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 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 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RR=2.081,95% CI:1.351~3.207, 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 RR=5.876,95% CI:2.922~11.818, 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RR=3.750,95% CI:1.897~7.413, P< 0.001)、逐渐升高的CCI( RR=1.363,95% CI:1.223~1.519, P<0.001)、并发肺炎( RR=3.606,95% CI:2.054~6.332, 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 RR=7.670,95% CI:4.441~13.248, 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RR=7.389,95% CI:3.992~13.677, P<0.001)。 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静脉闭塞支架置入治疗要点精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髂静脉闭塞发生率较高,临床多为隐匿性病变。非血栓性髂静脉闭塞是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重要原因,常见有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和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种。支架置入是髂静脉闭塞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支架直径合理选择和精准定位是保证髂静脉支架高通畅率的关键技术要点。血管腔内超声对辅助髂静脉闭塞诊断和髂静脉支架置入有重要意义。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后需定期接受超声随访,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研发及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髂静脉支架置入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χ2=11.32, 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X1)、BMI( 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 X3)、静脉曲张史( X4)、症状与体征个数( 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 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 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 P)=-5.075+0.899 X1+0.134 X2+1.235 X3+1.465 X4+0.248 X5-1.443 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 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内治疗不同侧别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不同侧别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S)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NIVCS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9~74(51.4±11.8)岁。按照病变部位的侧别不同分为2组,左侧NIVCS 30例纳入L组、右侧NIVCS 30例纳入R组,2组均接受血管内治疗。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患者的球囊直径和长度、支架直径和长度等围术期指标;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术后第6、12个月对支架置入患者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观察髂静脉支架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通畅率,以及与支架相关的并发症。结果:2组NIVCS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学分类系统(CEAP)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2例接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2组患者的球囊直径、球囊长度、术前髂静脉狭窄率、术后1小时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组和R组患者术后1 h髂静脉狭窄率[4.0(3.0,6.0)、4.5(3.0,6.0)]均低于术前[95.0(89.8,98.0)、95.0(90.0,96.0)],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79、-4.79, P值均<0.001)。L组球囊直径为(13.4±1.5)mm,大于R组的(12.3±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5, P值<0.05);L组支架长度为(60.0±8.9)mm,小于R组的(79.1±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2, P值<0.05)。术后随访10~14(12.7±0.9)个月,2组6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L组术后第12个月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组和R组术前VCSS评分分别为12.5(11.0,13.3)分和12.0(11.0,13.0)分,术后第12个月VCSS评分分别为4.0(3.0,5.0)分和4.0(3.0,5.0)分,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85、-0.12, P值均>0.05);L组和R组术前VCSS评分均高于术后第12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80、-4.81, P值均<0.001)。髂静脉支架6个月通畅率为100%(42/42),1年通畅率为97.61%(41/42)。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支架移位和脱落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NIVCS,采用血管内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且手术的安全性高。与右侧相比,治疗左侧NIVCS时选择的球囊的直径更大、支架的长度更小,并且支架直径较球囊直径小;治疗右侧NIVCS时选择的支架直径较球囊直径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三维CT静脉造影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对复发性静脉曲张评估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下肢三维CT静脉造影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评估复发性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并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235例单侧复发性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2例,女性123例,年龄(62.5±11.4)岁(范围:24~75岁),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维CT静脉造影(CTV)组(检查方法为下肢静脉超声+CTV)和对照组(检查方法为下肢静脉超声+静脉顺行造影),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CTV组和对照组均43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情况。 结果:术后1年,CTV组患者的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VCSS)低于对照组[ M(IQR),3.0(4.3)分比4.0(5.8)分, Z=-2.038, P=0.040],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问卷(CIVIQ-20)评分高于对照组[89.0(8.0)分比 82.5(17.0)分, Z=-2.627, P=0.010]。CTV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4.0(4.0)周比12.0(7.0)周, Z=-3.217, P<0.01]。两组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性复发性静脉曲张或溃疡,但均有超声检测性静脉曲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3, P=0.500)。CTV在超声基础上补充发现需要处理的血管病变16例次,顺行静脉造影补充发现7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0, P=0.030)。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分级、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为患者术后1年VCSS和CIVIQ-20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复发性静脉曲张患者,CTV辅助超声可直接、全面地评估和定位病变静脉,下肢静脉超声结合下肢血管CTV指导下的微创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顺行静脉造影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髓损伤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SCI患者300例,于手术后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预防DVT,48例发生DVT的患者归为DVT组,其余252例归为非DVT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体质指数(BMI)、慢性疾病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吸烟史、是否合并下肢骨折、SCI分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在DVT组与非DVT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VT组高龄(≥60岁)患者的比例(79.17%)高于非DVT组(57.14%)(χ 2=8.196, P=0.004),肥胖(BMI≥25 kg/m 2)患者的比例(77.08%)高于非DVT组(56.35%)(χ 2=7.203, P=0.007),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68.75%)高于非DVT组(10.71%)(χ 2=84.877, P=0.000),吸烟患者的比例(81.25%)高于非DVT组(49.21%)(χ 2=16.685, P=0.000),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比例(41.67%)高于非DVT组(7.14%)(χ 2=43.443, P=0.000),完全性损伤患者的比例(45.83%)高于非DVT组(15.08%)(χ 2=23.834,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合并下肢骨折为导致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38、1.356、1.548, P=0.003、0.007、0.014)。 结论:在SCI患者使用四肢血液循环泵期间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合并糖尿病、吸烟史和合并下肢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信息系统对防控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有效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信息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控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查阅北京世纪坛医院病案系统,收集信息化管理前后所入住老年科/干部病区患者中出院诊断包含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肌间静脉血栓或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E)。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转归,相关危险因素,VTE的检出率和评估率等。结果:共纳入146例患者,呼吸科、心内科及综合科的高龄患者为主要患病人群,其中糖尿病、肿瘤、慢性心力衰竭为前三位高危因素,以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为主。使用信息化管理后老年患者的入院VTE风险评估率较信息化管理前升高(93.22%和24.66%, P<0.05)。VTE的抗凝规范诊治例率较信息化管理前有升高趋势(8.47%和5.48%, P>0.05)。与患者安全相关的负性事件PE及VTE全因死亡的发生率较信息化前有下降趋势(3.39%和9.59%, P>0.05)和(5.08%和9.59%, P>0.05)。 结论: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可有效提高VTE风险评估率,有望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相关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激光雕刻型支架与编织型支架治疗血栓性与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中远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激光雕刻型支架与编织型支架置入在治疗血栓性和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5月首次接受左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的611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216例、女395例,年龄22~83(55.0±9.9)岁,非血栓性(不合并血栓)Cockett综合征453例、血栓性(合并血栓)Cockett综合征158例。根据患者置入支架类型不同分组:激光型组490例(均置入激光雕刻型支架),编织型组121例(均置入编织型支架)。依据2组患者是否合并血栓进行观察和分层比较,观察指标:(1)术后3、6年支架一期通畅率。(2)术后3、6年的临床、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以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CIVIQ)-20评分较术前的变化情况。(3)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11例患者共置入了66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611/611)。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5~102.4(70.4±16.6)个月。激光型组与编织型组间以及组内血栓与非血栓患者间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静脉曲张手术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前CEAP分级、VCSS、CIVIQ-20评分比较,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分层比较,2组的CIVIQ-20评分、激光型组的VCSS评分,血栓性患者均高于非血栓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结果:(1)2组患者术后3、6年的支架一期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术后3、6年CEAP分级、VCSS、CIVIQ-20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3、6年,激光型组内的非血栓性患者较血栓性患者、编织型组非血栓性患者较激光组非血栓性患者的CEAP分级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值均<0.05);术后6年,编织型组血栓性患者较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VCSS评分的改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术后3年,编织型组血栓性患者较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CIVIQ-20评分减小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3)术后有2.9%(18/611)的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不同程度的血肿,26.4%(161/611)的患者出现自限性腰背部疼痛症状,2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激光型组血栓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8%(16/90),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的6.0%(2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0, P<0.001);编织型组内比较以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编织型组内比较以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均无支架移位、形变或断裂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激光雕刻型支架和编织型支架置入治疗血栓性和非血栓性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支架通畅率均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方法安全,疗效确定。激光雕刻型支架较编织型支架的临床效果相对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