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皮层和海马部位神经细胞损伤的动态表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动态表征急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鼠皮层和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 取体质量为25~28 g的雄性C57BL/6J小鼠,线栓法阻断小鼠的大脑中动脉,1 h后进行再灌注,制备急性I/R损伤小鼠模型.实验为Sham组、I/R-6 h组、I/R-24 h组和I/R-72 h组.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各时间点小鼠的神经功能;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以及成熟神经元的损伤情况;透射电镜检测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损伤;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蛋白p-Drp1/Drp1、Mff、Fis1和OPA1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脑I/R时间的延长,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脑梗死体积,皮层和海马部位的神经细胞损伤、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缺失、线粒体损伤逐渐加重;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随着脑I/R时间的延长,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缺失、线粒体损伤等神经病理损伤逐渐加重,这可能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变化率的影响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治疗过程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2 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均予以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治疗期间检测 NT-proBNP,计算 NT-proBNP变化率,根据出院 12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NT-proBNP变化率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随访 12个月,预后不良 19例(29.23%),预后良好 46例(70.7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Killip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变化率为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治疗 1 周内、治疗2周内 NT-proBNP变化率与病人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心率、Killip心功能分级均存在交互作用;绘制 ROC曲线发现,治疗 1 周内、治疗 2周内NT-proBNP变化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44,0.721,对病人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接受心脉隆注射液与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 1周内、2周内NT-proBNP变化率可预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恢复情况,且NT-proBNP与心率、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等交互作用于病人预后恢复,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风险管理,以预防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白蛋白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预后情况将98例急诊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71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NLR及CRP/Al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二聚体、NLR、CRP/Alb 对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NLR、CRP/Alb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小动脉闭塞型患者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NT、基线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分型(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型、D-二聚体、NLR、CRP/Alb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NLR、CRP/Alb对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P<0.01).结论 高血清D-二聚体、NLR、CRP/Alb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本综述就高压氧(HBO)在SAH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推动HBO对SAH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S100A1蛋白、核因子-kβ p65、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血浆S100A1蛋白、核因子-kβ p65(NF-kβ p65)、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0年4-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AICI组)14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20例,AICI组根据梗死灶的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SCI组)78例、中梗死灶组(MCI组)32例和大梗死灶组(LCI组)31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31例为对照组(HC组)。对比AICI组、TIA组与HC组S100A1、NF-kβ p65、IL-6水平及不同梗死体积亚组之间S100A1、NF-kβ p65、IL-6水平的差异,分析S100A1、NF-kβ p65、IL-6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100A1、NF-kβ p65、IL-6对AICI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AICI组S100A1[(230.96±39.37)ng/L]、NF-kβ p65[(3.99±0.65)mg/L]、IL-6[(13.32±1.57)ng/L]均明显高于TIA组的(185.85±43.24)ng/L、(3.58±0.74)mg/L、(11.61±1.67)ng/L( t=4.95、2.39、4.14,均 P < 0.05)及HC组的(181.47±27.39)ng/L、(3.51±0.99)mg/L、(11.42±2.34)ng/L( t=6.54、3.32、5.55,均 P < 0.05);TIA组与H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LCI组S100A1[(254.25±37.07)ng/L]、NF-kβ p65[(4.41±0.45)mg/L]、IL-6[(14.00±1.40)ng/L]均明显高于MCI组的(225.42±30.92)ng/L、(3.85±0.64)mg/L、(12.77±1.31)ng/L( t=3.04、3.60、3.20,均 P < 0.05)和SCI组的(223.98±40.21)ng/L、(3.88±0.66)mg/L、(13.27±1.65)ng/L( t=3.79、4.01、2.25,均 P < 0.05),MCI组与S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AICI患者S100A1、NF-kβ p65与脑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 r=0.24、0.27,均 P < 0.05),S100A1、IL-6与AICI患者入院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 r=0.24、0.28,均 P < 0.05);S100A1、NF-kβ p65、IL-6对AIC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8、0.667、0.75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1.03、3.50、10.79,相应灵敏度分别为95.0%、76.6%、97.2%,特异度分别为37.3%、45.1%、49.0%。 结论:AICI患者血浆S100A1、NF-kβ p65、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AICI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舒伐他汀通过miR-146a抑制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缺血性卒中仍然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有效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屈指可数 [1]。临床指南中得到广泛推荐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4.5 h内应用rt-PA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的脑血管再灌注可加重脑损伤,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脑卒中的损伤,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但机制不完全清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间导管的使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中使用中间导管的安全性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中间导管分为中间导管组和非中间导管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信息。转归评估指标包括二次栓塞、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和死亡。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195例,其中中间导管组161例,非中间导管组34例。中间导管组各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与非中间导管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信息方面,中间导管组取栓次数显著较少[2(1~3)次对2.5(1.75~4)次; Z=2.218, P=0.017],一次取栓血管再通率显著较高(38.5%对20.6%; χ2=3.943, P=0.047),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显著较低(19.3%对35.3%; χ2=4.202, P=0.041)。在临床转归方面,中间导管组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均与非中间导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中间导管是患者90 d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430,95%置信区间0.196~0.947; P=0.036)。 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EVT中,使用中间导管能减少取栓次数,提高一次取栓血管开通率,降低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进而改善患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侧支循环良好50例(56.2%),侧支循环不良39例(43.8%)。梗死分布模式:穿支模式22例(24.7%),流域模式26例(29.2%),分水岭模式17例(19.1%),混合模式24例(30.0%)。穿支模式组、流域模式组、分水岭模式组和混合模式组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分别为81.8%、65.4%、29.4%和41.7%,穿支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发病后90 d时转归良好53例(59.6%),转归不良36例(40.4%)。转归良好组基线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91±4.62)μmol/L对(20.35±4.67)μmol/L; t=2.436, P=0.017],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73.6%对30.6%; χ2=16.124, P<0.001)。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74,95%置信区间1.061~1.298; P=0.002),而侧支循环良好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95,95%置信区间0.038~0.239; P<0.001)。 结论:穿支模式患者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