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脑益智方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认知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通脑益智方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92例VCIND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联合口服多奈哌齐片,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组联合通脑益智方,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VaDAS-Cog)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主症包括思维呆滞、善忘无记、性情改变、语言错乱,次症包括腰膝酸软、头晕头痛、耳鸣时作、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失眠烦躁、纳呆脘胀、面部发麻).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丰度结构的变化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并纳入同期20例健康受试者粪便相关数据作为参照.研究过程中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升高,VaDAS-cog评分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思维呆滞、善忘无记、性情改变、语言错乱、肢体困重、失眠烦躁、纳呆脘胀、面部发麻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腰膝酸软、耳鸣时作、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失眠烦躁、纳呆脘胀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治疗组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各样本在主坐标分析图上经Anosim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间物种发生改变.治疗后,治疗组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上升,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蓝藻菌门等相对丰度下降(P<0.05),普拉梭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比较,治疗组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向健康受试者靠近,而对照组无此趋势.治疗组治疗后乙酸、丙酸、丁酸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结论 通脑益智方可改善VCIND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证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孤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备大鼠抑郁症模型,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采用糖水偏好试验和旷场试验进行药效学评价,并对大鼠的结肠进行病理学检测;收集大鼠粪便,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度明显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糖水偏爱度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显著减弱(P<0.01);给药后,各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均有增强的趋势,且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遭到破坏,经百合地黄汤给药后,各给药组结肠黏膜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菌群多样性方面,经百合地黄汤治疗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及蓝藻门的丰度明显降低,其中变形菌门和蓝藻门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降低了 norank_f__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属及粪球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升高了乳酸菌属、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及芽孢杆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其中norank_f_Muribaculaceae、罗姆布茨菌属、Turicibacter、norank_f_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 及 Prevotellaceae_UCG-001 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预测显示,差异菌群的功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结论:百合地黄汤能够调节抑郁症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不同木本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探讨植物种类对人工湿地中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布的影响,以 7 种木本植物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南川柳(Salix rosthornii)、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为研究对象,运用 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垂直流人工湿地木本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类群.结果表明:细叶水团花、水蜡根际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与均匀度均高于其他 5 种植物,其根系能够更好地富集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是木本植物平均相对丰度较高的门,其次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蓝藻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片球菌属、地杆菌属为木本植物的共有优势菌属;大叶女贞、白棠子、夹竹桃菌落组成差异显著,乳杆菌属、片球菌属、乳球菌属是引起 7 种木本植物样本间菌落差异的关键物种;7 种木本植物根际硝化功能菌属丰度普遍较低,相对丰度范围为 0.11%—1.06%;反硝化功能菌属的相对丰度范围为 3.51%—10.40%,水蜡对于反硝化功能菌属的富集能力最强.基于实验得出,在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条件下,根系水淹处理的木本植物为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营造了适宜的厌氧条件,使反硝化细菌在木本植物根际大量富集,供试的 7 种木本植物在适应水淹缺氧逆境胁迫的同时,仍能够保障人工湿地系统的氮去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不同温度下杉叶蕨藻对风信子鹿角珊瑚附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全球变暖引发珊瑚礁区向大型海藻场生态演替现象与日俱增,大型海藻对珊瑚的影响主要包括抑制生长、发育与繁殖,但不同的海藻对不同的珊瑚具有不同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探究热压力所引起二者竞争关系的变化,以枝状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roa hyacinthus)和大型底栖海藻杉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环境温度(27℃)与热压力温度(30℃),比较藻类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珊瑚对珊瑚附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从培养水环境及海藻表面微生物中寻找影响珊瑚表面微生物的原因.结果表明,去除嵌合体后共获得 3369713 条优化序列,并且大部分细菌得到注释.环境温度下,间接接触与直接接触组微生物表达模式接近,海藻的处理使得珊瑚表面附生微生物种类、丰度、PcoA区分度最高.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组成.目水平上,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红细菌目、黄杆菌目、肠杆菌目、蓝细菌目、假单胞菌目、噬几丁质菌目组成.这些细菌表型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移动元件含量和胁迫耐受四大类,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对 12 个处理组的 36 个样本进行核心 ASV 分析(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共获得 139 个核心ASVs.以假单胞菌目、黄杆菌目、噬几丁质菌目、红细菌目为主,还包括立克次氏体菌目、伯克霍尔德氏菌目、肠杆菌目、疣微菌目等.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可比较各组中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的细菌类群.环境温度下,群落中弧菌(Vibrio)、邻单胞菌(Plesiomonas)、奈瑟氏菌(Neisseria)以及螺旋体菌(Brevinem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温度升高后,珊瑚白化且胞内寄生病原微生物丰度显著升高,如米卡弧菌(Micavibrionales)与立克次氏体菌(Rickettsiales);热压力下,海藻的加入缓解了珊瑚白化、减少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丰度、显著提高了益生菌海命菌(Marivita)以及Halioxenophilus丰度.因此,在不同温度下杉叶蕨藻既作为压力源转移病原菌,又协助珊瑚抵抗胞内寄生菌,结果有助于理解大型海藻—珊瑚的竞争关系,解释海藻对珊瑚的潜在生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利用饵料微藻表达抗菌肽及其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解抗菌肽在饵料微藻中表达后的抗菌特性,构建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湖泊微拟球藻(N.limnetic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抗菌肽(源自虹鳟,Cath-1a)表达质粒,分别转化相应的微藻,检测转化子中抗菌肽的表达量和体外抑菌效果,将藻株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喂食斑马鱼,初步分析了抗菌肽及藻体自身的岩藻黄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在3种微藻中均可以成功表达,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仅三角褐指藻对水产领域常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然而抗菌肽的表达并未使3种藻株的体外抑菌性增加.添加藻粉对斑马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通过检测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丙二醛的含量,表明添加藻粉可增强斑马鱼的抗氧化和抗炎症能力,表达抗菌肽(PtC组)能进一步提高斑马鱼的免疫力.另外,添加Pt6(富含岩藻黄素)藻粉组比添加 PtC 的抗炎效果更显著,表明三角褐指藻中的岩藻黄素和二十碳五烯酸对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具有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湖泊微拟球藻高含油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旨在建立湖泊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的遗传转化体系, 然后根据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的特性, 挑取抗性转化子构建突变体库, 并从突变体库中筛选高含油突变株.以湖泊微拟球藻自身β-tublin基因启动子和三角褐指藻fcpA终止子驱动和终止来源于细菌的sh ble抗性选择基因,构建了一个转化载体pPha-T1-TUB.将线性化后的质粒以电穿孔的方法转化湖泊微拟球藻, 通过1 μg/mL zeocin的抗性平板筛选, 并经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后, 得到了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化子.我们从这些转化子中筛选得到了数株油含量高于野生型, 且生长也优于野生型的突变株.其中, 2个突变株K26和G5的总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低, 其脂肪酸组成更符合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标准.研究通过随机插入构建突变体库的方法为快速获取优良目的性状的高产油突变株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耐高温拟微绿球藻诱变株的筛选与培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拟微绿球藻耐高温突变株,提高其高温耐受能力,延长夏季养殖时间.[方法]对拟微绿球藻进行3次EMS重复诱变和反复45℃高温处理后,利用200 mmol/L HYP压力进行48孔板和24孔板两轮筛选,得到的优势突变株进行反应器高温培养评价和夏季室外培养验证.[结果]夏季室外培养,突变株HT39最终生物积累量和EPA含量分别达到1.93 g/L和3.62%,比野生株提高48.0%和21.9%.[结论]利用重复诱变和多孔板压力筛选的方法获得的优势突变株HT39夏季室外培养表现出较强的高温耐受性能,为选育重要经济藻株拟微绿球藻耐高温品系提供了方法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4-表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对微拟球藻产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别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赤霉素(GA3)对微拟球藻大洋种生长、产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15 mg/L EBR能显著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提高其产油率,产油率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7.85%和13.97%,但对单位质量藻细胞总脂含量影响不大.50 mg/LEBR则显著抑制该藻生长.5、15和50 mg/L GA3均显著促进微拟球藻生物量积累.50 mg/LGA3处理组生物量最高(0.337 g/L),但总脂积累受到一定抑制.总体来看,15 mg/L GA3对微拟球藻产油率提升效果最显著,达8.184 mg/(L·d).添加EBR(5、15 mg/L)和GA3(5、15、50 mg/L)浓度后,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16:0、16:1、18:1)占比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18:2、20:4和20:5)占比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气升提法对糖尿病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局部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估补气升提法对糖尿病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局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伴糖尿病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不伴糖尿病的8例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组,3组均行复杂性肛瘘切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和局部红外线照射,治疗组同时给予芪参固托汤口服,3组疗程均为2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3组术后第1天及第14天局部创面分泌物中菌群,以验证补气升提法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结果 治疗第14天,在门水平上,治疗组厚壁菌门高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分布相似;在属水平上对肠球菌属、柔嫩梭菌属、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萨特式菌属、罗氏菌属、棒状杆菌属、科林斯式菌属、乳酸杆菌属11个优势菌属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柔嫩梭菌属、链球菌属、萨特式菌属、罗氏菌属、乳酸杆菌属高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其余菌属低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分布相似.结论 糖尿病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局部微环境中的菌群与不伴糖尿病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明显不同,特别是在门水平上.补气升提法能使糖尿病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局部微环境中的菌群物种、丰度分布发生变化,由门水平至属水平上将其调节到与不伴糖尿病患者菌群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杨酸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作为一种植物细胞的内源信号分子,在植物信号传导及抗逆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拟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光化学活性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4 μg/mL的水杨酸处理能促进拟微绿球藻的生长,而高于12 μg/mL的水杨酸处理会抑制拟微绿球藻生长;水杨酸的处理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在2.5~40 μg/mL范围内,水杨酸质量浓度越大,抑制生长的作用越强.水杨酸处理会使拟微绿球藻的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增加,但水杨酸处理会降低三角褐指藻的YⅡ.此外,8~ 12 μg/mL的水杨酸处理能够促进拟微绿球藻的油脂积累,使其分别增加了23.21%及45.87%,而40 μg/mL的水杨酸使三角褐指藻的油脂含量增加了87.4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