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2月本院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传统组,2023年3月—2024年1月本院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4±1.6 min)、院内转运时间(10.3±3.1 min)、急救物品准备时间(15.4±5.1 min)、急诊科救治时间(21.5±6.8 min)均短于传统组(8.1±1.8 min、13.8±4.2 min、24.5±6.4 min),急救总有效率(95.3%)高于传统组(85.5%),孕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3.5%)、新生儿窒息率(5.9%)及死亡率(1.2%)均低于传统组(16.9%、9.6%)(均P<0.05).结论: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采取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护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前急诊科已发展成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为一体的医疗中心,不仅负责急诊患者的日常救治,更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排头兵",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急诊科首当其冲,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后仍坚持工作,经历了严峻的考验[1].新冠感染疫情突显出急诊科在我国传染病救治体系中的重要性,但也暴露出急诊科传染病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39例);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39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抢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 P<0.05);两组护理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有上升( P<0.05),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行动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救治AP患者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诊入院后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随机选取2019年1~8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基于FMEA模式对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进行风险管控,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各项急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首份心电图完成的时间、到ACS确诊的时间、到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完成的时间、到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管道意外、设备故障、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护理文书不完整、护理交接不完整、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LVEF、LVEDD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中进行风险管控,可有效缩短患者接诊后各项检查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喉镜与传统喉镜气管插管的急救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可视喉镜在急诊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需紧急气管插管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喉镜(TL)组30例和可视喉镜(VL)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喉镜显露分级、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同时按照医师职称分为低年资住院医师(A)组和高年资住院医师(B)组。结果:VL组声门暴露成功率高于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L组声门暴露Ⅰ级的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喉镜声门暴露Ⅰ级[56.70%(17/30)比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应用VL进行气管插管平均尝试次数、插管时间低于TL组(1.30次比1.67次、56.37 s比67.1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发现应用TL进行气管插管,A组成功率、插管时间与B组(4/15比11/15、78.00 s比55.57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应用VL进行气管插管,A组插管成功率上升至9/15,插管时间缩短为58.80 s,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L用于急诊危重症气管插管术,改善喉镜显露分级,缩短插管时间,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尤其是可以推广在住院医师中的应用,可以缩短与高年资医师操作差距,弥补经验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检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并探究其在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提取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以"五位一体"为导向整理指标,经专家函询对指标进行筛选、修订,最终得到"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研究自2020年12月起在儿科急诊应用"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此前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湖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患儿各选6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急诊急救效果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共开展了2轮函询,第1、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4%、100.00%,专家权威度分别为0.897、0.910,函询意见协调度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02( χ2=39.842, P<0.001)、0.462( χ2=51.027, P<0.001),最终形成的"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4个。观察组抢救室滞留率、抢救医嘱延迟执行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内容较全面、可靠性较强,其在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能改善急救效果,提高急救效率,有助于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DCA循环基础上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后的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PDCA循环基础上强化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急救后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作用,并评估患者健康知识、行为、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19年1-12月的DKA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在2019年1-6月实施PDCA循环健康教育之前的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实施之后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记录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评估患者认知、行为管理评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17.40±1.38)h]低于对照组[(19.31±1.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 < 0.05)。干预组干预后FPG[(7.64±0.92)mmol/L]、2hPG[(10.12±1.18)mmol/L]、HbA1c[(8.8±1.09)]结果均低于对照组[(7.89±0.95)mmol/L、(11.27±1.06)mmol/L、(9.29±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8、-9.39、-9.25,均 P < 0.05)。干预组干预后健康知识评分[(94.82±7.56)分]、自我行为管理评分[(82.63±6.38)分]、护理质量评分[(286.57±23.12)分]、护理过程[(38.42±2.15)分]、护士态度[(24.08±1.49)分]及护理满意度总评分[(73.76±4.21)分]均高于对照组[(85.47±7.11)分、(73.29±5.93)分、(270.81±22.37)分、(36.12±2.07)分、(22.37±1.53)分、(67.39±3.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65、14.92、18.46、11.47、10.92、9.49、13.28,均 P < 0.05)。 结论:PDCA循环基础上强化对DKA患者急救后健康教育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缩短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行为、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也显著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急救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选取该院急诊收治的AM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40例)及观察组(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管理,观察组应用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实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院内分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检查报告判读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应用在急诊AMI患者中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无锡第五人民医院在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急诊科接收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和干预组(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干预组45例实施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急救效果、血气指标、急救成功率、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在预检分诊、急诊检查、急诊转手术、ICU时间等急诊消耗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急救前,两组血气指标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急救后,干预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 2)、心率(HR)、氧合指数(PaO 2/FiO 2)、血氧饱和度(SaO 2)等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在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降阶梯思维预检分诊急救护理模式,助于提升患者急救效果,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住院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