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智慧急救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00例,依据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2019年1月至6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启动救治;2019年7月至12月的患者为研究组,实施"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前进行院内协同救治并做好急救准备。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前救治时间差异,并随访1年,对患者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预后评分(GOS评分)、满意度、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研究组预后评分(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互联网+智慧急救延伸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的应用,加强急救信息交流,缩短患者各环节救治时间,减少开颅术前时延。从而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方的急诊服务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19届杭州亚运会救护车医疗保障的实践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第19届杭州亚运会救护车医疗保障经验,为今后大型体育赛事救护车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亚运保障的实际情况,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为原则,确定保障对象;以动静结合、区域联动为原则配置各类救护车,救护车保障分为赛事侧和城市侧,以区域保障车作为赛事侧的补充和城市侧的保障,实行"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地一策""一车一方案",通过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系统(The Asian Games Intelligen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System,EMSS)实现各医疗点(室)、定点医院、管理指挥人员与救护车的互联互通。结果:2023年9月16日08:00至2023年10月9日08:00期间,亚运会实际调用救护车207辆,竞赛场馆88(42.5%)辆,训练场馆11(5.3%)辆,非竞赛场馆30(14.5%)辆,区域保障车78(37.7%)辆;其中20辆场馆救护车空闲时参与了区域保障等任务;救护车共转送赛事侧患者345次,其中竞赛场馆转送次数最多,共187次,协办城市湖州转送次数最少,共6次;竞赛场馆救护车使用率最高为70.5%,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区域保障救护车使用率分别为45.5%、53.3%、42.3%;转送人员年龄中位数为26(21,36),男性居多(59.1%),运动员占52.5%,工作人员与观众分别占39.7%、7.8%,转送人员中出现关节损伤情况最多,为58(16.8%)例;区域保障救护车参与转运和补位75次,其中转运17(22.7%)次,补位58(77.3%)次。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亚运会救护车保障方案的可行性、高效性,且EMSS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提示除运动员外,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医疗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G专网技术在医疗急救上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更好地为军服务和加快医疗数字化转型,研究5G专网技术与急救信息系统的融合应用,以提高急诊资源利用率,争取急症患者的宝贵抢救时间,建立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急救服务模式,提升医院的为军服务保障能力。本研究基于5G医疗专网高带宽、低时延等技术,解决医疗急救多类型服务模式下患者医疗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问题,通过5G专网技术拓宽医院的医疗急救服务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笔者所在医院迅速行动落实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的[ 2018 ]477号函,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江西省随即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江西省1、2、3级创伤急救中心评审细则 [1],本院严格按照江西省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改建,新设外科诊查室1间、清创缝合室1间、留观病床10张、抢救床8张、外科病床25张,EICU病床8张、急诊专用手术室(2间),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同时按功能区添置所有相应医疗设备。另外医院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委员会,院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本人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2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诊外科医生12名,含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专业,配备急诊科护士56名,医院同时成立急诊科党支部,通过党建全面引领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主要救治流程包括:安装紫云系统,运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 [2],创伤急救中心优先分诊,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建立以实体化的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团队化救治 [3]。患者到达时,第一时间按照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要求的ABCDE原则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 [4],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决策,将患者直接送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或创伤病房。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急诊科过程中的各个诊疗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的构建与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信息化在院前急救系统建设和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浙江省各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院前急救信息呈"碎片化""孤岛化"状态 [1]。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主导构建的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各急救中心之间、急救中心与患者之间、急救中心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急救信息"一点接入、全省共享",现总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救调度员在线指导目击者获取和使用AED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30 d出院生存率约为1% [1,2],用于抢救OHCA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在国内公共场所配置起步较晚 [3],居民知晓度低 [4]。虽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公共场所配置AED已形成社会共识,但通常很难定位和获取 [5],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取 [6]。如何将AED的配置位置与急救中心调度系统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是当前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问题 [7]。杭州市萧山区于2021年在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初中以上学校等公共场所统一配置630台AED,同时将院前急救调度信息系统和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system,MPDS)与AED信息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应用。本研究基于萧山区120调度员与OHCA现场第一目击者的互动合作,探索提高AED获取使用率的可行性 [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的设计与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与建设整合5G通讯技术的大型移动急救复苏单元,以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和转运效率。方法:研究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在杭州完成。梳理突发事件救援中院前急救、转运、院前-院内急诊联系等应用场景需求,依次开展方案设计、单项技术测试、上车调试和集成调试阶段。结果:设计由电动公交车改装的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车辆于2023年9月完成交付。(1)车辆外观:整车长12.9 m,宽2.3 m,高2.6 m,单次里程200 km;(2)内部结构:车厢内设有1个抢救床位,2个担架位,车厢前部设计有综合操作台、中部安装中央数字控制屏;(3)急救物资及仪器设备:车内物资包括抢救、监护、手术、检查检验、通讯模块,配备除颤监护仪、转运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等急救仪器,心电图、数字摄片、血气分析仪、胸痛5项检测仪等检查检验设备;(4)车载通讯、信息系统:搭载高清远程视频互动系统,远程医疗终端DP300一体化系统,实时全景体验系统及中央监护系统;(5)车辆消毒:车厢顶部安装等离子消毒仪,车内可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管理要求。结论:整合5G通讯技术的大型移动急救复苏单元集成各种先进救治设备和远程会诊系统,可以满足最危重患者复苏的需求,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提供有力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县级区域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国内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城市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在不断推进中。而作为最基本的县级行政区域,还没有明确的创伤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模式。笔者介绍余姚县区域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建设的体会,就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的组织架构、创伤信息系统、救治单元、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及规范化培训、创伤质量管理、创伤社会急救能力及院前急救网络等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县级区域三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舟山市道路交通伤害院前急救时间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圆形分步法了解舟山市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时间规律,为合理安排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车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舟山市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出车记录,并通过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当地急救出车的时间集中度,推算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期。结果:2020年舟山市发生道路交通伤害共4 349例,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4~73岁,主要年龄分布范围为21~40岁(50.31%);交通伤害主要部位头面部1 776例(40.83%);交通伤害类型以非机动车事故为主,共2 479例(57.00%)。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特征,按年分布的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为6月27日至10月25日;按周分布的高峰期在周二至周五;日发生高峰时段为9:04~17:58。结论:舟山市每年夏秋季、每周二至周五、每日白天时间,均为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地理布局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中心是创伤救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创伤患者得到专业的一体化救治、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化、创伤救治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区域内创伤患者数量、人口数量、地面交通情况、地理信息等大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区域内创伤中心数量及位置,对进一步优化创伤救治中心地理布局、统筹区域创伤救治资源、提升整体救治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优化创伤救治资源,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探讨如何利用GIS优化我国的创伤救治体系,以期对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