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的语音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的语音特征,及其对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女性抑郁症患者102例,其中62例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组),40例非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非快感缺失组)。同期招募女性健康对照50例。所有被试均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斯奈斯汉密尔顿愉快体验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SHAPS)和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he 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评估,并进行语音采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与非快感缺失组相比,快感缺失组患者梅尔倒谱系数、共振峰、声强和能量特征共有15个语音特征存在显著改变(均 P<0.05);其中梅尔倒谱系数特征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准确率最高,敏感度47.5%,特异度91.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1,95% CI=0.686~0.866;共振峰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敏感度90.0%,特异度40.3%,AUC为0.647,95% CI=0.605~0.824;能量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AUC为0.679,敏感度60.0%,特异度74.2%,95% CI=0.587~0.804;声强特征在识别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中,敏感度70.0%,特异度58.1%,AUC为0.751,95% CI=0.554~0.769。 结论:梅尔倒谱系数、共振峰、声强和能量特征在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患者中可能存在特异性改变;其中梅尔倒谱系数对女性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的识别准确率最高,有望成为女性快感缺失型抑郁症的客观评价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1]。疼痛不仅与疾病、损伤有关,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手术以及护理过程也会引起急性疼痛。成人疼痛研究及临床干预措施相对全面,而在儿童群体中疼痛虽也广泛存在,但对其重视程度及机制、干预研究不足,尤其是新生儿疼痛。早产儿生理的不成熟和疾病因素使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经历频繁的、多种类型的致痛性操作,是最易受疼痛影响的人群之一。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西方一些国家发布了新生期疼痛管理指南,但由于医护人员对疼痛程度的低估,对远期不良影响认识的不足,以及对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大多数新生儿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镇痛干预 [2]。疼痛的急性应激可引起代谢、分泌、免疫、神经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如果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代偿过度,则导致机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产生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疼痛的结局也受到儿童发育水平、性别、感觉、情绪、认知、文化及疼痛本身的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代谢旺盛及营养储备不足,疼痛时应激反应强烈,氧耗增加,从而导致急性疼痛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并认识新生儿早期不良刺激对儿童远期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尤其是新生期疼痛。通过模拟临床上新生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而建立的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新生期疼痛的不良影响、相关机制和防治手段提供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都市高等学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都市高等学校(下文简称:高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7日,选择成都市5所高校的850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高校学生的年龄为18~25岁;男性学生为341例,女性为509例。根据850例高校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将其分为未参加献血组( n=428)、首次献血组( n=302)和≥2次献血组( n=120)。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成都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年级、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的途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鼓励无偿献血措施等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 χ2检验,对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电子调查问卷872份,剔出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0份,问卷回收率为97.5%(850/872)。②本研究3组学生的性别和年级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8、 P<0.001, χ2=127.25、 P<0.001),其中未参加献血组的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2%(5/428)( χ2=45.37、 P<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和享受用血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χ2=4.34、 P=0.037, χ2=20.70、 P<0.001);献血后身体不适、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不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导致其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χ2=3.21、 P=0.049, χ2=14.19、 P<0.001, χ2=5.78、 P=0.016);电视、报纸的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途径,微博、微信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以及简化用血报销流程的鼓励无偿献血措施,为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 χ2=10.11、 P=0.006, χ2=12.08、 P=0.003, χ2=8.65、 P=0.013)。 结论:血液中心需要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改善高校学生的无偿献血体验,从而保留高校学生献血者。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社会动机损伤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从不同动机成分的角度探讨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的损伤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奖赏学习、愉快体验和决策努力分配等多个成分的社会动机损伤,涉及社会交互神经环路的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如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纹状体等。未来研究可考虑开发新型任务范式并结合多学科技术来深入探索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异常的神经机制,为发展针对阴性症状的临床干预策略提供更多证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伴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成瘾、冲动及快感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有无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及非自伤组,每组各60人,使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对两组进行评分,中国简版神经认知成套测验(Chinese brief cognitive test,C-BCT)对两组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使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 t检验、 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结果:自伤组的OSI成瘾因子得分[(9.43±8.29)分]、BIS-11得分[(67.09±11.48)分]均高于非自伤组[OSI成瘾因子得分:0分,BIS-11得分:(53.70±7.12)分, t=6.22,5.91,均 P<0.05],TEPS得分及C-BCT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自伤组( t=-2.93,-2.01,-2.88,-2.20,-5.35,均 P<0.05);其中信息处理速度与BIS-11得分呈负相关( r=-0.296, P<0.05),注意力得分与OSI成瘾因子得分和BIS-11得分呈负相关( r=-0.303,-0.561,均 P<0.05),与TEPS得分、期待性快感缺失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 r=0.364,0.318,均 P<0.05);工作记忆得分与OSI成瘾因子得分和BIS-11得分呈负相关( r=-0.312,-0.416,均 P<0.05);综合能力+执行能力与OSI成瘾因子得分和BIS-11得分呈负相关( r=-0.308,-0.679,均 P<0.05),与TEPS得分呈正相关( r=0.304,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IS-11得分是C-BCT各维度的影响因素( β=-0.260,-0.592,-0.557,-1.797, t=-2.150,-3.314,-2.285,-5.165,均 P<0.05)。 结论:伴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成瘾、冲动及快感缺失存在相关性,其中冲动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抑郁症愉快感缺失的脑电反馈负波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抑郁发作患者愉快感缺失的临床特征及其脑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 TEPS)评估抑郁症组(20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14例)和健康对照组(19名)的期待性(anticipatory)愉快体验 (TEPS-A)和消费性(consummatory)愉快体验( TEPS-C),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 BSSD)评估被试者的临床特征;3组被试者按照指导语完成赌博试验,同时记录连续脑电,分析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反馈负波(feedback negativity)波幅。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患者组TEPS总分、TEPS-A和TEPS-C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2)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0.138±2.562) μV]低于健康对照组[(-2.569±2.598) μV]和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2.251±0.954) μV],均 P<0.05;在获得货币时,抑郁症组赢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低于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和健康对照组(均 P<0.05);在损失货币时,3组输钱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组反馈负波波幅与消费性快感缺失评分呈负相关( r=-0.501, P=0.024)。 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期待性快感体验及消费性快感体验的下降;抑郁症患者对奖赏敏感度下降、反馈负波的波幅下调,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反馈负波未出现类似改变,脑电改变提示了抑郁症愉快感缺失的部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期间镇痛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或情感体验" [1]。过去认为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在全身麻醉期间无法监测,临床医生对于镇痛水平的评估主要依靠患者心率、血压等临床征象,这种评估手段不够精确且易受混杂因素影响。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疼痛可分为主观疼痛和客观疼痛。全身麻醉期间,患者意识消失,主观疼痛消失,但客观疼痛仍然存在,因此可根据客观疼痛体征监测患者的镇痛水平。全身麻醉期间镇痛不足可致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患者体动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镇痛过度可致患者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胃肠功能抑制和呼吸抑制等。因此全身麻醉期间对患者进行镇痛监测很有必要,期望应用最小剂量的镇痛药物达到满意的镇痛水平,加速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科学"三明治教学法"教学流程合理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三明治教学法"教学流程的合理性,验证其"组间交叉学习讨论"环节存在的必要性。方法: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33名,随机分为控制组(用标准三明治流程授课)和对照组(用简化的三明治流程授课),课后采用DREEM量表测定两组学生对教学环境体验的评价,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控制组DREEM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学术知觉分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其中"我对通过今年的考试充满信心"等3项优于对照组( P<0.05);其他知觉维度的分量表总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控制组在"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气氛很和谐"等9项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明治教学法"可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其交叉讨论环节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增加学生学术自信与学习成就感,有助于创建和谐师生及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体验,此教学环节不可或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影响疼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其治疗是目前的临床难题。OSAHS对疼痛的影响已经受到关注,但目前OSAHS与疼痛的具体关系及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OSAHS对疼痛的影响及机制,阐述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疼痛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扣带皮质调控疼痛及痛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疼痛的长期存在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性伤害,还对患者造成难以治愈的神经精神困扰,如焦虑、抑郁等。疼痛感知的发生和传导机制尚未明确。文章立足于大脑疼痛相关的多维体验中心——前扣带皮质(ACC),论述和总结了目前临床上不同疼痛状态或与疼痛相关的情绪障碍下ACC的功能成像变化,以及前临床研究中ACC及其相关神经环路在调节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共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对未来的疼痛相关神经环路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