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手术患者肾动脉搏动指数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患者肾动脉搏动指数(renal pulsatility index, RPI)与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RPI增高是否能预测AKI的发生。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9年2月—2019年10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CPB下心血管手术的患者71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于麻醉诱导后(T 1)、术毕即刻(T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测RPI;术前1 d、术后1~7 d取静脉血测定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RPI对预测AKI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结果:术后发生AKI的患者有19例,发生率为26.8%。与非AKI组比较,AKI组T 2时RPI显著增高( P<0.01),T 1时R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T 2时RPI为AK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T 2时RPI对AKI诊断的AUC为0.724(95%CI 0.578~0.869, P<0.01),敏感度57.89%,特异性86.54%,RPI临界值为1.86。 结论:心血管手术患者RPI和AKI发生存在相关性,RPI增高的患者在心血管手术后发生AKI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麻醉因素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45~60岁,体重60~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常规全麻组(C组)、七氟烷复合全麻组(S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D组)和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SD组)。D组与SD组于麻醉诱导开始时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随后以0.4 μg·kg -1·h -1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S组和SD组于气管插管后吸入1%~2%七氟烷。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即刻、CPB结束后6 h及术后24 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的浓度。记录心脏自动复跳情况、术中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SD组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或D组比较,SD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 P<0.05),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ICU停留时间及心脏自主复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有助于减轻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炎性反应,但无临床转归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细菌DNA移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细菌DNA移位及其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1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为(744.8±947.8)d,年龄范围为2 d~14岁。按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及无SIRS组。术前和术后2 h、24 h采集静脉血,利用PCR技术进行细菌DNA检测,同时检测肠道损伤标志物二胺氧化酶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SIRS。结果:①所有患儿术前细菌PCR均为阴性,术后2 h(322.4±279.6 copies/μl)、术后24 h(366.6±294.9 copies/μl)细菌DNA拷贝数明显较术前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01);②体外循环术后2 h血清二胺氧化酶(148.5±93.2 mIU/ml)、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7.8±7.2 ng/m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24 h后开始下降,术后2 h、24 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2、 P=0.0089);③SIRS组术后24 h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非SIR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308、 P=0.0282)。 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即可发生肠道细菌DNA移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SIRS与肠道细菌DNA移位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药平衡麻醉改善患儿体外循环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转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针药平衡麻醉对患儿体外循环(CPB)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转归的改善效果。方法:择期CPB下TOF根治术患儿100例,年龄3~8岁,体重9~2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平衡麻醉组(ADBA组)和常规麻醉组(CA组),每组50例。ADB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 mA、脉冲宽度0.2~0.6 ms),持续刺激百会、双侧内关、合谷和郄门穴,直至术毕;CA组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于相同穴位上只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于术前30 min (T 1)、手术30 min时(T 2)及术后1 h (T 3)、1 d (T 4)、2 d (T 5)、3 d (T 6)和5 d (T 7)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查血常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记录住院时间和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与CA组相比,ADBA组T 2-7时血浆IL-6、IL-8、TNF-α的浓度和T 4-7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针药平衡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CPB下TOF根治术后转归,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年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肝素治疗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早期肝素抗凝治疗对小年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因CHD行CPB辅助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102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7例,女45例。按术后是否泵入肝素治疗分为观察组(5 U·kg -1·h -1小剂量肝素治疗)与对照组(未使用肝素),观察组54例,年龄为(119.81±66.90)d,体重为(5.4±1.1)kg;对照组48例,年龄为(138.00±67.67)d,体重为(5.65±1.31)kg。检测两组患儿术前、术后(术毕入监护室)、用药前(术后次日用肝素前)、用药后(用肝素后24 h)的凝血功能,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变化趋势以及两组间的差异。对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Wilcoxon两样本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用药前的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观察组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1, P=0.027);用药后与用药前D-二聚体的变化量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7, P=0.030)。观察组术后较术前以及术后至用药前D-二聚体持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3, P=0.740);用药后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1, P=0.001);用药后与术前相比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6, P=0.002),仍高于术前。对照组从术前至用药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各时段相互比较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HD患儿CPB术后早期使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可缓解CPB引发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利于预防术后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KA-CREB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减轻CPB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减轻CPB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4月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0):对照组(C组)、CPB组、CPB+七氟烷组(CS组)和CPB+七氟烷+PKA抑制剂H89组(CSH组)。CSH组侧脑室注射H89 5 μl后,CS组和CSH组大鼠暴露于2.4%七氟烷中1 h,然后CPB组、CS组和CSH组建立无血预充心脏不停跳CPB模型60 min。于CPB结束后2 d时采用旷场试验评估大鼠自主运动能力。于CPB结束后3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水迷宫结束后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PKA、磷酸化CREB(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结果:4组旷场试验运动速度、路程及中心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其余3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KA、p-CREB和BDNF表达下调( P<0.05);与CPB组比较,CS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KA、p-CREB和BDNF表达上调( P<0.05),CS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S组比较,CSH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KA、p-CREB和BDNF表达下调( P<0.05)。 结论:七氟烷可通过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减轻海马神经元凋亡,从而减轻CPB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Kamikawa吻合术在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残胃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可以显著降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但因其操作复杂,影响了该术式的普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对Kamikawa吻合术式进行了改良,通过优化手术步骤,降低了手术难度。本研究探讨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为经术前胃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未发生转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胃上部癌,肿瘤直径<4 cm;术前临床分期为cT 1~3N 1M 0。排除标准为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营养状况差难以耐受手术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8例)和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17例)在近端胃切除术中采用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2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和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63.0±7.8)岁,开腹手术3例,腔镜手术22例。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改良内容:(1)应用食管胃结合部全系膜切除理念,以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和便于进行手工吻合和包埋;(2)吻合口直径根据食管断端口径进行选择,在2.5~3.5 cm之间,以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3)使用超声刀将食管残端切开,既可防止食管残端出血、又可将食管黏膜、肌层与外膜紧密贴合,防止食管黏膜回缩;(4)使用倒刺线将残胃底和食管进行连续缝合固定胃底,以减少在狭小空间繁琐、困难的间断缝合;(5)使用两根倒刺线进行吻合口前后壁的连续缝合并完成肌瓣的缝合固定。分析手术安全性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洛杉矶分级)发生情况。通过术后随访胃食管反流症状量表(GERD)评分、胃镜、多体位消化道造影等手段,评估残胃动力和抗反流效果。 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改良Kamikawa吻后术。手术时间(5.8±1.8)h,术中出血量(89.2±11.8)ml,术后住院时间(13.8±2.9)d。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12.0%),为Clavien-Dindo Ⅲ级,经内镜下扩张治疗后痊愈。术后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并出现反流症状1例(4.0%),为Clavien-DindoⅠ级,胃镜检查未见其有反流性食管炎征象,洛杉矶分级为A级。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局部感染和死亡。术后6个月,食管胃反流测量表GERD评分为(2.7±0.6)分,与术前(2.4±1.0)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5, P=0.148)。 结论:改良Kamikawa吻合术在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以及影响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实施的63例再次二尖瓣手术的患者资料。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58.3±15.9)岁(范围:13~84岁)。手术通过全胸腔镜入路完成,采用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性停搏,二尖瓣成形32例,二尖瓣置换31例。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心肺转流时间(191.5±50.9)min(范围:95~286 min),术中低温心室颤动时间(99.0±39.8)min(范围:34~203 min)。转机前肛温(36.3±0.5)℃(范围:35.2~38.0 ℃),术中最低肛温(27.3±1.3)℃(范围:23.7~30.1 ℃),停机时肛温(36.3±0.4)℃(范围:35.2~37.0 ℃),超越复温33例。术后需要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维持循环6例,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7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5例,泌尿系统并发症1例。机械通气时间>3 d 6例,ICU停留时间>3 d 16例,术后住院时间[ M(IQR)]8.0(3.5)d(范围:3~26 d),死亡或自动出院2例。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前持续性心房颤动( OR=11.424,95% CI:1.477~144.564, P=0.033)和超越复温( OR=15.249,95% CI:1.357~279.571, P=0.038)是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下全胸腔镜手术可用于再次二尖瓣手术。术前持续性心房颤动和超越复温是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7nAChR激动剂对体外循环大鼠肠保护的机制:与肠神经胶质细胞活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7nAChR)激动剂对体外循环(CPB)大鼠肠保护的机制与肠神经胶质细胞(EGCs)活性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400~5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4):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和α7nAChR激动剂PHA568487+CPB组(P组)。P组腹腔注射PHA568487 0.8 mg/kg,30 min后建立CPB模型。于CPB开始即刻(T 0)、CPB 1 h(T 1)和停CPB后2 h(T 2)、停CPB后6 h(T 3)时处死大鼠,取肠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ZO-1、occlud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钙结合蛋白(S-100β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T 2时GFAP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P组T 1-3时GFAP和S-100β蛋白表达上调,ZO-1和occludin表达下调( P<0.05),GFAP表达阳性增加,肠组织损伤加重;与C组比较,P组T 1-3时GFAP、ZO-1、occludin表达上调,S-100β蛋白表达下调( P<0.05),GFAP表达阳性增强,肠组织损伤减轻。 结论:α7nAChR激动剂减轻CPB大鼠肠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EGCs,改善肠屏障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在体外循环(CPB)中应用氨甲环酸(TA)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麻醉术中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TA组在CPB预充液中添加10 mg/kg TA,对照组在相同情况下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凝血指标、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心肌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TA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与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 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 P<0.05),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手术前,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手术结束时( 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手术前显著降低( P<0.05),且组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前( P<0.05),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 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心脏瓣膜置换麻醉术中CPB应用TA可以有效抑制纤溶系统作用,血液保护作用显著,能够减少手术完成后输血量,同时保护患者心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