0.73±0.12, F=6.44, P<0.01);miR-200b敲低组miR-200b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0.92±0.15比1.43±0.18, F=6.44, P<0.01)。模型组GATA2蛋白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36±0.07比0.78±0.09,0.43±1.41比0.86±1.32, F=4.85、3.79, P均<0.01);miR-200b敲低组GATA2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0.64±0.07比0.36±0.07,0.68±1.57比0.43±1.41, F=4.85、3.79, 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iR-200b-GATA2-VEGFR2信号轴对糖尿病创面愈合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调控该信号轴可以改善糖尿病足创面愈合过程,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