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联合感知绩效模型管理对急诊输液室管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联合感知绩效模型管理对急诊输液室管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10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60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3~6月收治的2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7~10月收治的23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输液管理,观察组采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联合感知绩效模型管理.对实施前后管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联合感知绩效模型管理能有效降低急诊输液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实现急诊输液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FMEA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12月收治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58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实施HFMEA模式院内转运流程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 628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转运时间、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压降低、输液管滑脱或堵塞、氧气供给不足及意外拔管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HFMEA模式的院内转运流程可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温暖:在"碰手"中传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乍暖还寒的午夜,120呼啸而至,19岁小姑娘被急匆匆地送至急诊。"眉眼间散发着忧郁的气息,想必是抑郁自杀。"急诊"老手"王大夫心想。一问果然是因抑郁症基础上药物中毒而来,吞服了大量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劳拉西泮、酒石酸唑吡坦片和艾司唑仑)。幸运的是,小姑娘神志尚清楚,生命体征也还平稳,对症处理后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仍需要留院观察。可疫情期间抢救室封闭管理,不允许家属陪伴,小姑娘满是抗拒,拒绝治疗。但家属的担忧和病情的需要,她不得不留在抢救室继续治疗。孤单一人躺在急救小蓝床上输液,小姑娘满腹委屈。医生俯身询问有何不舒服,回答道"我想见一下家人,拉一下他们的手"。其实,疫情之前这本是一个随时可以满足的小小要求,然而疫情之下,抢救室紧闭的大门隔断了患者想要家人陪伴的渴求。医生柔声告诉她目前疫情期间封闭管理不允许家属陪伴,如果你信任我可以由我来代你,传递给你的家人。说完,她眼神逐渐平和,缓缓地从被子里抽出冰凉的手指碰了碰医生的手。"要加油呀!"医生说。她点了点头,重新燃起了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输液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需求与满意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急诊输液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需求及满意度现状,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釆用方便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对三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输液室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结果:300例患者对所选择的优质护理服务需求内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服务态度好、专业技术好、良好的输液室环境、健康指导及基础护理;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评分为(7.23±0.46)分;对优质护理服务7个维度的满意率较高的为工作责任心(89.67%)、专业技术(83.25%),满意率较低的为输液室环境(68.45%)、基础护理(67.67%),计算各维度平均满意率为(77.6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输液室环境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结论:急诊输液室患者对各项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全面,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全面满足患者优质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急诊输液室的护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输液室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特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输液室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设计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预先制定的"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ADR)处置流程"和"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STROBE)规范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输液室发生的ADR病例进行管理、记录和数据收集。对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间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临床特征、干预措施、结局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在设定时段内共发生ADR 426例,其中62例(14.55%)与左氧氟沙星相关,包括男性27例(43.55%),女性35例(56.45%),年龄39(29,59)岁。96.77%(60/62)的ADR发生在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2 h内,严重程度为1、2、3级者分别为44例(70.97%)、10例(16.13%)和8例(12.90%),无4级ADR病例发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反应,主要为皮疹和瘙痒;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主要为血压下降、心慌/心悸和头晕。皮肤黏膜反应在严重程度为1级者中更常见,而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经系统和全身反应在2、3级者中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62例患者在ADR症状出现后均给予停药、更换输液器和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等处理,24例(38.71%)给予药物干预,其中2例使用了肾上腺素。干预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中位缓解时间为49 min。 结论:左氧氟沙星是急诊输液室常见的易引起ADR的药物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瘙痒,严重程度大多数为轻度,及时停药或给予药物干预后其预后良好。但严重ADR的救治尚待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输液室实施护理补位服务对护理投诉及护理差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输液室实施护理补位服务对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的影响。方法:在急诊输液室中实施护理补位服务,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门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护理补位服务实施前后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365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问卷回收率为97.53%。97.19%的门诊患者对护士接待服务、礼貌用语、有问必答、主动巡视、操作技巧、护理态度、护理效果方面评价为"非常满意",未出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情况。实施护理补位服务后,急诊输液室未出现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事故,较实施护理补位服务前护理投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01, P=0.006)。 结论:在急诊输液室实施护理补位服务可有效减少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事故,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有效提高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风险管理在急诊输液室呼吸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输液室呼吸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呼吸科且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患者44例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患者45例纳入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呼吸科急诊输液室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对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各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急诊输液室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利于获得理想的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肝囊性淋巴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8岁,主因"右上腹痛3 d,加重伴发热寒战1 d"。病程中体温最高38.2℃,当地医院全腹CT怀疑胆管囊性扩张症。既往史:肺结核病史2个月,口服利福平及自配中药1个月。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血培养、感染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CRP)46.67 mg/L,降钙素原(PCT)1.130 ng/mL,肝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36.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17.2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351.4 U/L,胆碱酯酶(CHE)2 064 U/L,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辅助检查:MRCP(急诊)示门静脉周围、腹膜后异常信号影(图1),彩超显示肝内未见明显占位或脓性包块,未见胆管扩张。全腹增强CT:考虑肝内淋巴管囊肿(图2)。PET-CT:考虑良性病变淋巴管囊肿(图2)。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肝囊性淋巴管瘤。病灶淋巴管无规则盘曲穿行于右半肝(增强CT),拟手术治疗,术中可能肝脏局部切除的组织略大,家属拒绝手术,故行保守治疗。静点保肝药物肌苷注射液600 mg、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 mg、谷胱甘肽2.4 g,均1次/d,口服双环醇片50 mg,3次/d。头孢类药物试敏均阳性,改用莫西沙星输液时患者腹痛症状突然加重,且血管刺激反应明显,再次改用美罗培南输液时又出现严重的输液反应,而患者夜间仍发热、寒战,体温波动在37.5~37.9℃,最后抗生素改用阿奇霉素0.5 g,1次/d、奥硝唑0.5 g,2次/d缓慢静点5 d后炎症指标明显下降,CRP 5.21 mg/L,PCT 0.75 ng/mL,夜间偶有低热、无寒战,无腹痛。停阿奇霉素、奥硝唑,继续保肝治疗。入院第14天,已无发热,CRP 1.68 mg/L,PCT 0.25 ng/mL,肝功各项指标明显回落,AST 129.4 U/L,ALT 104.9 U/L,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3 d前病情复发,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重型爆震伤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特重型爆震伤患者在急诊监护室治疗期间通过精准化液体管理经验,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顺利康复。方法:基于2020年6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收的6例槽罐车爆炸事件中患者的液体管理经验,其主要策略包括最佳液体容量管理方案的制订和阶段性调整;精准评估出入量、尿量和动态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监测肺部氧合功能、及时调整液体复苏策略;借助多种监测指标为液体管理提供护理管理策略依据。结果:最终6例特重型爆震伤患者中5例经过分阶段精细化液体管理平稳度过休克期和感染期,病情好转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采用个体化分阶段精细化液体管理策略对特重型爆震伤患者平衡度过危险期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部大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腹部大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一个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1 538例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接受腹部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信息等相关变量中筛选出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一个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验证。结果:1 538例患者在PPC分级中,分级≥3级(严重并发症)患者332例(21.6%),分级≤2级(非严重并发症)患者1 206例(78.4%)。单因素分析确认相关变量中性别、年龄、ASA分级、卒中史、术前SpO 2、急诊手术、上腹部手术、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浆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血小板水平、ALT水平、AST水平、肌钙蛋白水平有意义(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A分级、卒中史、SpO 2≤97%、急诊手术、上腹部手术是腹部大手术患者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β值对各因素赋值,建立风险预测评分并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60(95%CI 0.57~0.62)。 结论:ASA分级、卒中史、SpO 2≤97%、急诊手术、上腹部手术是腹部大手术患者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有助于预测PPC的发生,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