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对于RLS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共病情况等均取得新进展,但针对RLS诊疗仍有待规范化。因此,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本指南建议:(1)当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75 μg/L和(或)转铁蛋白饱和度<45%时,建议补充铁剂;(2)优先选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尽管α2δ钙通道配体类药物尚未在中国获批用于RLS的治疗,但仍可作为多巴胺能疗法的替代治疗药物;(3)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建议使用阿片类药物;(4)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物理疗法可不同程度改善疾病症状。综上,本指南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RLS领域系列指南和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RLS的诊断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离断指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离断指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2月—2021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拇指再造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9~65(42.1±11.1)岁。12例患者共有51个离断手指,其中离断拇、示、中、环、小指4例,拇、示、中、环指3例,拇、示、中、小指2例,拇、中、环、小指2例,拇、示、中指1例。一期清创后拇指缺损Ⅲ度2例、Ⅳ度4例、Ⅴ度6例。12例51个断指中,10例14指行断指再植术;12例37指不能再植,其中12例12指符合作为再造拇指的供指条件(拇指9例、环指2例、示指1例)。患者一期行手部清创、断指再植、创面覆盖,符合再造拇指条件的12指均寄养于足背,供血动脉均为跗外侧动脉。寄养指成活后,二期行寄养指回植再造拇指。一期手术术后观察寄养指的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指腹张力,判定手指血管是否畅通,寄养指是否成活。二期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再造拇指的血液循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感觉、运动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结果:12例12指行一期足背寄养术,术中吻合血管顺利,均一次通血成功;手术时间4.2~7.9 h,平均6.2 h;术中出血量250~750 mL,平均520 mL。一期术后足部寄养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切口一期愈合,寄养指均成活。一期手术1~4个月后行二期寄养指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时间3.0~5.5 h(平均4.1 h),术中出血量110~310 mL(平均220 mL);术后再造拇指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3 s,指腹张力适中,无血管危象发生,切口一期愈合,再造拇指均成活。二期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再造拇指骨折愈合时间1.5~4.0(2.1±0.5)个月。12例12指再造拇指中,3例3指发生肌腱粘连,其中1指行肌腱松解、2指拒绝松解继续功能锻炼。随访期间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指腹无萎缩,拇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及运动恢复满意,再造指能与其他手指配合完成抓、握、捏等基本动作。术后6个月再造拇指功能优2例、良7例、可3例。结论:足背外侧是寄养指良好的寄养部位,跗外侧动脉是寄养指可靠有效的供血动脉,对多指离断、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离断指一期足背跗外侧动脉供血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觉运动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风险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感觉运动训练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平衡能力和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9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60例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传统运动锻炼,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感觉运动训练,2组训练3次/周,持续8周共24次。分别使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修订版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MFS)、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认知水平、跌倒风险、平衡功能。结果:干预8周后,研究组患者MMSE总分(26.72 ± 1.71)分,高于对照组的(22.36 ± 1.93)分,其中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分别为(4.90 ± 0.31)、(4.72 ± 0.53)、(2.86 ± 0.35)、(4.66 ± 0.61)、(2.83 ± 0.47)、(6.76 ± 1.09)分,高于对照组的(4.36 ± 0.56)、(3.93 ± 0.66)、(2.57 ± 0.50)、(3.64 ± 1.03)、(2.18 ± 0.67)、(5.68 ± 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3~9.06,均 P<0.05)。研究组MMFS总分(5.93 ± 1.49)分,低于对照组的(8.75 ± 2.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1, P<0.01)。研究组BBS总分(38.83 ± 1.71)分,高于对照组的(30.89 ± 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43, P<0.01)。 结论:感觉运动训练能提升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和降低跌倒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指巨大腱鞘纤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54岁,农民。因发现左手中指逐渐增大肿物5年余,伴手指麻木半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发现左手中指肿物,初始约绿豆大小,无活动受限、无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肿物逐渐增大,近半年来出现手指感觉麻木,偶有串电样疼痛不适,一直未予诊治,未曾自行穿刺、抽吸。专科检查:左手中指中节指腹、尺侧及指背侧可见突出于皮肤肿物,局部皮肤无破溃,皮温正常,轻压痛,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差,左手中指远、近指间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受限,左中指末梢血运正常,中末节指体偏尺侧皮肤感觉迟钝、两点分辨觉减退。X线片示:左手中指近指间关节退行性改变、局部骨质增生,中节指骨掌侧皮质可见凹陷性压痕。彩超示:左手中指屈肌腱旁可见多个实性肿物,边界尚清,形态欠规整,呈串珠样排列,似呈融合状,不随屈肌腱运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其他各项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术前诊断:左手中指软组织肿物伴指神经卡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中指软组织肿物切除,神经肌腱血管探查松解术。于左手中指中节指腹及指背侧作锯齿形切口,逐层切开,探查见肿物为一完整实性包块,分叶结节状,肿物在指腹侧位于指屈肌腱腱鞘浅层,中指尺侧指固有神经位于肿物表面、连续性存在、有约2.5 cm范围明显变细,中指尺侧指固有动脉于中节平面血管变细、血管腔狭窄,肿物通过手指尺侧蔓延至背侧,在指背侧于指伸肌腱浅层及深层均有累及,中节指骨骨质可见压痕。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边界尚清晰,切面呈梨白色、分叶状。于显微镜视下分离、松解指固有神经及动脉,完整切除肿物。修剪冗余皮肤,缝合切口。病理结果示:(左中指)肿物大小4.3 cm×3.2 cm×2.5 cm,似有包膜,切面灰白质硬,肿瘤多结节生长,瘤组织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大量胶原纤维构成,细胞稀疏,无异型,间质显著玻璃样变性,考虑玻璃样变性腱鞘纤维瘤。术后予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指导患者逐步行患指功能锻炼,术后2周即恢复正常伸屈功能。术后2个月时左手中指感觉麻木消失,两点分辨觉恢复正常(图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 趾甲瓣组合第二趾复合组织瓣再造Ⅲ~Ⅴ度缺损拇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 趾甲瓣组合第二足趾骨-关节复合组织瓣再造Ⅲ~Ⅴ度缺损拇指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科自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以游离 趾甲瓣组合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Ⅲ~Ⅴ度拇指缺损患者12例,其中Ⅲ 2度缺损7例,Ⅳ度缺损3例,Ⅴ 1度缺损2例。Ⅳ度、Ⅴ度拇指缺损病例以第二跖趾关节重建拇指掌指关节,术中未予跖趾关节截骨或翻转。术后随访再造拇指外形、感觉、运动及供区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12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所有再造拇指外形接近正常拇指,掌、指骨愈合良好,对掌、屈伸功能满意,指体两点分辨觉0.8~1.5 cm,所有病例供足外形良好,不影响负重、行走。再造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分:优4例,良6例,可2例。结论:应用游离 趾甲瓣组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Ⅲ~Ⅴ度缺损拇指,选择合适的血管蒂可为复合组织瓣提供足够的血供,经过术中良好的神经缝合及术后早期科学的康复锻炼,再造拇指萎缩较少,可获得满意的外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球操联合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气球操联合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显微外科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3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05例和对照组175例,对照组男106例,女69例,年龄(35.92±5.14)岁,进行常规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护理;观察组男120例,女85例,年龄(36.70±5.24)岁,应用气球操联合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实施护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运动功能总活动度(TAM)系统评估手指运动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评定手指感觉功能,采用纽卡斯尔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NSNS)量表评估护理满意度,并评价干预前、后的锻炼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再植成活率,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行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50.20±5.84)分和(56.29±6.14)分,SDS评分分别为(51.33±6.96)分和(57.39±6.98)分,均较护理前降低[SAS:(60.09±5.97)分和(61.11±5.46)分,SDS:(63.19±6.46)分和(64.15±5.97)分],两组护理前、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锻炼依从性(89.76%)优于对照组(78.29%),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再植指成活率(99.02%)明显高于对照组(95.4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对显微外科再植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用气球操联合渐进式病房管理模式的护理能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功能锻炼依从性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再植成活率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太极拳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多发于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太极拳为主的运动疗法已被证实对KOA所致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疗效,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改善KOA患者膝踝本体感觉,增强动态稳定性和降低跌倒风险.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KOA患者具有明显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改变,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是KOA的始动因素和病理基础.本研究基于运动生物力学探讨太极拳对KOA患者膝关节的力学影响,分析太极拳改善KOA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太极拳干预KOA提供依据.太极拳训练涉及的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包括动力学部分、静力学部分和运动学部分等.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看,太极拳训练改善KOA的潜在作用机制包括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稳定性(改善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协调膝关节周围肌群和降低KOA患者膝关节内侧负荷)、均衡关节内应力(降低半月板及软骨的峰值应力、改善下肢肌力和下肢力线)和降低运动反作用力等4个方面.但太极拳训练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其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 太极拳初学者训练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增加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概率;② 太极拳训练动作具有一定难度,受试者短时间内学习容易动作不规范,容易影响研究数据的准确性;③ 脱落率逐渐提高,不利于进行数据统计;④ 完整的太极拳训练耗时长、分析难度大,目前主要单独对特定动作进行分析,关于非代表性动作的研究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恢复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脊髓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 8月—2022年 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诊治的 84例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指导,观察2组患者14 d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期间尿潴留、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治疗总有效率为 97.62%,高于对照组的 85.7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 14 d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 14 d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患者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指导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总体疗效,也能改善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的痉挛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股神经和髂筋膜阻滞联合针灸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镇痛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索针灸联合股神经和髂筋膜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1年2月1日—2023年6月30日在海安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FNF老年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阻滞,观察组患者在股神经和髂筋膜的基础上予以针灸镇痛.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认知功能(空间认知能力、工作记忆能力、简单计算能力、图片识别能力)、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时间)、术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VA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和术后3 d,观察组患者在静息时和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认知功能.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空间认知能力评分、工作记忆能力评分、简单计算能力评分、图片识别能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空间认知能力评分、工作记忆能力评分、简单计算能力评分、图片识别能力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阻滞起效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达到完全感觉阻滞时间、完全运动阻滞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4)术后髋关节屈曲角度.术后1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观察组患者关节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5)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患者补救镇痛、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头晕、呕吐、神经损伤等方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股神经和髂筋膜阻滞可以有效缓解FNF老年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保护患者认知功能,降低谵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普拉克索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疗效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帕金森病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伴随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同时合并焦虑抑郁、认知减退,以及不宁腿综合征等感觉障碍,晚期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目前临床药物多作为一线治疗,手术治疗、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作为中晚期患者辅助手段,而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原则主要为补充神经递质,缓解PD症状;普拉克索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激活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慢病情发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究应用普拉克索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疗效及预后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