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中心三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 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 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 (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 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 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 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风险示警分级下针对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风险示警分级下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策,观察组实施早期风险示警分级下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绞痛程度、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等变化情况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感知、心功能、负性情绪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稳定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病频率等,提升呈显著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Contractile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改善趋势较为可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与常规对照组患者相比,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等,呈逐渐好转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风险示警分级下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心绞痛程度、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及舒缓不良心理状态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束支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伴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心室起搏依赖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因心动过缓、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35例HFrEF患者,年龄(69.0±13.1)岁,其中男26例。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随访(2.6±0.7)年,患者术后QRS时限较术前趋于改善[(142.9±46.4) ms对(133.0±16.8) ms, P=0.088]。术中和术后随访相比,患者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和术后随访相比,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4.2%±5.1%对44.7%±12.6%, P<0.000 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7±12.2) mm对(58.3±11.9) mm, P=0.00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52.5±11.7) mm对(47.5±13.4) mm, P=0.004]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左束支起搏在心室起搏依赖伴HFrEF患者中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心功能显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胸植入双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儿童特发性CLBBB致心力衰竭五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特发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所致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因特发性CLBBB导致心力衰竭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接受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器的5例患儿的资料。分析5例患儿植入起搏器的效果,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对心功能和心脏同步性的影响。结果:5例患儿中男2例、女3例。植入起搏器时年龄0.5~5.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9%~4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0~53 mm,Z值4.0~34.0。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结合抑制房室结传导药物以及调整感知的房室间期参数设置至左心室起搏比例达97%~100% 并QRS波时限最短。5例患儿术前QRS波时限120~160 ms,术后90~120 ms。5例患儿左心室起搏后1 d~1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1个月~1年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LVEF由29%~46%升至55%~67%。术后随访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31~62 ms比26~50 ms; 40~63 ms比10~50 ms;34.3~50.3 ms比16.3~31.4 m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由-7.7%~-13.8%下降至-13.5%~-20.3%。结论:儿童CLBBB发生的心力衰竭,可考虑通过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起搏器替代三腔起搏器实现同步化治疗效果,使心功能逆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指标,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行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超声检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释放次数和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后1、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置入术中、出院前及随访期间的起搏器程控参数,感知R波振幅≥5 mV,阻抗400~1 500 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为起搏器程控参数理想且稳定;记录置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包括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置入器械移位、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和感染;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4±8.4)岁,2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术前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未见明显狭窄、闭塞病变,无血管畸形。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39.6±1.7)min,X线透视时间(9.2±1.3)min,释放次数(1.40±0.55)次。起搏器程控参数为,置入术中阈值(0.40±0.10)V/0.24 ms,感知(10.80±3.72)mv,阻抗(822.00±162.23)Ω;出院前阈值(0.45±0.07)V/0.24 ms,感知(13.04±2.41)mV,阻抗(748.0±91.5)Ω;术后1个月阈值(0.40±0.06)V/0.24 ms,感知(14.26±4.11)mV,阻抗(700.0±91.7)Ω;术后3个月阈值(0.39±0.05)V/0.24 ms,感知(14.40±3.97)mV,阻抗(682.0±96.0)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所有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4.00±5.24)mm和(44.00±5.34)mm( P=1.000),射血分数分别为(62.00±3.39)%和(62.20±3.56)%( P=0.8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感染风险小,置入安全,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0 T磁共振检查应用于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严格按照规范化检查流程,在电生理专科医师、起搏器工程师和影像科医师3方人员的配合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进行3.0 T MRI检查。MRI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分析心房及心室的感知、阻抗和阈值等参数,记录MRI扫描相关不良事件,并评估MRI影像质量。结果:14例患者年龄(59±18)岁,年龄范围17~81岁,男6例,共接受16例次MRI检查(头颅8例次、颈椎2例次、腰椎3例次、心脏3例次)。4例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接受过MRI检查。11例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左胸,3例置于右胸。MRI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检查的感知[心房:(3.3±1.2)?mV对(2.6±1.5)?mV, P=0.29;心室:(9.1±3.7)?mV对(6.8±4.7)?mV, P=0.39]、阻抗[心房:(578±162)?Ω对(587±88)?Ω, P=0.41;心室:(584±200)?Ω对(578±66)?Ω, P=0.63]和阈值[心房:(0.6±0.2)?V/0.4 ms对(0.8±0.1)?V/0.4 ms, P=1.0;心室:(0.8±0.3)?V/0.4 ms对(0.8±0.3)?V/0.4 ms, P=0.76]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需程控调整。所有患者无心悸、灼热感、疼痛、晕厥等不适症状,亦无脉冲发生器故障、电重置、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3例(2例右胸,1例左胸)心脏MRI检查存在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相关的伪影,经影像科医生评估,MRI质量对病情诊断和评估无不良影响。 结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在规范化流程下进行3.0 T MRI检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脏MRI的脉冲发生器和导线伪影并未影响MRI检查结果的影像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束支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 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 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 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瓣环造影方法指导犬类动物传导系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三尖瓣膈瓣下方区域实施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之后,对于其中3只犬,利用造影显示的三尖瓣环顶端、两侧右心室游离壁中点这3个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将另外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该三角中心位置实施左间隔支起搏(LSFP);另外3只犬,平行于该三角底边方向移动鞘管至三角左侧线位置实施左后分支起搏(LPFP)。术中收集12导联心电图、腔内心电图、束支电位、起搏阈值、R波感知等主要心电和起搏参数数据,术后通过5%卢戈碘染色法取材判断导线的最终位置是否与影像位置符合。结果:所有比格犬均成功实施CSP,心电图符合CSP夺获的标准。进一步分析显示,LSFP和LPFP犬的P电位到V波间期[(11.33±0.58) ms对(11.00±1.00) ms, P=0.643]、V 6导联达峰时间[(36.67±1.53) ms对(34.67±4.04) ms, P=0.468]和起搏QRS时限[(68.33±3.21) ms对(63.00±4.58) ms, P=0.1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只犬术中出现一过性右束支损伤,均为实施DHBP过程中发生。其中2只犬最后发展为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一只实验犬出现急性期导线脱位、随访期间导线脱位或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犬取材后通过传导系统染色,提示导线的最终位置与术中影像位置基本符合。 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有助于指导比格犬类动物实施DHBP、LSFP和LPFP,其建模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冠状静脉心外膜起搏在机械三尖瓣置换术后的应用三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三尖瓣行机械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3例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予经冠状静脉行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单腔起搏器,术中测试感知、阻抗、阈值及膈肌刺激,术后记录心电图,并定期随访复查。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心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