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老年患者的瑞马唑仑消化内镜程序性镇静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时使用瑞马唑仑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内镜中心接受治疗的20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25~50 μg芬太尼作为基础镇痛,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镇静,瑞马唑仑组患者采用瑞马唑仑组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成功率及给药前(T1)、胃镜检查后1 min(T2)、3 min(T3)和清醒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时间、胃镜操作时间、麻黄碱使用率及对麻醉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诊疗结束后苏醒15 min、30 min及60 min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成功率分别为95.00%、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丙泊酚组入组95例,瑞马唑仑入组96例;瑞马唑仑组患者T2、T3时间点的MAP、HR和SpO2明显高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时间、恢复时间分别为(19.83±3.69)min、(3.97±0.69)min,明显短于丙泊酚组的(22.08±3.20)min、(7.55±1.68)min,麻黄碱使用比例占4.17%,明显少于丙泊酚组的2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苏醒后15 min、30 min时的MMSE评分分别为(23.92±2.62)分、(24.46±2.89)分,明显高于丙泊酚组的(21.10±3.22)分、(22.43±2.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的体动反应、呼吸暂停、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及头晕发生率分别为6.25%、7.29%、6.25%、3.13%、0、3.13%,明显低于丙泊酚组的21.05%、18.95%、29.47%、12.63%、69.47%、17.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进行消化内镜程序性镇静时,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更好,更能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状态、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T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胸部CT影像,采用多种深度学习网络构建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二分类模型,并评估这些模型在两种疾病间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对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确诊为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胸部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数据被分为肺结核组(197例)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212例).将数据集的80%分配至训练集,20%分配至测试集.采用深度学习网络(ResNeXt、ResNet、Transformer、SENet、ShuffleNet、Swin-transformer 和 DenseNet 算法)构建二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的分类性能.在测试集中,将最优人工智能模型与3位不同年资的呼吸科(结核亚专业)医生的诊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ResNeXt模型、ResNet 模型、Transformer 模型、SENet 模型、ShuffleNet 模型、Swin-transformer 模型、DenseNet 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分别为 0.894、0.839、0.864、0.816、0.841、0.831、0.829;在测试集中的 AUC 值分别为 0.826、0.816、0.817、0.811、0.784、0.771、0.735.在测试集中,最优模型ResNeXt的诊断性能(AUC值为0.826)高于中年资医生(AUC值为0.679)和低年资医生(AUC值为0.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35和2.242,P值均<0.05).结论:基于胸部CT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是一种快捷简便的无创诊断工具,在鉴别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方面展现出了理想的诊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预测效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研究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进行观察性队列研究,在患者清醒之日使用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进行肌力评估,根据临床肌力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肌力评分<48分)和对照组(≥48分).收集和比较两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在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62例清醒的老年危重患者,其中诊断为ICU获得性衰弱者30例为试验组(疾病发病率48.39%),无ICU获得性衰弱的32例为对照组.两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脓毒症持续时间、脓毒症性休克、休克持续时间、多脏器功能障碍及其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使用时间、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使用时间、低钙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3 d和A-PACHE Ⅱ评分>20分为截断点时预测性能最佳.结论 在老年危重患者中,APACHE Ⅱ评分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较好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圆锥角膜(KC)是一种以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有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前后,表现为双侧发病,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环境因素、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力学刺激等相关,但目前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及进展机制尚无确切定论.以角膜重塑相关基因为代表的多种基因已被发现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更多的研究仍在挖掘与圆锥角膜发病有关的基因靶点.文章就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靶点及其影响,探索基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及干预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坏死物积聚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主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法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坏死物积聚(AN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受主动PCD治疗的23例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接受标准PCD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小样本的分类变量进行对比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数据、胰腺炎的病因和疾病严重程度、PCD适应证及PCD相关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PCD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有更多患者需ICU监护以及ICU监护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持续器官衰竭逆转数 (78.6% vs. 56.0%, P=0.190),死亡率及手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 PCD 组更多患者升级了引流管(P=0.030),置入了更多引流管(P=0.048),引流管尺寸更大(P<0.01)。主动PCD组APACHE评分减少幅度更高(P<0.01), 引流管更通畅(P<0.01),能够更早地拔除引流管(P=0.012)。结论:主动 PCD 法是ANC的有效引流方法,可有效治疗AN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健康人眼底血管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探讨健康人眼底血管特征,以期发现眼底动、静脉的正常值范围,以及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等生理因素与眼底血管特征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专业的眼底照相机拍摄健康人眼底图像,并采集受试者的血压及化验检查指标.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动、静脉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结果:共拍摄体检者眼底图像4 487例,筛选出健康且眼底图像清晰者326例,其中男200例,女126例.左、右眼以及眼底动、静脉的形态、颜色及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血管宽度(width)动脉均值为1.146、静脉为1.430,动静脉比约为4:5.不同年龄段(21-30、31-40、41-50岁)健康人眼底动、静脉特征:与21-30岁及31-40岁的比,41-50岁的动、静脉idm、f12特征值以及静脉asm值增大,动、静脉con、ent、den特征值以及静脉sen值降低.与21-30岁比,31-40岁的动脉f12值增大、静脉con值降低(均P<0.05).不同性别健康人眼底血管特征:与男性比,女性眼底动、静脉的sav、sva值、动脉的curved以及静脉的b mean、bsd、var、sen、ent值均增大,静脉的area值减小(均P<0.05).不同程度BMI的健康人眼底动、静脉特征无差异(均P>0.05).不同程度血压健康人的眼底动脉area、width,静脉 con、idm、dva、den 值具有差异(均 P<0.05).结论:健康人左、右眼及眼底动、静脉间特征均有差异,与性别、年龄及血压等生理因素具有相关性,具有潜在的微循环标志物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6岁儿童乳前牙发育异常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6岁儿童乳前牙发育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3~6岁儿童,最终纳入9432张曲面断层片,记录乳前牙和继承恒牙发育异常的情况,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乳前牙发育异常的总发生率为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乳前牙先天缺失最常见,发生率为2.1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单侧缺失多于双侧(P=0.000),下颌缺失多于上颌(P=0.000),右侧缺失多于左侧(P=0.000),乳前牙先天缺失其继承恒牙有4种情况(缺失70.85%,正常25.83%,融合牙1.85%和额外牙1.48%).乳前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1.8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单侧融合多于双侧(P=0.000),下颌融合多于上颌(P=0.000),右侧融合多于左侧(P=0.012),乳前牙融合牙其继承恒牙有3种情况(缺失52.33%,正常43.52%和融合牙4.15%).乳前牙额外牙的发生率为0.13%,其继承恒牙有2种情况(额外牙33.33%,无额外牙66.67%).乳前牙畸形舌尖的发生率为0.42‰,乳前牙双根的发生率为0.21‰,乳前牙阻生牙的发生率为0.11‰.结论:乳前牙发育异常发生率3.90%,乳前牙发育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乳牙和乳牙列,甚至可能并发恒牙和恒牙列异常.对乳前牙发育异常的患儿,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继承恒牙的情况,早期发现和诊断恒牙异常,以便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热解毒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清热解毒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8月来科室就诊的急性鼻窦炎患者92例,根据Excel表格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方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鼻窦CT与鼻内镜评分、治疗前后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及TNF-α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鼻塞、流涕、头痛和鼻腔分泌物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鼻窦CT与鼻内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NOT-20量表评分中鼻部症状、相关症状、睡眠障碍和情感结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炎性因子hs-CRP、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鼻窦炎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鼻窦CT与鼻内镜和SNOT-20评分,降低急性鼻窦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和莫西沙星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4/MyD88/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探讨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炮制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持续高温高湿环境下,配合高糖高脂饲料及蜂蜜水,建立湿热型小鼠模型,进而通过自由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蒸馏水,建立湿热型UC小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美沙拉嗪300 mg/kg)、生苦参组、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均按5 g/kg剂量给药)、麦麸辅料组、米泔水辅料组,UC造模同时给予灌胃给药,连续10 d.每日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进行一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摘取结肠并测量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结肠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肠组织中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 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mRNA 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及其炮制品组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程度减小(P<0.01),结肠病变程度减轻,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轻;血清中MIF、TNF-α、IL-6、IL-1β、IL-8含量降低(P<0.01),IL-10含量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 MDA 含量降低(P<0.01),SOD 水平升高(P<0.01);TLR4、MyD88,NF-κBp65 mRNA 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麦麸辅料和米泔水辅料组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较生苦参组作用更明显(P<0.05,P<0.01).结论 苦参及其炮制品具有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经麸炒或米泔制后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抗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中风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观察中风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95例.根据患者是否服用中风合剂治疗,分为服用中风合剂的治疗组和未服用中风合剂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评估中风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均衡可比(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中,服用中风合剂的治疗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服用中风合剂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男性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4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女性患者中,有效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49.47%)显著高于对照组(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39.74%)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50.0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8.4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服用中风合剂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