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组(60例)、脓毒性休克组(57例).观察组根据治疗90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TAT、sFlt-1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TAT、sFlt-1的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TAT[(12.59±5.35)ng/mL]、sFlt-1[(28.58±4.05)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5±0.88)ng/mL、(16.50±3.6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86、17.065,P<0.001).脓毒性休克组血清TAT[(15.09±4.99)ng/mL]、sFlt-1[(30.45±3.30)ng/mL]水平高于普通脓毒症组[分别为(10.22±4.57)ng/mL、(26.81±3.9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5.429,P<0.001).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占比、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TAT、s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加、APACHE Ⅱ评分增加和血乳酸、TAT、sFlt-1升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大于病情程度、SOFA评分、APACHEⅡ 评分、血乳酸、TAT、sFlt-1 单独预测的 AUC(Z=6.525、4.414、4.835、3.787、3.956、3.507,P<0.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TAT、sFlt-1水平升高与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且基于TAT、sFlt-1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前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复发难治AML患者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认为参与涉及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表观遗传治疗等新疗法的临床试验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临床试验治疗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尚未得到广泛评估,患者的长期生存尚不清楚,所以复发难治AML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新颖、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治疗组合,以及低毒性、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策略上。文章综述了复发难治AML靶向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 P=0.010;OS:(75.0±12.5)%对(24.6±10.2)%, 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 P<0.001;OS:0对(52.0±10.8)%, 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 +)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 -)复发。 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中儿童严重脓毒症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内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设计: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场所:中国西南部8家PICUs,拥有19(13~24)张床位和1 322(1 066~1 452)年入院人数。对象: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10 598例患者(29 d~18岁)连续入院。筛查和评估所有患者是否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其中10 353例患者因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共识标准而被排除;纳入245例数据完整患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最终纳入245例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纳入率2.3%,其中男性占64.0%,<5岁占80.8%,农村患者占60.8%,呼吸系统是观察到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器官(76.7%),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37.6%)。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99.0%),免疫球蛋白(88.3%),机械通气(78.4%),血管活性药物输注(59.6%)和皮质类固醇(46.1%)。188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173例(92%)需要机械通气,39例(20.7%)符合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7例(7/39,17.9%)。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3.5(35.25~226.00)h和2(1~5)d。86%患者在脓毒症被识别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住院病死率为18.8%。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病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改善临床诊治和实施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肉超声和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脓毒症ICU获得性衰弱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肌肉超声参数和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对脓毒症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每天对纳入患者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肌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直至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期间连续2次且间隔24 h总MRC评分<48分的患者纳入ICU-AW组,≥48分者纳入非ICU-AW组。使用超声测量患者入ICU 1、4、7 d股直肌厚度(RF-MLT)、股直肌横截面积(RF-CSA)及股中间肌厚度(VI-MLT);同期收集患者血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CP-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超声参数和血浆MCP-1水平对脓毒症ICU-AW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99例脓毒症患者,其中非ICU-AW组68例,ICU-AW组31例。与非ICU-AW组相比,ICU-AW组患者年龄更大,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脓毒性休克比例和血乳酸更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更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和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患者发生ICU-AW的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1.310(1.138~1.509)、0.232(0.072~0.746),均 P<0.05〕。脓毒症患者入ICU 1、4、7 d RF-MLT、RF-CSA和VI-MLT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与非ICU-AW组相比,ICU-AW组患者7 d RF-MLT更低〔cm:0.32(0.22,0.47)比0.45(0.34,0.63), P<0.05〕,7 d RF-CSA萎缩率更高〔25.85%(10.37%,34.28%)比11.65%(2.28%,22.41%),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7 d RF-MLT对脓毒症ICU-AW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8(95% CI为0.526~0.849),当临界值为0.41 cm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68.4%。ICU-AW组患者入ICU 1、4、7 d血浆MCP-1水平均较非ICU-AW组显著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1、4、7 d血浆MCP-1对脓毒症ICU-AW均具有诊断价值,AUC及95% CI分别为0.732(0.629~0.836)、0.865(0.777~0.953)、0.891(0.795~0.986);当临界值分别为206.3、410.9、239.5 ng/L时,敏感度分别为87.1%、64.0%、82.4%,特异度分别为54.4%、96.1%、86.2%。 结论:超声测量的7 d肌肉质量参数及血浆MCP-1水平对脓毒症ICU-AW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目标平均动脉压治疗对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不同目标平均动脉压(MAP)进行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对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腹腔血流、胃肠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目标MAP低标组及高标组,所有患者均按"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2016版及2018版更新内容治疗原发病、液体复苏和对症治疗等,其中低标组维持目标MAP为65~70 mmHg(1 mmHg=0.133 kPa),高标组维持目标MAP为75~80 mmHg。分别于治疗1、3、7 d进行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超声评估肠系膜上动脉平均流速(Vm)及阻力指数(RI);改良超声胃窦单切面法动态评估胃肠功能,记录胃窦运动指数(MI)及胃排空时间(GE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记录目标MAP、升压药使用天数及液体复苏用量。结果:共纳入208例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低标组109例,高标组9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确诊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低标组与高标组治疗1 d AGI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7 d时AG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d低标组Ⅰ、Ⅱ、Ⅲ、Ⅳ级比例分别为25.69%、56.88%、11.93%、5.50%,高标组分别为15.15%、54.55%、25.25%、5.05%, χ2=7.900, P=0.048;7 d低标组Ⅰ、Ⅱ、Ⅲ、Ⅳ级比例分别为44.96%、49.54%、3.67%、1.83%,高标组分别为31.31%、52.53%、11.11%、5.05%, χ2=8.178, P=0.042)。低标组治疗1、3、7 d肠系膜上动脉Vm明显高于高标组,RI明显低于高标组〔Vm(cm/s):21.72±3.02比19.50±2.83,20.42±2.62比17.02±1.99,26.52±2.70比22.47±4.03;RI:0.86±0.05比0.92±0.04,0.87±0.05比0.95±0.05,0.81±0.03比0.85±0.03,均 P<0.01〕。低标组治疗3 d、7 d MI明显高于高标组,GET明显短于高标组〔MI:3.00±0.33比2.60±0.29,4.50±0.51比3.90±0.33;GET(min):86.01±19.78比100.99±25.01,71.00±16.37比84.98±20.18,均 P<0.01〕。此外,低标组治疗3 d起血清TNF-α、IL-6、PCT、VEGF等炎症指标水平均低于高标组〔TNF-α(ng/L):147.05±28.32比256.99±27.04,IL-6(ng/L):762.99±57.83比1 112.30±118.32,PCT(μg/L):37.00±5.58比56.00±12.36,VEGF(ng/L):123.00±19.78比167.01±21.55,均 P<0.05〕。低标组MAP维持在(68.02±4.71)mmHg,高标组维持在(79.04±3.0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高标组比较,低标组患者使用升压药天数明显减少(d:3.50±1.27比4.55±1.47)、复苏液体用量也明显减少(mL:1 602.29±275.49比2 000.30±27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维持较低的目标MAP(65~70 mmHg)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而言,可以改善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保护胃肠功能,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时间及液体复苏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线粒体辅酶Q通过PI3K/Akt途径减轻脂多糖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线粒体辅酶Q(MitoQ)在脂多糖(LPS)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中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采用不同浓度LPS处理细胞,构建急性肺损伤(ALI)模型,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 50)得出LPS最佳刺激浓度;采用不同浓度MitoQ对细胞进行预处理,确定MitoQ最佳干预浓度。将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使用正常培养基;LPS组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10 mg/L的LPS刺激细胞24 h;MitoQ+LPS组用1 μmol/L的MitoQ预处理细胞60 min,然后用含10 mg/L LPS的培养基处理细胞24 h;MitoQ+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LPS组用1 μmol/L的MitoQ和20 μmol/L的LY294002预处理细胞60 min,然后用含10 mg/L LPS的培养基处理细胞24 h。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蛋白Bax、抗凋亡蛋白Bcl-2及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蛋白PI3K的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 结果:根据抑制率曲线计算得岀LPS对A549细胞的IC 50为11.06 mg/L,故选择10 mg/L作为LPS的刺激浓度。随着MitoQ预处理浓度增加,经10 mg/L的LPS刺激后,细胞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根据细胞活性曲线计算得岀MitoQ对细胞的最适浓度为1 μmol/L。MitoQ预处理可减弱LPS诱导的线粒体依赖性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较LPS组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8.73±0.25)%比(18.10±0.70)%,TUNEL:(12.30±0.82)%比(21.43±0.86)%,均 P<0.05〕,Bax表达显著下降(Bax/β-actin:0.58±0.03比1.06±0.10, P<0.05),Bcl-2表达显著上升(Bcl-2/β-actin:1.03±0.06比0.53±0.07, P<0.05),且PI3K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I3K蛋白(PI3K/β-actin):1.20±0.02比0.96±0.04,磷酸化Akt(p-Akt)蛋白(p-Akt/t-Akt):1.22±0.08比0.92±0.04,均 P<0.05〕。LY294002预处理可抑制MitoQ对细胞的抗凋亡作用,表现为凋亡率较MitoQ+LPS组显著增加〔流式细胞仪:(14.50±0.57)%比(8.73±0.25)%,TUNEL:(16.50±0.53)%比(12.30±0.82)%,均 P<0.05〕,Bax表达显著上升(Bax/β-actin:0.95±0.03比0.58±0.03, P<0.05),Bcl-2显著下降(Bcl-2/β-actin:0.62±0.03比1.03±0.06, P<0.05),同时PI3K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I3K蛋白(PI3K/β-actin):0.90±0.05比1.20±0.02,p-Akt蛋白(p-Akt/t-Akt):0.89±0.02比1.22±0.08,均 P<0.05〕。 结论:MitoQ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改善LPS诱导的A549细胞线粒体依赖性凋亡,为治疗LPS诱导的ALI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维生素C治疗脓毒性休克: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在脓毒性休克中,维生素C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组织损伤。先前已有多个团队进行过研究,但其数据结果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该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符合以下条件的成人患者随机分配至静脉输注(静注)维生素C(剂量为50 mg/kg)或配对安慰剂组,给药方案为每6 h 1次,至96 h,入组条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不超过24 h,经证实或疑似感染为主要诊断,正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主要评价指标为28 d内死亡或持续器官功能不全(定义为使用血管升压药、有创机械通气、新使用肾脏替代治疗)组成的复合指标。结果显示,总共有872例患者被随机分组(维生素C组435例,安慰剂组437例)。维生素C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44.5%(191/429)和38.5%(167/434)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21,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1.04~1.40; P=0.01〕。28 d时,维生素C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5.4%(152/429)和31.6%(137/434)患者死亡( HR=1.17,95% CI为0.98~1.40),分别有9.1%(39/429)和6.9%(30/434)患者存在持续器官功能不全( HR=1.30,95% CI为0.83~2.05)。在器官功能不全评分、生物标志物、6个月生存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级急性肾损伤、低血糖发作等指标方面,两组间结果相似。维生素C组有1例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发作,1例发生严重过敏事件。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ICU中正接受血管升压药治疗的脓毒症成人患者中,与使用安慰剂相比,接受静注维生素C治疗的患者28 d内死亡或持续器官功能不全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碳离子放射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Ⅰ/Ⅱ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Ⅰ/Ⅱ期临床研究中碳离子放疗(CIRT)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就诊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9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不伴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 2~3。治疗包括3分次,由12 Gy增加到24 Gy的局部照射和11分次44 Gy的全膀胱照射。碳离子照射剂量均为相对生物学有效性(RBE)为3.0时的剂量。膀胱肿瘤总剂量为56~68 Gy,分14次。主要观察终点包括肿瘤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剂量限制毒性(DLT)、局部控制率(LC)。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研究中各剂量段CIRT,剂量递增至68 Gy。未发生DLT和≥3级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和生存期内的晚期放疗不良反应。肿瘤剂量达到68 Gy时,出现2例2级急性泌尿生殖道反应,1例急性下消化道症状;62 Gy以上剂量组观察到3例1级晚期放射性膀胱反应,表现为尿频和镜下血尿。所有病例治疗结束时血尿均消失,排尿不畅缓解,尿红细胞值显著下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和88.9%,客观缓解率均为88.9%。1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采用挽救性手术治疗。结论:碳离子放射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初步疗效观察,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明显,患者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去污膜的研制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发一款适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膜,对其物理性质、核素清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基质膜,负载复方洗消剂配方制备去污膜。通过将去污膜置于生理盐水中,测试其溶胀性能;通过拉力机测试去污膜的断裂应力与应变。以生理盐水、基质膜、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DTPA-5Na)基质膜组作为对照组,在豚鼠完整皮肤与伤口模型上检测去污膜对铀、铯、钴、铈和锶的清除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试去污膜的浸提液对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将去污膜的浸提液注射到Kunming (KM)小鼠体内,测试其全身急性毒性。将去污膜覆盖于新西兰兔背部测试皮肤刺激性。结果:去污膜成膜时间为1.5 min,溶胀率为(134.96 ± 3.49)%,断裂应力为(393.88 ± 53.53)kN/m 2,断裂应变为(163.00 ± 35.29)%。在完整皮肤上,去污膜对铀的清除率为(95.38 ± 0.23)%,对铯为(96.57 ± 0.49)%。在伤口模型上,去污膜对铀、铯、锶、钴和铈的清除率分别为(92.16 ± 0.52)%、(90.44 ± 1.16)%、(92.03 ± 0.87)%、(92.79 ± 0.51)%和(92.85 ± 0.82)%,均优于生理盐水、基质膜与1% DTPA-5Na基质膜组( t = 3.81 ~ 4 498.55, P<0.001)。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去污膜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结论:去污膜能够快速成膜且对多种核素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安全性良好,适用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的完整皮肤或伤口去污,有望为核污染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