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1例诊治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引起慢性戊型肝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基因4型)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进一步总结免疫抑制患者慢性戊型肝炎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病人群重症化早期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后的早期临床预测模型,快速评估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概率。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抗-HEV IgG、抗-HEV IgM抗体双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87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将患者分为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53例与非重症组(TBIL<171 μmol/L且PTA>40%)34例。使用LASSO回归及最优子集建模等方法筛选影响重症肝炎发生的独立变量并绘制列线图评估重症肝炎发生概率。分别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等方法评估模型效果。结果:重症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240.00(183.30,268.70)μmol/L]水平高于非重症组患者[93.40(20.10,271.70)μmol/L, U=269.00, P=0.002],载脂蛋白A1[0.32(0.18,0.48)g/L]、尿酸[156.15(117.00,202.00)umol/L]水平显著低于非症重症组患者APOA1[0.77(0.63,1.06)g/L, U=71.00, P<0.001]、UA[334.05(243.70,401.00)μmol/L, U=83.00, P<0.001];载脂蛋白A1和尿酸为患者重症化的独立变量;为提高模型效果,将两个独立变量联合总胆汁酸纳入模型绘制列线图,AUC为0.963(95% CI 0.927~0.998),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列线图临界值为129分,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和88.2%。 结论:通过回顾分析,建立早期快速评估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HEV后重症化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有效的预测患者重症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戊型肝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由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粪口传播途径扩散,且可跨种属间传播。该病致病原HEV为肝炎病毒科成员,是单正链RNA病毒。其7.2 kb基因组主要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编码介导病毒复制和转录的非结构多聚蛋白;ORF2编码诱导中和抗体的衣壳蛋白和游离抗原;ORF3与ORF2部分重叠,编码参与病毒粒子形成和释放的多功能小蛋白。HEV具有独特的双重生命周期:以裸病毒粒子形式排入粪便,但以"准囊膜"粒子形式在血液中循环。两种病毒粒子以不同方式吸附、穿入宿主细胞,随后内化脱壳,进行基因组复制,产生更多病毒粒子释放至胞外,介导病毒扩散传播。现对HEV的病毒粒子形态特征、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病的基础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年山东省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7年山东省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基因型分布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山东省2017年1—12月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戊型肝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个案调查,并采集其血清标本,共1 0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复核检测HEV-IgM和HEV-IgG抗体,对HEV-IgM阳性者的血清提取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扩增HEV开放式阅读框架2区域内长度为644 bp的核苷酸片段,直接测序后与GenBank下载的参考病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HEV-IgM复核检测阳性者638例(61.1%),其中男性病例年龄为(57.9±12.2)岁,阳性率为61.5%(496/807),女性病例年龄为(58.1±15.0)岁,阳性率为59.7%(142/238);复核检测阳性者中共检出163株HEV毒株,检出率为25.6%(163/638),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检出率分别为23.0%(71/309)、33.6%(72/214)和17.4% (20/115)。检出的163株HEV病毒株均属于基因Ⅳ型,以4d亚型为主,占85.9%(140株),其次为4b亚型(7.4%,12株),以及少量的4a和4h亚型,分别占3.7%(6株)和3.1%(5株)。4a、4b和4h基因亚型组病例以东部为主,分别占3/5、11/12和4/6;4d基因亚型组以中部为主,占50.0%(70/140)。163株HE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2.7%~100.0%,其中140株HEV 4d亚型毒株与山东省猪源(KF176351)、牛源(KU904278)和羊源(KU904267)HE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1%~98.3%、92.7%~97.9%和92.7%~97.9%。结论:山东省HEV优势流行株属于基因Ⅳ型4d亚型,跨种间传播可能是山东省人HEV感染的主要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率及其血清学指标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的流行情况及其血清学指标对HEV感染患者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佑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的数据97 440例,其中男性61 005例,女性36 435例,年龄(51.65±13.05)岁。根据抗-HEV特异性抗体阴阳性分为抗-HEV IgM阳性组(3 588例)、抗-HEV IgG阳性组(18 083例)和抗-HEV 抗体阴性组(78 892例),收集其患者的HEV RNA、肝功能、AFP、PIVKA-Ⅱ和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资料,统计HEV感染患者的流行情况,以及抗-HEV特异性抗体阴阳性与患者的各年龄段、HEV RNA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97 440例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患者中,抗-HEV IgM阳性率为3.68%(3 588/97 440),抗-HEV IgG阳性率为18.56%(18 083/97 440)。2018—2023年间,北京2家医院整体来看抗-HEV IgM的阳性率依次为2.51%、2.53%、3.02%、4.59%、5.72%和4.26%( χ2=1 401.73, P<0.001),抗-HEV IgG阳性率依次为12.56%、12.32%、12.85%、22.65%、27.42%和26.66%( χ2=1 058.29, P<0.001),均是缓慢上升至2023年开始下降。就诊患者在1~30岁、>30~60岁和>60岁的抗-HEV IgM阳性率(2.28%、3.60%、4.47%)( χ2=89.62, P<0.001)和IgG的阳性率(4.71%、17.86%、25.94%)( χ2=2 017.32, P<0.001)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抗-HEV IgM阳性组患者的年龄和ALB值低于IgG阳性组,而男性比例、TBIL、ALT、AFP和PT值高于Ig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抗-HEV IgM和IgG阳性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TBIL、ALT、AFP、PIVKA-Ⅱ和PT值均高于抗-HEV阴性组,两组ALB值均低于抗-HEV阴性组,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162例HEV感染患者根据HEV RNA阴阳性分组,HEV RNA阳性组患者抗-HEV IgM单阳性、IgG单阳性、IgM+IgG双阳性和抗体阴性比例分别为5.42%(18/332)、3.62%(12/332)、90.36%(300/332)和0.60%(2/332);其中,HEV RNA阳性组抗-HEV IgM+IgG双阳性患者比例高于HEV RNA阴性组( χ2=302.87, P<0.001),抗-HEV IgG单阳性( χ2=174.36, P<0.001)和抗-HEV抗体阴性( χ2=59.28, P<0.001)患者比例低于HEV RNA阴性组。此外,抗-HEV IgM阳性、IgG阳性和抗体阴性患者的HEV RNA的阳性率依次为29.23%(318/1 088)、17.59%(312/1 774)和0.65%(2/306)。 结论:就诊患者HEV感染率在2023年开始下降。HEV感染与年龄相关,老年人更易感。HEV感染时肝功能异常,黄疸多见。抗-HEV特异性抗体阴性不能说明没有HEV感染,还需检测HEV RNA和/或HEVAg来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基因多态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情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2019年7 - 8月,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16个自然村(弥勒市4个、芒市6个、梁河县6个)周围,采用夹夜法收集鼠形动物,提取肝脏RNA,应用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鼠HEV目的基因,计算鼠HEV阳性率;采用PCR法对阳性样本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及克隆测序,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对测序样本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HEV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对比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91只,隶属3目、5科、8属、15种;鼠HEV阳性率为4.89%(24/491),其中黄胸鼠和针毛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39%(23/245)和1/3,其他鼠形动物未检出。不同生境鼠形动物鼠HE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4),且民居附近生境鼠HEV阳性率高于其他生境( P均< 0.05)。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梁河县的P018样本基因序列与来自香港首例感染鼠HEV患者的样本MG813927.1序列同源性为100.0%,且与MG813927.1及来源于鼠的样本LC549185.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为HEV C型;来源于芒市的G024样本与其他病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20.7% ~ 31.5%,与来源于鸟类的样本AY535004.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 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存在鼠HEV感染,可能存在基因多态性,且感染差异与生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戊肝IgM抗体阳性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总结长期戊肝IgM抗体阳性患者临床基本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一家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的医院)进行戊肝抗体和/或戊肝核酸检测的患者,了解感染和/或肝病专科就诊人群戊肝感染率,HEV IgM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戊肝患者与6个月内HEV IgM转阴的戊肝患者比较,分析前者临床基本特征.结果 近6年(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HEV IgM、HEV IgG抗体检测的患者共有31912例患者,其中HEV IgM阳性率6.92%(2280/31912),HEV IgG阳性率为24.36%(7 775/31912).近6年HEV 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723,P<0.001),但2018年、2019年和2023年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3年HEV IgM阳性率平均为5.66%.根据戊肝抗体检测情况,将患者分成4组,IgM+IgG+组、IgM+IgG-组、IgM-IgG+组和IgM-IgG-组,4组戊肝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791,P<0.001),IgM+IgG+组和IgM+IgG-组核酸检测率较高,核酸阳性率较高.HEV IgM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的戊肝患者与HEV IgM6个月内转阴的患者比较,前者首次就诊基线ALT、TBil和DBil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T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近些年戊肝重点就诊科室就诊患者戊肝感染率比较稳定.长期HEV IgM持续阳性的戊肝患者临床基本特征为首次就诊基线ALT、TBil和DBil低于普通戊肝患者,而TP高于普通戊肝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2/3
肝移植术后合并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并不常见。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可能导致移植肝功能异常、纤维化,甚至失功[1]。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能异常应考虑HEV感染的可能性[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门诊随访收治的4例肝移植术后新发HE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和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治疗的531例老年肝病患者的资料,应用统计学分析相关趋势.选取其中100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全面干预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肝病患者整体数量逐年升高,以病毒性肝炎为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P<0.05).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占老年病毒性肝炎的64.84%、13.28%、16.15%;老年肝病中肝衰竭的发生率(11.68%)也较高,主要以慢性肝衰竭为主,病情好转率低,病死率69.35%.经全面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肝病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而主要病毒性肝炎类型中乙型和戊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病毒性肝炎还是导致老年肝衰竭、肝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对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全面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以食欲缺乏、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5种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指甲型肝炎和其他型肝炎的急性发作,以肝脏急性损害为主,常见症状有黄疸、胁痛、腹胀等.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着”“肝瘟”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从外邪来说,是以湿热或疫毒之邪为主;从内因来说,主要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侵袭,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其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祛湿清热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基本治则之一,临床上应根据病机演变灵活应用,可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之邪从大小便而泻.本文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对症用药的理论,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