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医心理学视角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恬惔虚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黄帝内经》中,"恬惔虚无"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养生理念,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及对外在事物的坦然和从容应对,是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践行该理念,个体需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法则和"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生活方式."恬惔虚无"之人具有内心安然、淡泊少欲和不惧于物的特质,能找到内在和谐的状态,超越物欲和执着,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因此,"恬惔虚无"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诠释“恬淡虚无”及其哲学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哲学思维及文字释义,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到的“淡泊名利、清静安逸、道通为一”的原象观皆来自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属于中国的心灵哲学.提出“恬淡的心灵或意识层面是淡雅、淡定以内守精神”“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则恬淡为重,于心灵哲学,以虚无观筑其根基”,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中医的防病治病,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心灵健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医学人文学、叙事医学的出现,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内心感受,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唯心史观的思维,方能更好地诠释和发展中医理论,更新健康认知的新观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肝治心在双心医学中的辨治优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双心医学主要研究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互相影响和转归,强调在心脏病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治疗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时,中医有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从肝治心与双心医学不谋而合.肝心两脏五行相生、经络相连、功能相用、情志相调,故从肝治心,可达"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彰显其在双心医学中的辨治优势.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哲学基础与生命科学思想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全面传承、汲取、弘扬秦汉时期的养生学思想,用古典方法建立起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模型,深刻地总结了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规律,其生命科学思想体现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治未病等诸多方面.潜研《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科学思想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人们的现实人生、身心健康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护理学方法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其中蕴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方法,文章从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方面对该书所蕴含的护理学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归纳,提出调节阴阳、顺应四时、劳逸适度、和于术数的生活护理方法;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冷热适宜、谨和五味、药食同补的饮食护理方法;以情胜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情志护理方法,对现代中医护理学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子“无为”摄生思想新义发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无”“为”“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涵盖摄生、治国等方面.事物皆因“无”(即“道”)而生,由“有”而成,而最终回归于“无”.“道”为万物之母,使万物自有其自在本然状态及其规定性.笔者采取文本研究兼采诸家注解分析初步得出“无为”的摄生思想内涵是“由‘无’而‘为’,法于‘自然””,考察事物“无”之本源顺其自然的本性而“为”.其次,联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养生著作,从“辅万物自然”与“顺四时阴阳”“抱一守静”与“恬淡虚无”“为未有”与“治未病”3个角度探讨老子“无为”摄生思想.道法自然,无生万物,物壮则老,顺从生命规律摄生,这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现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之烦的现象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学与现象学一致认为,烦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操心操劳的一种平常而又独有的情态,而中医明智地认识到了烦总是与某事、某人或某种躯体不适的意向性相联系,中医不仅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心安而不惧”的治烦原则,还发明了多种精神内守的方法和减少因烦而导致的躯体形式障碍的大量中药方剂,中医对人类之烦的认识与干预技术至今仍具有许多哲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中国古代哲学观谈中医养生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养生学在探讨人体生命、研究身心健康的问题时始终将人置于自然及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和认识,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气聚气等科学的养生理念.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研究人道乃至生命之道.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如贵生恶死、天人相应、形神一元、动静合一、持中致和、无为守虚、见微知著等,既构成了中国传统宇宙观、人生观的核心,也引导了养生乃至整个中医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养生原则对健康伦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养生是中医数千年来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它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养生原则中"顺应自然""形神共调"和"未病先防"三大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伦理思想,包含了中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疾病三个方面关系的健康伦理观点.从三方面来阐述中医养生原则对现代健康伦理的昭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相处中和谐共生,提高公众自然健康意识;"以德养生,恬淡虚无",在人与人与交往中德宽养心,纯正心态,提高道德素养、改善人际压力;"未病先防,正气内存",在人与疾病抗争中以行为本,培塑全民健康自律、调动全民健康自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论《童蒙止观》所蕴含的和合养生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5
《童蒙止观》中所蕴含的止观养生法,具有和合文化的特质,其养生技巧有助于减嗜欲、安心神、调情志、顺气血、养五脏、治百病、开智慧,这与中医注重的惜精养气调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理念等有着相似相仿之处.文章试就《童蒙止观》所蕴含和合养生思想,如诃五欲,弃五盖;和五事,善滋养;修止观,合双运;息烦惑,烹凡心等具有特色的养生理念,从身息心三者的和合调养,达到身心和乐,祛疾防病,强身健体,以期有利于社会人群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