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MRI、CT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IMT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讨论并总结肝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20例镜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11例位于肝右叶,9例位于肝左叶,其中13例位于肝边缘或包膜下.16例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T1WI 13例呈低或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 14例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4例中央可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对于病灶主体在T1WI上呈更低信号,T2WI上呈更高信号,11例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2例DWI上呈等信号.三期增强扫描:20例均表现为延迟性强化,15例呈环状强化;3例呈分隔样强化,3例呈全瘤样强化,4例可见"厚壁圆环中心点"征,4例见门静脉漂浮征.结论 肝IMT多发生于肝包膜下或肝边缘,增强扫描多呈延迟性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环状强化、门静脉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肝I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造影诊断炎症型肝细胞腺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病灶的CEUS表现,观察其动脉期增强方式、达峰时增强的均匀性、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及病灶内部灌注缺损区的显示情况。将所有病灶分为最大径>5 cm组(9个)和最大径≤5 cm组(19个),并比较两组病灶CEUS表现的差异。结果:28个I-HCA病灶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39.3%(11/28)呈整体增强,39.3%(11/28)呈向心性增强,21.4%(6/28)呈离心性增强,25.0%(7/28)的病灶呈不均匀增强,10.7%(3/28)的病灶内见灌注缺损区,64.3%(18/28)的病灶见包膜下增强血管影。最大径>5 cm组的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增强( P=0.020)和内部灌注缺损区( P=0.026)比例较高,但两组在增强方式、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42.9%(12/28)和57.1%(16/28)的病灶呈低增强。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为依据诊断良性病变,准确性为42.9%(12/28)。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包膜下增强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中的任意一种征象为I-HCA的诊断依据,准确性提高至71.4%(20/28)。 结论:CEUS对炎症型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8年2例ESC RCC临床资料,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进行形态学观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基因;分子基因检测,PCR扩增,二代测序。结果:2例ESC RCC为男性,年龄分别9岁8个月和13岁,均发生在右肾。肿瘤大小5~7 cm,切面囊实性,灰红、灰白鱼肉样。显微镜下肿瘤具有纤维性包膜,肿瘤细胞突破胞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圆形、多边性,胞质丰富,嗜伊红,可见大小不一的空泡,呈透明细胞样;部分区域类似乳头样结构,可见纤维轴心。细胞核圆形、泡状核,易见多核及巨核细胞,核分裂象未见;少量大小不一的囊样结构,囊壁可见单层瘤细胞被覆呈钉突样。间质见厚壁血管,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嗜伊红坏死,可见钙化和胆固醇结晶。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PAX8(弥漫)、细胞角蛋白(CK)20、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局灶)、CD10(1例局灶/1例弥漫)、INI1、波形蛋白、CD68阳性,Ki-67阳性指数5%~10%。HMB45、S-100蛋白、Melan A、p53、结蛋白、TFE3、CK7、CK19、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CD30、CD117、WT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分子遗传学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阴性。二代测序:例1,TSC2 p.Lys574Ter(0.198);例2,TSC2 p.Arg406Ter(0.355)。结论:ESC RCC儿童发病比较罕见,容易误诊,其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2例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4.09±6.33)岁;术前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57.70(39.40,68.56)ng/ml;术前MRI或PSMA-PET检查明确膀胱颈受侵犯,其中术前临床分期T 4N 0M 0期9例,T 4N 1M 0期10例,T 4N 1M 1期3例;存在尿潴留16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化疗。22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P及盆腔淋巴结清扫。分析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 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84.27±34.82)min,术中出血量(210.91±83.03)ml,引流管留置时间(4.73±1.03)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3(2,3)d,术后住院时间(6.68±1.39)d。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7分1例,8分3例,9分18例;切缘阳性率81.82%(18/22);病理分期T 4N 0M 0期5例,T 4N 1M 0期14例,T 4N 1M 1期3例,其中合并包膜外或精囊侵犯20例(90.91%)。术后>3级并发症发生率为9.09%(2/22),均为前尿道狭窄,予尿道扩张后治愈。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率为90.91%(20/22),16例术前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术后均能正常排尿。术后22例均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13例(59.09%)辅助放疗;术后第1次复查PSA(辅助治疗前)中位值2.53(0.51,5.44)ng/ml。术后中位随访32(3~98)个月,中位生存期未达到;12例带瘤生存,7例无瘤生存;2例分别在术后71个月和84个月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术后28个月因心脏疾病死亡。 结论:对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患者行RP,能够有效解除患者尿潴留症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虽然切缘阳性率较高,但通过结合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控制情况满意,可作为侵犯膀胱颈的T 4期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选择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皮肤奇异型平滑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右侧大腿肿物3年,增大1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在右侧大腿发现鸽子蛋大小的肿物,无明显疼痛、麻木等不适。肿物逐渐增大,于1年前增至"苹果"大小,自感坠胀不适,遂就诊。门诊以右大腿上段内侧纤维肉瘤收入病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上段内侧可见一约13 cm × 8 cm椭圆形包块,表面无红肿、破溃,皮肤感觉及血运良好,余未见异常。彩色超声检查示右侧大腿内侧探及11.2 cm × 10.3 cm的低回声,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间以少量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红蓝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得动脉血流频谱。核磁共振成像示右侧大腿内侧肌间隙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图1),信号不均匀,中心见环形长T1短T2信号影及斑片状稍短T1长T2信号区,DWI周围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边界清晰,邻近肌肉组织受压。右侧大腿软组织穿刺活检提示奇异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怪异,但增殖活性极低,不排除子宫起源,所见病变微小。活检标本肉眼观为一类圆形肿物,体积9 cm × 9 cm × 7 cm,切面可见多量出血坏死,包膜完整。光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形态奇异(图2),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量结蛋白(H-caldesmon)、类肌钙蛋白皆阳性,上皮膜抗原、肌红蛋白、肌浆蛋白、Melan-A、黑素瘤标志物HMB45皆阴性,核增殖指数Ki-67指数约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约20%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年至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缅甸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的双基因亚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2016年至2019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境内新报告缅甸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合并感染者的HIV和HCV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德宏州境内新报告缅甸籍HIV/HCV合并感染者共1 289例,选取血浆样本留存量≥200 μL的996例患者进行HIV和HCV基因亚型检测。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HIV pol基因区、HCV核心蛋白结合包膜蛋白(core protein-binding envelope protein, CE1)基因区和非结构蛋白5B(non-structural protein 5B, NS5 B)基因区,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采用趋势 χ2检验分析HIV和HCV基因亚型逐年变化趋势。 结果:996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中,554例(55.6%)成功扩增HIV和HCV基因片段并明确分型。HIV和HCV基因分型呈多样化。HIV基因亚型以C型和BC重组亚型为主,分别占40.3%(223/554)和33.6%(186/554);其次为B型、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01_AE型,分别占6.5%(36/554)和3.6%(20/554)。HCV基因亚型以3b型为主,占31.2%(173/554);其次为6u、1a、6n、3a、6xg型,分别占19.5%(108/554)、17.5%(97/554)、11.4%(63/554)、8.7%(48/554)、6.3%(35/554)。2016年至2019年HIV C型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χ趋势2=7.23, P<0.001),BC重组亚型呈上升趋势( χ趋势2=5.97, P<0.001)。2019年BC重组亚型构成比为54.9%(101/184),高于C型的21.7%(40/184)。2016年至2019年HCV 3b型、6u型、1a型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趋势( χ趋势2=1.43、1.79、0.39, P=0.152、0.074、0.695)。不同民族患者的HIV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06, P=0.037)。 结论:德宏州境内缅甸籍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IV和HCV基因亚型种类复杂多样。其中,HIV BC重组亚型成为优势传播毒株的趋势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境内缅甸籍人群中HCV和HIV基因亚型流行特征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危型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年龄≥65岁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5例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全国多中心PC-follow数据库中5家中心的年龄≥65岁的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确诊时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MRI前列腺影像报告、穿刺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切缘阳性及突破包膜等信息,比较患者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与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的差异,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起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穿刺Gleason评分3+3=6分的485例有261(53.8%)出现术后病理升级,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患者中,Gleason评分升级为7分228例(87.4%),升级为8分22例(8.4%),升级为9分以上11例(4.2%)。术前PSA水平、盆腔MRI报告阳性、穿刺针数阳性率越高,Gleason评分升级率越高。病理升级组与病理非升级组的术后突破包膜(27.2%和12.5%, P<0.001)及切缘阳性(25.2%和17.4%, P=0.036)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PSA水平、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盆腔MRI为前列腺癌的独立性预测指标。 结论:对存在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高危因素的≥65岁的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必要时应进行重复穿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空肠异位胰腺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小肠结节"入院。患者2年前因"右胸壁恶性黑色素瘤"行手术治疗,平素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本次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近2 d有少量便血,小便无异常。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增强CT检查(图1):小肠结节状明显强化灶,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大。 18F-FDG(徐州原子高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PET/CT(美国GE Discovery MI型)显像(图2):中腹部小肠结节未见明显异常代谢增高,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大。行腹腔镜探查+小肠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距离屈氏韧带5 cm(空肠)小肠壁上有一肿物,椭圆形,约2~3 cm,边界尚清晰,质地较韧,肠腔未完全堵塞。术后病理:小肠灰红组织,大小2.3 cm×2.0 cm×1.2 cm,切面灰黄质软,部分包膜,光学显微镜下见胰腺腺泡组织,考虑异位胰腺(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隐形自然腔隙"术式在乳腺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联合应用"隐形自然腔隙"术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乳腺癌患者,借助患者的隐形解剖自然腔隙建立假体腔并置入假体(命名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进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及重建手术效果。结果:70例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 sparing mastectomy,NSM),2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乳头下腺体癌浸润将其切除。3例患者出现乳头表皮坏死,所有患者未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根据评价量表,乳房术后外观总分平均值为9.39分。各单项平均分为:乳房体积(9.57分)、乳房轮廓(9.43分)、植入物的位置(9.84分)、瘢痕(9.38分)、下极投影(9.27分)及乳房下皱襞外形(9.21分)。BREAST-Q量表评价结果在社会心理学表现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7分。在对乳房的满意度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1分。结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组织创伤小、美学效果满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式,适于开展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可切除肝癌破裂出血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18 h”于2021年7月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刺痛,伴恶心,无呕吐,伴全身大汗、头晕,解黑便2次,冲水不红,无畏寒发热、胸闷气紧、反酸烧心、呕血、便血等不适,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液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在当地医院完善腹部CT等相关检查,考虑“肝癌破裂”,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图1):肝右叶肿块,大小约10.3 cm×9.6 cm×9.0 cm,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内见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坏死,动脉期可见较多增粗动脉供血,未见造影剂漏出,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合并破裂出血可能,肝癌可能性大;肝脏7段边缘见1枚最大径约1.4 cm低密度结节,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肝内另见多发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瘤或肝癌子灶;肝左外叶、左内叶、尾状叶结节邻近肝包膜不连续,腹盆腔及网膜囊较多积液、积血,肝破裂待排。急诊实验室检查:ALT 236 U/L,AST 892 U/L,肌酐 193.7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7 ml/(min·1.73 m 2),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急诊未查肿瘤标志物。入院诊断: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合并破裂出血;肝内转移;乙肝小三阳;急性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