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脓毒症是一种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序贯性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免疫抑制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阐述了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学特征,从刺激免疫恢复、清除炎症介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分析了脓毒症免疫治疗的现状,指出明确脓毒症患者免疫学特征和免疫学分型的重要性,寻找基于免疫靶点改善脓毒症预后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突发重大传染病批量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影响.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区域内公立医院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救治职责.本研究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来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批量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管理实践为例,探索批量急危重症患者分区、分型、分级救治,院前紧急预检分诊,四级闭环救治等新的救治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肾移植后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肾移植患者需要服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是各类感染的高危人群。罕见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是诊断及治疗的难点,抗生素覆盖病原微生物不准确和血药浓度不足均会影响疗效,增加病死率,及时且精准的鉴定病原微生物至关重要 [1]。现阶段病原微生物检测最常见的方法是体液涂片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能够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找到特定感染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可区分急性和既往感染。但体液培养耗时长、灵敏度差、抗生素治疗后送检标本的阳性率更低。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取感染组织标本送检组织病理学检查。PCR难以发现未知病原微生物。免疫抑制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检测,诊断效率亦欠佳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可直接提取送检样本中全部微生物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快速且客观的检测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广覆盖、无偏倚、无需假设。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鉴别诊断中 [3,4]。本文报道1例肾移植患者,间断发热1个月,右侧鼻翼及鼻腔丘疹样溃疡形成,双侧眼睑粘膜红肿,CT见两肺大片状及结节样实性密度影,通过mNGS鉴定出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调整抗生素后病情好转,现进行分析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脓毒症及其引发的后续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难点 [2]。脓毒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50%,它的出现提示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都较差,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3]。目前脓毒症心肌损伤尚无靶向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4,5],患者病死率逐年递增。脓毒症心肌损伤有着极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几乎涵盖心肌细胞病理生理学所有方面,包括促炎/抗炎反应失调、氧化应激损伤、能量缺失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广泛应用于细胞之间通讯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7],现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可调控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线粒体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得到学界公认。研究发现,Notch信号与线粒体会产生交互作用,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本文就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院前急救用"猫头鹰"急救箱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院前急救工作可以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而急救箱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临床使用的急救箱容易导致针剂破碎,且不方便在夜间使用。为此,我们设计了"猫头鹰"急救箱,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0727656.7)。该急救箱包括针剂收纳盖和药剂收纳箱。针剂收纳盖上设有若干针剂收纳板,用于卡接型号大小不同的针剂、查体笔、采血试管等,可有效防止针剂药品被挤压、脱落破碎;针剂收纳盖一侧有支撑杆,可提高用药效率,方便急救人员双手取药;药剂收纳箱内设有若干隔断,可以根据放置物品的大小和种类进行调节;底板上设有若干对称的弹性卡扣,用于卡接瓶装药剂,便于急救人员单手取药;针剂收纳盖边缘处设有照明灯,同时药剂收纳箱箱体内壁上还设有若干荧光条,方便医护人员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更加精准地取放抢救物品和药品,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和差错。"猫头鹰"急救箱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有效防止针剂破碎,方便操作,同时便于在夜间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中国晕厥患者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项目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或住院治疗925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就诊期间晕厥发生情况和病死率,以是否伴发晕厥将患者分为晕厥组和未晕厥组,分析并比较不同心血管急危重症男性与女性患者晕厥发生率,以及是否发生晕厥两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年龄及病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中晕厥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3.03%(28/925)、心律失常2.70%(25/925)、肺栓塞1.51%(14/925)、主动脉夹层破裂1.41%(13/925)、急性心衰0.65%(6/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65, P=0.010)。男性与女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未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岁):66.29±15.64比57.63±14.23,急性心肌梗死(岁):69.55±15.13比62.10±15.75,心律失常(岁):70.48±14.93比60.29±16.31,均 P<0.05〕。晕厥组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晕厥组〔肺栓塞:5.81% (5/86)比0.95%(8/839),主动脉夹层破裂:4.65%(4/86)比0.60% (5/839),急性心肌梗死:4.65% (4/86)比1.19% (10/839),心律失常:2.33% (2/86)比0.95% (8/839),急性心衰:2.33% (2/86)比0.60% (5/839),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 OR)=2.158,95%可信区间(95% CI)为0.921~4.785, P=0.000〕、肺栓塞( OR=15.391,95% CI为8.904~27.314, P=0.001)、主动脉夹层破裂( OR=13.079,95% CI为6.237~25.509, P=0.000)、急性心肌梗死( OR=18.826,95% CI为10.420~32.921, P=0.000)、晕厥( OR=4.940,95% CI为1.764~9.287, P=0.000)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晕厥对患者28 d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60, P=0.000〕,当其截断值为4.12时,敏感度为88.51%,特异度为78.05%,阳性预测值为81.31%,阴性预测值为84.27%。 结论:晕厥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晕厥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应快速鉴别诊断急危重症类型,评估猝死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人腹腔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的刚性边界(脊椎、肋骨和骨盆骨)和半刚性边界(腹壁、膈肌和骨盆肌肉)使其扩张能力受限而产生压力,从而构成"腹腔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生理状态(如咳嗽、Valsalva、举重等动作)和病理状态(如腹腔内脏器、腹腔间隙脂肪、淋巴结、血管等发生病理性改变)均可导致IAP升高。病理性的IAP增高称为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急诊患者比较常见,可明显增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1,2]。若IAP超过20 mmHg(1 mmHg=0.133 kPa),合并新发或进行性器官衰竭,则可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ACS是IAH的进展期表现,即使给予减压治疗并去除病因,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因此,临床医生的关注点要从ACS提前到IAH阶段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