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肾脏病的靶点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2型糖尿病所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约3 108万例,且糖尿病合并CKD已成为我国CKD患者的首位住院病因。早期预防、诊断以及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对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血糖对肾脏受损的发生和发展较为复杂,其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炎症等是重要原因。多年来,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近期,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GLP)/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 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开创了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新时代。另外,GLP-1RA也正在继续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CKD治疗领域,其所进行的FLOW研究于近期由于疗效优异而提前终止。GLP-1RA在糖尿病肾脏病中具有潜在的肾脏保护作用。替西帕肽是GLP-1/GIP受体的联合激动剂,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在SURPASS-4研究的2年随访过程中,替西帕肽组患者eGFR平均降低1.4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基线无明显改变,甘精胰岛素组患者eGFR下降3.6 ml/(min·1.73 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持续上升。此外,无论患者是否使用SGLT-2i,替西帕肽均能减少eGFR降低幅度。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多格列艾汀、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活化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剂等,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EVLW)、胸腔内血容量(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行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以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后6、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量表(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系统指标、尿量、入液量和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后6、24 h 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 (22.02 ± 4.29)分比(23.94 ± 3.56)分、(10.02 ± 3.11)分比(11.64 ± 2.30)分;复苏后24 h: (19.66 ± 2.85)分比(21.78 ± 3.60)分、(7.64 ± 2.15)分比(9.83 ± 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平均动脉压(MAP)、CVP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69.44 ± 5.25) mmHg(1 mmHg = 0.133 kPa)比(65.98 ± 4.33) mmHg、(13.64 ± 2.30) mmHg比(11.89 ± 3.07) mmHg;复苏后24 h:(72.89 ± 4.69) mmHg比(69.26 ± 5.53) mmHg、(13.07 ± 2.15) mmHg比 (11.89 ± 3.07) mmHg],心率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98.58 ± 9.32)次/min比(105.03 ± 8.76)次/min;复苏后24 h:(94.97 ± 8.46)次/min比(101.44 ± 7.3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749 ± 0.043比0.711 ± 0.047、(258.18 ± 20.75) mmHg比(234.66 ± 25.42) mmHg;复苏后24 h:0.777 ± 0.041比0.735 ± 0.042、(376.29 ± 22.39) mmHg比(234.66 ± 25.42) mmHg],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3.04 ± 0.52) mmol/L比(4.22 ± 0.39) mmol/L;复苏后24 h:(1.01 ± 0.34) mmol/L比(1.87 ± 0.4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49 ± 0.08) ml/(kg·h)比(0.35 ± 0.06)ml/(kg·h);复苏后24 h:(0.54 ± 0.05) ml/(kg·h)比(0.42 ± 0.07) ml/(kg·h)],入液量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1 230.2 ± 562.3) ml比(1 782.4 ± 534.7) ml;复苏后24 h:(3 065.5 ± 521.2) ml比(3 642.0 ± 507.8) ml],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3.3 ± 0.9) d比(5.0 ± 0.7) d、(9.7 ± 2.1) d比(10.9 ± 1.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28 d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氧合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ERCP的高龄(年龄≥75岁)衰弱患者108例,根据使用的不同麻醉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R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0.20 mg/kg和阿芬太尼5.0 μ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4~0.8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0.5 μg·kg -1·min -1;P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和阿芬太尼 5.0 μg/kg,麻醉维持泵注丙泊酚2.0~6.0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 0.5 μg·kg -1·min -1。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或较基础值下降>20%]、严重低血压(MAP<55 mmHg)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在入室麻醉诱导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内镜通过口咽部(T 2)、取石即刻(T 3)、内镜撤出口咽部(T 4)、患者苏醒(T 5)不同时点的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脑电双频指数(BIS),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以及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和术后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情况。 结果:R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81.5±4.9)岁;P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82.3±6.0)岁。R组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5%(13/53),低于P组的43.6%(24/55)( P=0.036);两组患者术中严重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0(0/53)和5.5%(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5)。与T 0时点比较,两组T 1~T 4时点MAP降低,BIS降低(均 P<0.05);两组T 1~T 2时点心率减慢,SpO 2降低(均 P<0.05)。与P组比较,R组T 1~T 4时点MAP升高,T 1~T 2时点心率增快,SpO 2升高,BIS升高(均 P<0.05)。R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为(93.9±21.4)μg,低于P组的(123.3±29.7)μg( P<0.001);R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3/53)、13.2%(7/53)、3.8%(2/53),低于P组的18.2%(10/55)、30.9%(17/55)、16.4%(9/55)(均 P<0.05)。两组患者术中呛咳体动、呃逆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8±3.0)min,长于P组的(10.3±3.3)min( P=0.016),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2/53),低于P组的16.4%(9/55)( P=0.031)。两组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1.9±4.7)和(129.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术后3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4.8±4.3)和(133.6±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结论: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可以降低高龄衰弱患者ERCP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的发生率,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具有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虽延长了患者的苏醒时间,但未影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STEMI患者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与左心功能的超声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心脏声学造影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以及左心功能,并探讨心肌灌注异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STE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术后48 h内完成心脏声学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心肌灌注评分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正常组和心肌灌注异常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48 h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测指标包括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值、左心室间隔和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平均值(Em)及左心室长轴应变(GLS)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肌灌注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23例STEMI患者,年龄(59±13)岁,其中男性93例(75.6%)。心肌灌注正常组50例,心肌灌注异常组73例。心肌灌注异常发生率为59.3%(73/123)。心肌灌注异常组的左心室容积指数[(62.3±18.4)ml/m 2比(55.1±15.2)ml/m 2, P=0.018]和室壁运动积分[1.59(1.44,2.00)比1.24(1.00,1.47), P<0.001]较心肌灌注正常组高,而GLS更低[(-10.8±3.4)%比(-13.8±3.5)%, P<0.001],同时二尖瓣E/Em也更高[17.8(12.0,24.3)比12.2(9.2,1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罪犯血管为前降支( OR=3.733,95% CI 1.282~10.873, P=0.016)、术中慢血流/无复流( OR=6.125,95% CI 1.299~28.872, P=0.022)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 OR=1.018,95% CI 1.008~1.029, P=0.001),而与心肌灌注异常独立相关的超声指标包括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 OR=0.979,95% CI 0.965~0.993, P=0.003)、二尖瓣E/Em( OR=1.100,95% CI 1.014~1.194, P=0.022)和室壁运动积分( OR=7.470,95% CI 2.630~21.222, P<0.001)。 结论: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心肌灌注异常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损伤更严重。前降支病变、术中无复流和TnI峰值是心肌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位于灰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值位于灰色区域(0.75≤FFR≤0.80)的75岁及以上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对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FFR检查的75岁以上冠心病(至少1支主要冠脉狭窄50%~90%)患者96例,且行FFR检查结果为0.75≤FFR≤0.80,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保守组35例)和PCI治疗(PCI组61例),随访记录其术后1年心绞痛改善程度(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和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保守组和PCI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并存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保守组患者(均 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保守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评分(77.6±19.5)分与PCI组(83.1±2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4%(4/35)比9.8%(6/6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CI组患者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1.6%(1例)低于保守组5.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FFR测值位于0.75~0.8的灰区,优化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效果和PCI相似,且1年复合终点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目标平均动脉压治疗对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不同目标平均动脉压(MAP)进行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对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腹腔血流、胃肠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目标MAP低标组及高标组,所有患者均按"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2016版及2018版更新内容治疗原发病、液体复苏和对症治疗等,其中低标组维持目标MAP为65~70 mmHg(1 mmHg=0.133 kPa),高标组维持目标MAP为75~80 mmHg。分别于治疗1、3、7 d进行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超声评估肠系膜上动脉平均流速(Vm)及阻力指数(RI);改良超声胃窦单切面法动态评估胃肠功能,记录胃窦运动指数(MI)及胃排空时间(GE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记录目标MAP、升压药使用天数及液体复苏用量。结果:共纳入208例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低标组109例,高标组9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确诊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低标组与高标组治疗1 d AGI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7 d时AG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d低标组Ⅰ、Ⅱ、Ⅲ、Ⅳ级比例分别为25.69%、56.88%、11.93%、5.50%,高标组分别为15.15%、54.55%、25.25%、5.05%, χ2=7.900, P=0.048;7 d低标组Ⅰ、Ⅱ、Ⅲ、Ⅳ级比例分别为44.96%、49.54%、3.67%、1.83%,高标组分别为31.31%、52.53%、11.11%、5.05%, χ2=8.178, P=0.042)。低标组治疗1、3、7 d肠系膜上动脉Vm明显高于高标组,RI明显低于高标组〔Vm(cm/s):21.72±3.02比19.50±2.83,20.42±2.62比17.02±1.99,26.52±2.70比22.47±4.03;RI:0.86±0.05比0.92±0.04,0.87±0.05比0.95±0.05,0.81±0.03比0.85±0.03,均 P<0.01〕。低标组治疗3 d、7 d MI明显高于高标组,GET明显短于高标组〔MI:3.00±0.33比2.60±0.29,4.50±0.51比3.90±0.33;GET(min):86.01±19.78比100.99±25.01,71.00±16.37比84.98±20.18,均 P<0.01〕。此外,低标组治疗3 d起血清TNF-α、IL-6、PCT、VEGF等炎症指标水平均低于高标组〔TNF-α(ng/L):147.05±28.32比256.99±27.04,IL-6(ng/L):762.99±57.83比1 112.30±118.32,PCT(μg/L):37.00±5.58比56.00±12.36,VEGF(ng/L):123.00±19.78比167.01±21.55,均 P<0.05〕。低标组MAP维持在(68.02±4.71)mmHg,高标组维持在(79.04±3.0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高标组比较,低标组患者使用升压药天数明显减少(d:3.50±1.27比4.55±1.47)、复苏液体用量也明显减少(mL:1 602.29±275.49比2 000.30±27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维持较低的目标MAP(65~70 mmHg)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而言,可以改善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保护胃肠功能,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时间及液体复苏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访视时前瞻性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时行前瞻性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成都市大邑县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和G组,各40例,D组按照常规方法行术前访视,G组按照前瞻性干预方法进行术前访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0 min(T 1)和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1(T 2)、5(T 3)、10(T 4)、30 min(T 5)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以及术后第一天焦虑、抑郁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量表-20(SNOT-20)评估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G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D组[7.5%(3/40)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0, P<0.05)。两组T 1、T 5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 2、T 3和T 4时G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一天G组状态焦虑询问表(S-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D组[(35.45 ± 5.32)分比(39.35 ± 4.91)分、(35.42 ± 7.82)分比(38.76 ± 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窦炎症状、鼻部症状、睡眠障碍、情感障碍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G组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麻醉前访视时行前瞻性干预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改善不良情绪,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6月龄以下小婴儿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运用手术治疗的15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15 d,年龄范围为4~111 d,15例患儿中包括12例新生儿;中位体重为3.2 kg,体重范围为1.7~5.0 kg,5例患儿的体重<3.0 kg。其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pulmonary artery from the ascending aorta,AORPA)右后方1例(开口闭锁)、正后方5例、左后方6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无名动脉并开口闭锁2例、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左无名动脉1例。根据不同类型及其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直接吻合法4例,双瓣吻合法8例,双瓣吻合法+新鲜自体心包加宽1例,管道连接法2例,所有患儿均行解剖矫治。结果:所有患儿均为一期矫治,无死亡病例;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102 h,范围为22~503 h;中位住院时间为22 d,范围为13~82 d;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97 min,范围为34~202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8 min,范围为21~59 min;中位辅助循环时间为78.5 min,范围为26~129 min。1例患儿的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后方吻合受压狭窄,于术后第11天再次行手术治疗将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前方吻合,术后狭窄解除;2例患儿于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均治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5个月,范围为1~100个月,部分患儿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复查可见血流速度逐渐减慢,暂未行手术干预,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早中期手术效果是满意的,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得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术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术后恢复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术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术后恢复的预测价值。对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入院时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55次/min,心率>160次/min的先心病患婴13例,行集束化治疗,对其行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集入院当天及治疗后第5日的常规参数、泵功能、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胸腔液体水平的9项指标并收集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恢复较快组(呼吸机辅助≤48 h)4例,恢复较慢组(呼吸机辅助>48 h)9例。集束化治疗对于合并肺炎心衰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的心功能及一般状况有改善,且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ΔCI)对此类患婴的术后恢复情况从临床观察及客观分析都体现出了一定的预测价值。但由于样本量较少,可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此发现,以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先心病手术时机提供一定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症超声指导间歇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容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指导间歇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IVVH)治疗心力衰竭(H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收治的216例行IVVH治疗的HF合并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指导组(107例)和超声指导组(109例)。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拟每日12 h或隔日12 h行日间IVVH,常规指导组选择常规方法制定IVVH处方,超声指导组在常规指导组基础上加用重症超声技术调整IVVH治疗参数。分别于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开始3、6、9 h应用超声记录下腔静脉(IVC)呼吸变异度(RVI)、右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比值、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瓣环速度峰值比值(E/E')、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心排血量(CO)、双肺B线范围、双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根据综合结果实时调整净脱水速率。监测两组患者IVVH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7、10 d的尿量、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血B型脑钠肽(BNP)、β 2-微球蛋白(β 2-MG)、胱抑素C(Cys C)水平,记录两组患者肾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指标。 结果:IVVH开始时超声指导组脱水速率较慢,6 h后开始逐渐增加,总体脱水速率明显慢于常规指导组。超声指导组应用重症超声扫查显示,RVI逐渐增大,右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比值逐渐减小,E/E'比值逐渐下降,双肺B线范围逐渐缩小,双肾叶间动脉RI明显下降。两组患者首次IVVH开始后3、7、10 d的肾功能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超声指导组β 2-MG和Cys C在早期(3 d)的下降速度即快于常规指导组〔β 2-MG(mg/L):3.69±1.31比3.99±1.45,Cys C(mg/L):2.91±0.95比3.14±0.96,均 P<0.05〕,7 d时尿量、SCr和eGFR也较常规指导组明显改善〔24 h尿量(mL):1 128.23±153.92比1 015.01±114.18,SCr(μmol/L):145.86±32.25比155.64±28.42,eGFR(mL/min):50.26±11.24比46.51±10.61,均 P<0.05〕。超声指导组SCr恢复时间、达多尿期时间、IVVH总治疗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C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指导组,低血压发生率、需长期RRT率、28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28 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指导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超声指导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指导组(Log-Rank检验:χ 2=3.903, P=0.048)。 结论:重症超声指导IVVH治疗HF合并AKI策略具有独特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