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室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化、土地开垦、人口增长、生活习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类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快速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当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特别是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各医疗机构应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诊断。而对于原因不明的虫媒传染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注重症缺血性卒中防治,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卒中是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 [1]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中国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其中,重症缺血性卒中更是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和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的武汉都市圈生态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正面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的风险.探究多重供需风险的格局、关系及驱动因素,对支撑区域生态风险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本研究量化2000、2010和2020年各乡镇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综合供需风险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别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簇和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武汉都市圈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粮食供应服务、产水服务、碳固存服务和绿地休憩服务的供需风险均上升,而土壤保持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的供需风险下降.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由0.41增至0.45,呈"核心区增加、边缘区降低"趋势.研究期间,武汉都市圈存在综合极高风险簇(B,)、综合高风险簇(B2)、水质净化高风险簇(B3)与粮食供应-土壤保持风险簇(B4),风险类型主要由B3簇向B2簇、B2簇向B1簇转化,表明供需风险组合类型增加、强度增强.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和人口密度是综合供需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为区域多重风险问题的管控提供高效可靠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面临着老龄化挑战,农村老龄化也日益严峻.本文以农村老年人作为主体,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发展、测量工具、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五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我国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国外韧性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面对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韧性城市形态被认为是化解城市脆弱性的关键得到关注,梳理国外研究成果对应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韧性城市形态为主题,从概念与特征、形态要素韧性表现、评估及韧性设计等方面追踪国外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文献重点探讨了形态与自然灾害的关联;韧性城市形态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从宏观、中观、微观空间层次视角探讨城市形态要素韧性表现成果较多;形态要素韧性评估集中于道路网络要素的韧性表现;形态要素韧性设计关键在于空间异质性.基于分析结果可知,我国未来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全方位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研究框架、丰富并拓展形态要素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重视形态要素空间异质性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首都公共卫生》稿约
编辑人员丨2024/6/1
《首都公共卫生》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公共卫生科技期刊,聚焦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重大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及时反映该领域的新思维、新进展、新方法、新经验,多学科融合,学术报道与实践成果推广并重,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大型活动保障、健康城市建设、人群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起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三峡库区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坡耕地演变的耦合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5/25
探究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坡耕地演变的耦合关系,对山区耕地保护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地关系视角,构建了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坡耕地演变耦合关系测度模型,并以三峡库区奉节县为例,采用乡村功能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揭示其耦合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奉节县各乡村功能均呈现发展的趋势,其中社会保障功能的发展最为明显,乡村功能综合指数呈现南北部增加、中部减少的特征,且南部增加幅度大于北部;(2)奉节县坡耕地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缓坡耕地减少最少,急陡坡耕地减少最多,呈现南部减少幅度小、北部减少幅度大的特征;(3)乡村功能多元化与缓坡耕地演变的耦合协调度呈下降的趋势,与陡坡耕地和急陡坡耕地的耦合协调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耦合响应类型可以归纳为可持续型、转型型、一致型和衰退型 4 种类型;(4)乡村功能多元化与坡耕地演变耦合变化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要素驱动,今后应当从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环境治理等方面来提高乡村功能发展与坡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山区坡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创伤骨科学》出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快速增多的基础减除,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相关研究数据发现,45岁以下人群创伤已经是第一死亡原因.创伤性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损伤,通常是由于意外事故或剧烈运动导致的跟骨骨折,患者往往会感到剧烈疼痛,无法正常行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食物消费结构的碳足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食物消费系统愈发成为影响环境资源与居民健康的关键因素.在"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除关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降低食物消费碳足迹或可成为另一潜在减排路径.已有研究表明,膳食结构的合理调整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降低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存在无法提供适用国内研究的食物环境数据库、缺少考虑地区化膳食调整方案等局限性.本文从不同食物消费结构的碳足迹、单一食物调整和整体饮食结构调整的情景分析三个层面,综述近年来基于食物消费结构的碳足迹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上海市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在城市环境下分布和栖息地的研究存在显著空缺.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调查了上海新江湾区域25个位点,累计总有效红外相机工作日1,581 d,在9个位点独立探测到小灵猫65次.基于红外相机影像完成了对小灵猫初步的个体识别,探明了上海市新江湾区域存在一个至少包含5只小灵猫个体的极小种群.研究发现,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呈严格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夜间21:00和凌晨02:00前后.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和流浪猫呈现不同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回避,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指数低(Δ=0.15),并显著回避人类相对活动高的区域;与流浪猫活动空间回避不显著,但在时间上显著回避.在栖息地利用上,小灵猫多分布在新江湾区域靠近水域的林灌丛生境中,其适宜生境在城市环境中很可能处于快速退缩中,具有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研究结果初步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缺,能够为推动以小灵猫为代表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