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45岁,公司职员.因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入我科诊治.2023年5月10日患者劳累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腹胀、纳差、尿色加深,无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未诊治,前述症状逐渐加重.2023年6月12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畏寒寒战、胸闷、气促、周身水肿,至我院急诊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术中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上述患者手术操作过程、血管再通、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6例(14.4%)患者发生支架内再闭塞.分析发现支架内再闭塞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程度较高且多数患者术前未进行充分的抗栓治疗.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111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45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支架内再闭塞(OR 0.315,95%CI0.106~0.932,P=0.037)及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OR 0.978,95%CI0.959~0.997,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闭塞可能与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高、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因素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以及支架内再闭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术治疗胎儿隔离肺伴水肿和胸腔积液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1例孕24+6周孕妇因四维彩色超声提示胎儿左侧胸腔55 mm×50 mm×45 mm均质高回声,瘤头比2.63,腹腔积液,全身皮肤水肿,心脏受压向右移位,提示胎儿隔离肺,经充分沟通及多学科会诊,行超声引导下胎儿隔离肺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复查彩色超声,胎儿情况逐渐好转.术后46 d彩色超声提示瘤头比0.95,无腹腔积液及皮肤水肿.术后49 d(孕32周)胎膜早破,急诊至当地县医院,出现规律宫缩,因臀位急诊行剖宫产术,新生儿出生20 min后死亡.该病例手术效果理想,但新生儿未能存活,考虑与孕周较小、合并隔离肺、地塞米松未能用够疗程等多种因素有关.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瘤头比大、伴有腹腔积液隔离肺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安全性,也应该加强该类患者术后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应用价值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价值以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成功行急诊PCI治疗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ARNI联合EEC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量表(SF-36)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的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以及RS、CMR均降低,LVEF、CO、CI以及 LSI、LCI、AC、COM 均升高,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6 个月 随访,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 以及 RS、CMR 继续降低,LVEF、CO、CI以及LSI、LCI、AC、COM继续升高,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中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日常活动、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上述评分均上升,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上述指标继续上升,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导致再住院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x2=9.502,P=0.002);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导致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340,P=0.560;x2=2.152,P=0.142),心力衰竭导致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3,P=0.012).结论: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可以改善心功能以及患者健康状态,降低阻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降低再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虽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低水平流行.小分子口服药物是我国目前推荐的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虽然国内已上市多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但目前尚无针对特殊人群的具体用药推荐.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呼吸、病毒学、感染、重症、急诊、药学等各领域专家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7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介绍,重点阐述了老年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肿瘤患者、孕妇、儿童等14种特殊人群用药推荐,为临床医师规范用药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急性脑梗死早期识别并成功取栓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指南推荐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急性脑梗死是TAVR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方案,但其在TAVR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有限.本文报道一例TAVR术后脑梗死患者,接受了急诊脑血管造影并成功经导管取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8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 76 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 76 例IE患者中男性 55 例(72.4%),女性 21 例(27.6%),男性和女性比例为 2.6∶1;年龄 17~76 岁,平均(52.1±15.6)岁;血培养阳性率 25.0%(19 例);治愈 57 例(75.0%),自动出院 8 例(10.5%),好转 9 例(11.8%),术前死亡 2 例(2.6%).患者行二尖瓣手术 30 例(39.5%),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24 例(31.6%),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 12 例(15.7%);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5 例(19.7%),风湿性心脏病 69 例(90.8%);左心系统赘生物 66 例(93.0%),右心系统 4 例(5.6%);行急诊手术 13 例(17.1%),且无死亡病例.结论 IE病死率较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经过多例急诊手术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