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用于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作为救治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新型植入性电子治疗装置,因可增强心室肌收缩力、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指标甚至远期预后,己迅速成为心血管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CCM治疗HFrEF的机制和临床研究,并根据其机制和信号传递算法对其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反应不佳、合并心房颤动的HFrEF患者中的疗效进一步分析和展望,以期推动CCM可以满足更多、不同临床情况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两点两线"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对照研究,探讨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两点两线"法)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根据《2013 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植入指征入选接受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患者(年龄≥18岁),分为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分别采用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法("两点两线"法)和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建立血管通路并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盲法腋静脉穿刺法首先确定沿肌间沟走行的A线,再确定与之平行的B线,最后在B线上确定穿刺点,在操作过程中记录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α、β.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年龄(74.61±12.29)岁,其中腋静脉组45例,锁骨下静脉组45例.两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3%和95.6%;两组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分别为(1.35±0.66)次和(1.30±0.64)次,两组穿刺成功所需时间分别为(44.5±15.8)s和(46.1±15.3)s,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和6.7%,两组间成功率、穿刺成功所需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α为(25.79±3.95)°,进针角度β为(65.02±9.14)°.结论 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法("两点两线"法)在心脏植入装置植入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使用针眼圈套器拔除1 200根以上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导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针眼圈套器(NES)作为经静脉导线拔除(TLE)一线工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NES作为一线工具行导线拔除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观察比较装置类型、导线留置时间、感染适应证对TLE结果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共连续纳入593例[426例男性;年龄(65.9±14.9)岁].所有导线的平均留置时间为92(60,132)个月,人均导线拔除数目为(2.1±0.7)根.手术临床成功率98.0%、无并发症发生率95.4%.15例(2.5%)发生主要并发症,其中12例发生心脏压塞(心房撕裂9例),抢救成功率83.3%(10/12).随着导线留置时间的延长,拔除的完全成功率降低(P=0.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增加(P=0.01).未观察到不同装置类型、感染与非感染适应证对拔除成功率和并发症有影响.结论 采用NES拔除导线是安全有效的.心脏压塞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无应答心力衰竭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针对终末期心力衰竭,药物及心脏辅助装置治疗作用有限,心脏移植手术存在供体不足与免疫排斥等问题.海藻酸盐水凝胶兼具力学支撑和诱导心脏组织再生修复功能,本中心于2021年3月开展了全球首例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行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进行了安全性及可行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效果良好.鉴于在既往研究中已施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被排除在外,本病例报道1例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CRT-D无应答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情况,术后随访中患者就医次数较前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可能拓展该项技术的应用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的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希望,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原理、结构、尺寸、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已有多种产品投入临床应用,更好地造福有植入需求的心衰患者.本文主要对第三代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国内外现有产品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杂交技术治疗右心室迟发导线穿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迟发右心室导线穿孔的安全必要性。方法:查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导线拔除数据库,收集所有因迟发导线穿孔行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植入装置类型、植入装置时间、穿孔发现时间、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转归等,并回顾这些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中录像、照片资料,总结术中发现。结果: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 124例患者于我中心行导线拔除治疗,其中导线穿孔患者29例,8例迟发导线穿孔患者应用杂交技术治疗。8例患者中男5例,年龄(61.8±8.6)岁,除颤导线2例,起搏导线6例。杂交技术为外科开胸(1例常规正中开胸,1例胸骨下段切口,6例左前外侧小切口)加经静脉拔除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未穿出心包的导线光滑,无纤维组织粘连,穿出心包的导线头端多与组织有一定程度粘连。术后住院时间为(9.88±3.18)d。术后随访(42.6±19.3)个月,未再有穿孔或导线功能异常复发。结论:杂交技术是治疗迟发心脏导线穿孔的有效方法,尤适用于导线穿出心包外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抗栓策略的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而不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的患者。术后第1~2天予口服华法林钠,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2.5。随访至2022年9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INR水平及出血和血栓形成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心脏移植进行删失)。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72.7%),年龄(51.0±13.3)岁。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支持时间为(458±166)d,支持期间患者的平均INR为2.28±0.26。1例患者在植入后307 d进行了心脏移植。随访期间发生心包填塞1例(4.5%),出血性卒中2例(9.1%),消化道出血5例(22.7%),牙龈出血4例(18.2%),鼻衄2例(9.1%);缺血性卒中1例(4.5%),泵血栓形成1例(4.5%),主动脉瓣血栓形成1例(4.5%)。3、6个月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95%和95%。结论:植入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术后单用华法林(目标INR 2.0~2.5)的抗栓策略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心脏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有助于提高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但LVAD植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仍低于心脏移植。LVAD植入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包括:患者不适症状、手术并发症、再住院率较高、体力活动限制以及负面心理情绪等。心脏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风险等,有助于提高LVAD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LVAD植入患者的运动处方包括有氧耐力训练、步行训练、轻~中度阻力训练、体操训练等,运动训练强度应控制在第一通气阈值(无氧阈)、50%的峰值耗氧量或自我劳累程度Borg量表12~14分水平。目前LVAD植入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例左心室辅助术后管理特点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4例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5岁,均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INTERMACS分级Ⅳ~Ⅵ级。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1例,无法拔除气管导管,行气管切开;急性肾损伤行床边血滤1例;主动脉瓣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瓣无法开放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吸入一氧化氮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满意。经治疗后4例均康复出院,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口服诺欣妥控制血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LVAD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良好手段,其独特的"平流"病理生理机制,可致术后出现低氧血症、右心衰竭、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须密切监测、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ant device,LVAD)治疗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管理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晚期左心衰行心脏畸形矫治术+LVAD植入2例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2例均为14岁男患儿,例1为40 kg,左心室流出道严重狭窄合并晚期左心衰,行Konno手术+LVAD植入术,维持LVAD转速2 200~2 400转/min,流量2.2~2.4 L/min;例2为43 kg,主动脉瓣大量反流合并晚期左心衰,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LVAD植入术,维持LVAD转速2 000~2 200转/min,流量2.0~2.4 L/min。在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利用"儿童(children)"、"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体内(intracorporeal)"和"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2023年10月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19%恢复至60%,顺利撤除LVAD,术后1年随访左心室大小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例2术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16%上升至30%,目前已带泵出院。检索到国外相关文献7篇,出血、感染和右心衰竭是最主要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晚期左心衰患儿,在完成心脏畸形矫治同时植入LVAD可有效促进衰竭的左心室实现逆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