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豫北地区 4 个具有代表性乡镇的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2022 年 1月—3月 519例中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现场调查问卷采集病人一般资料,通过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问卷(GAD-7)了解病人合并焦虑、抑郁情况.采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 检验分析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常见因素在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高血压合并抑郁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及合并抑郁检出率分别为 33.7%、35.8%;性别、饮酒、锻炼、血压控制情况、合并其他慢性病、睡眠是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形体、饮酒、睡眠是豫北农村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有饮酒史、缺乏锻炼、血压控制不佳、合并其他慢性病、失眠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女性、肥胖、经常饮酒、睡眠质量不佳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豫北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合并焦虑及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在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应重视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视和合理干预,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 2023-01-01-05-31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 213 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14.07 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20.08 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与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共病模式及网络,为慢性病共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选取≥45岁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Gephi软件对其共患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共患率为72.71%,女性共患率高于男性(73.42%和70.74%,x2=13.789,P<0.001);共病组合以二元与三元最为常见,二元共病组合中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4.58%)患病率最高,三元共病组合中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6.65%)患病率最高;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以高血压为中心,与关节炎或风湿病之间的联系最紧密.结论: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患率高,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等共病模式典型,不同人群慢性病共患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慢性病共病防控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慢性病进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背景下石河子市慢性病患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石河子市慢性病患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慢性病共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 2022 年 8 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筛选 50996 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分层模型对慢性病患者共病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共病模式的复杂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慢性病患者中,共病患者13801 例(27.1%),女性慢性病患者的共病风险高于男性(OR=1.081,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共病风险增加(OR=1.026,P<0.001);病程增加,共病风险降低(OR=0.936,P<0.001);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共病风险低于城市(OR=0.891,P<0.001);交互作用发现,随病程的延长,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共病风险高于城市(OR=1.124,P<0.001).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中,高血压节点加权度最高,对患其他慢性病的影响力最大;农村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边数多于城市,网络直径小于城市.结论:石河子市慢性病患者共病现状较为严重,年龄、性别和病程是慢性病共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共病风险随病程增加而高于城市,共病网络更加复杂.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内需优化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结构并进行合理配置,以改善日益严峻的慢性病患者共病的防控形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三高)的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三高共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收集的相关信息,以134 950名≥45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居民三高患病及共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46.0%(95% CI:45.1%~47.0%)、19.5%(95% CI:18.7%~20.2%)、43.3%(95% CI:42.3%~44.4%);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共病率分别为12.3%(95% CI:11.7%~12.8%)、22.8%(95% CI:22.1%~23.4%)、11.6%(95% CI:11.1%~12.0%);三高共病率为7.6%(95% CI:7.2%~8.0%)。这些共病率均随年龄、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东北及华北地区较高( P<0.05)。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C血症的共病率为1.9%(95% CI:1.7%~2.1%),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的共病率为1.6%(95% CI:1.4%~1.7%),女性均高于男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增长、城市、超重/肥胖、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每日静态行为时间≥5 h和每日睡眠时间<7 h是三高共病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我国中老年居民三高共病情况较常见,且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综合防控、“三高共管”是中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的关键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医疗大数据驱动下的疾病防控新模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已逐渐成为创新健康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资源,成为国家全面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鄞州区通过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传染病、预防接种、慢性病等疾病防控领域的防控模式创新,期望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提高区域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水平,培育发展新业态,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本文对鄞州区的这一防控新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介绍,并对模式的初步成效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社区综合措施及互联网技术干预社区慢性病患者接种疫苗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及互联网技术干预社区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种流感与肺炎球菌疫苗的效果。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流感季开始前,选取5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示范区选取2组社区并将其随机分成A组(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和B组(在A组干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技术干预措施)进行6个月的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疫苗接种知识得分、接种意愿及接种比例的差异。共纳入15 226例患者。干预后,2组患者的疫苗知识知晓得分、接种意愿与接种比例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经干预,疫苗知识得分中位数提高分值B组(50.00分)高于A组(42.86分);流感疫苗接种意愿提高幅度B组(6.91%)高于A组(4.16%);流感疫苗接种比例提高幅度B组(7.35%)低于A组(16.61%);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意愿提高幅度B组(7.90%)低于A组(9.08%);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比例提高幅度B组(3.37%)低于A组(4.06%)。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疫苗知识水平、接种意愿与接种比例。在社区综合干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技术对提高疫苗知识水平、流感疫苗接种意愿上更有促进效果,但对疫苗接种比例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简称"2018年版指南")。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接种疫苗可避免的疾病负担、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增加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19—2020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IIV3和IIV4组分。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为降低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两剂次,间隔≥4周;2018—2019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及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层慢阻肺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现状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估算总患病人数过亿,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相比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慢性病,慢阻肺的基层防治严重滞后。开展基层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意味着将慢阻肺防控重点转向疾病上游或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患者和居民对慢阻肺的知晓率低,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肺功能检查设备和基层医生肺功能知识储备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肺功能检查尚未在基层普及;即使已经开展肺功能检查的,质控合格率低、报告欠准确的现象较为普遍。应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呼吁和支持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提倡“像测血压一样测肺功能”,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在慢阻肺和肺功能知识的培训,培育更多有呼吸专长的全科医生,并通过医防融合和呼吸专科医联体全面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