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事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失眠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以及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IL-4和IFN-γ的关系。方法:62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况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值和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诉分为MCI组( n=30)与非MCI组( n=32),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版本(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 item,HAMA 14)评测,采用流式荧光法对患者进行血清IL-4、IFN-γ检测,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结果:慢性失眠伴MCI组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低于非MCI组[IL-4:0.875(0.143,1.655)μg/L,1.855(0.813,2.723)μg/L;IFN-γ:0.450(0.173,1.163)μg/L,1.160(0.483,3.075)μg/L,均 P<0.05],MCI组与非MCI组IFN-γ/IL-4比值、PSQI、HAMA 14、HAMD 24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与MoCA总分( r=0.318, P<0.05)、定向( r=0.324, P<0.05)、延迟回忆( r=0.368, 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IL-4对慢性失眠患者是否患MCI均存在显著影响( B=2.161, OR=8.682,95% CI=2.058~36.633, P=0.003)。 结论:慢性失眠的认知功能与血清IL-4、IFN-γ密切相关,慢性失眠患者血清IL-4对认知具有保护作用,由此可推测细胞因子或许是慢性失眠患者认知改变的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提神醒脑贴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提神醒脑贴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行慢性失眠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实施穴位按揉及中药敷贴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提神醒脑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充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长及失眠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总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采用提神醒脑贴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该干预措施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眠障碍患者静息态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探讨失眠障碍患者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通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42±12)岁。招募健康志愿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男21名、女35名,年龄(38±11)岁。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所有受试者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与失眠病程、神经心理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行相关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双侧颞中回VMHC低于健康对照组( t=-4.276, 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 t=4.719、5.297、6.044、4.129,均 P<0.05)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对侧颞中回( t=-4.139, P<0.05)间功能连接减弱。病例组颞中回的VMHC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 r=0.288, P=0.035)、蒙特利尔认知评分( r=0.283, P=0.038)呈显著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间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 r=0.302, P=0.027)。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 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其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住院患者肌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科住院患者肌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我院老年科住院患者180例,年龄(80.3±6.7)岁。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分为肌少症组80例(44.4%)和非肌少症组100例(55.6%),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共病、躯体功能、营养、认知、心理、老年综合征、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共病指数为(2.6±1.7)、疾病累计评分(11.3±4.1)分,高于非肌少症组(2.1±1.1)和(7.9±1.8)分(均 P<0.05);微营养评分(11.2±4.1)分和简易认知评分(2.3±1.0)分均低于非肌少症组(12.8±2.1)分和(4.4±0.9)分( P<0.05);握力(21.2±5.8)kg比(27.6±6.72)kg、5次起坐时间(31.4±15.3)s比(13.2±4.0)s、3 m起立—行走时间(24.2±9.5)s比(12.0±2.9)s、步速(0.6±0.3)m/s比(0.9±0.3)m/s、简易躯体能力评定(6.1±1.9)分比(9.8±1.3)分(均 P<0.01)。肌少症组患者老年综合征如尿失禁、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失眠、口腔问题、慢性疼痛、焦虑、抑郁、跌倒发生率均高于非肌少症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步速、老年综合征数量是肌少症影响因素( OR值分别为1.401、1.286、3.654,均 P<0.05)。 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高,老年综合评估可全面的了解肌少症患者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采用rTMS治疗,疗程均为两周。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14)评分,血清皮质醇(Cor)、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电各频段功率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指数中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14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or、5-HT、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5-HT、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脑电α段、β段、θ段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电α段功率高于对照组,脑电β段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失眠患者能更有效的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慢性失眠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30~79岁成年人中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 OR=1.21,95% CI:1.19~1.23)、较长( OR=1.19,95% CI:1.17~1.21)、失眠障碍( OR=2.09,95% CI:2.02~2.17)、打鼾( OR=1.61,95% 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 OR=1.46,95% CI:1.44~1.48)、2分( OR=1.97,95% CI:1.93~2.00)、3分( OR=3.43,95% 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 P值均<0.007)。 结论: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离退休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离退休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6省市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健康医学中心体检的离退休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调查其睡眠状况,并收集其平时的生活方式与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离退休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29 233例受试者最终纳入研究。患有睡眠障碍的离退休中老年人共计7 426例(2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良好组与睡眠障碍组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有无慢性病史、有无长期服药史、肥胖和吸烟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1.180,95% CI:1.027~1.170)、有慢性病病史( OR=1.223,95% CI:1.150~1.319)、有长期服药史( OR=1.081,95% CI:1.020~1.328)、肥胖( OR=1.148,95% CI:1.091~1.223)和吸烟( OR=1.212,95% CI:1.163~1.365)是离退休中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在离退休中老年人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高,且女性、有慢性病病史、长期服药、肥胖和吸烟人员更易受到睡眠障碍的影响,应采取科学疾病管理、药物调整和戒烟等综合干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蓝色天鹅绒试验检测慢性失眠患者空间记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蓝色天鹅绒试验(BVAT)评估慢性失眠患者空间记忆功能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睡眠障碍科门诊或住院诊治的慢性失眠患者62例,并收集56名同期睡眠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其睡眠质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九盒迷宫试验(NBMT)、BVAT评估其总体认知功能和记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分别为15.0(12.8,16.0)分、0(0,1.0)分; Z=-9.47, P<0.001]增加,MoCA评分[分别为24.5(21.5,27.0)分、27.0(26.0,28.0)分; Z=-4.18, P<0.001]降低;NBMT中空间工作[分别为1.0(0.8,2.0)、1.0(0,1.0); Z=-2.24, P<0.05]、物体工作[分别为1.5(0.8,3.0)、0(0,1.0); Z=-4.36, P<0.001]和物体再认[分别为0(0,0)、0(0,0); Z=-2.10, P<0.05]记忆错误数均增加;BVAT平均误差距离[分别为23.0(16.4,27.2)cm、18.7(16.6,20.7)cm; Z=-3.30, P<0.01]增加。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失眠患者BVAT平均误差距离与NBMT空间记忆错误数呈正相关( r=0.54, 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失眠患者BVAT平均误差距离(载荷=0.844)与NBMT空间工作记忆错误数(载荷=0.801)共同归于第1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对总样本人群行空间记忆检测,BVAT的敏感度高于NBMT(分别为0.575、0.250, P<0.05)。 结论:BVAT评估慢性失眠患者的空间记忆功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方法:选择来自青海红十字医院睡眠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以西宁为主,海拔2 250 m以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23例[失眠组,年龄(48.2±9.9)岁],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22例[共病组,年龄(46.8±8.9)岁]和正常睡眠者20例[健康组,年龄(46.2±7.1)岁],采用Alice 5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按照《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对其睡眠结构进行比较,探索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结果:失眠组和共病组的睡眠效率[(62.4%±16.7%)、(59.8%±16.0%)比(80.9%±8.8%)]、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2期睡眠比[(37.9%±12.2%)、(36.2%±12.5%)比(49.7%±6.2%)]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期睡眠比[(7.7%±4.0%)、(6.5%±4.0%)比(12.5%±4.6%)]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均 P<0.05);共病组氧减指数均显著高于失眠组和健康组[(30.8±29.2)比(7.9±7.5)、(5.9±2.7)次/h,均 P<0.05],失眠组NREM3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共病组和健康组[(148.9±113.6)比(89.3±51.8)、(59.1±40.3)min,均 P<0.05]。 结论: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表现出不同于同地区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其入睡后能更快地进入深度睡眠,且睡眠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睡眠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