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及现状,以期为全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密度,鼠种、蚤种检出及分布情况,宿主动物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20年浙江省年均家栖鼠密度为3.99%,高于年均家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06、2007、2008、2009、2019、2020年;年均野栖鼠密度为4.52%,高于年均野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13、2016、2017、2018、2019、2020年。2006 - 2020年共捕获173 432只鼠形动物,隶属3目5科12属17种;在鼠种构成中,褐家鼠最多,占32.15%(55 765/173 432)。共检鼠107 736只,染蚤鼠数为3 885只,染蚤率为3.61%;获蚤数为9 039匹,蚤指数为0.083 9。浙江省各监测点共检测血清学样品172 235份,检出阳性样品10份,分别为黑线姬鼠7份、臭鼩鼱2份和褐家鼠1份,滴度范围为1 ∶ 40 ~ 1 ∶ 320;共培养鼠肝、脾脏器163 618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浙江省连续多年检出阳性宿主动物,仍需进一步规范鼠疫监测,做好防复燃和输入疫情的应急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基因多态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情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2019年7 - 8月,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16个自然村(弥勒市4个、芒市6个、梁河县6个)周围,采用夹夜法收集鼠形动物,提取肝脏RNA,应用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鼠HEV目的基因,计算鼠HEV阳性率;采用PCR法对阳性样本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及克隆测序,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对测序样本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HEV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对比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91只,隶属3目、5科、8属、15种;鼠HEV阳性率为4.89%(24/491),其中黄胸鼠和针毛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39%(23/245)和1/3,其他鼠形动物未检出。不同生境鼠形动物鼠HE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4),且民居附近生境鼠HEV阳性率高于其他生境( P均< 0.05)。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梁河县的P018样本基因序列与来自香港首例感染鼠HEV患者的样本MG813927.1序列同源性为100.0%,且与MG813927.1及来源于鼠的样本LC549185.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为HEV C型;来源于芒市的G024样本与其他病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20.7% ~ 31.5%,与来源于鸟类的样本AY535004.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 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存在鼠HEV感染,可能存在基因多态性,且感染差异与生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名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掌握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的种类及分布.方法 于 2007-2023 年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其体表寄生螨类,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获得上述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名录及口岸分布情况.结果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共计 2 目 4 科 14 属50 种.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其次为棕背?和朝鲜姬鼠.结论 基本掌握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的种类和分布,可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螨类传播疾病的预测预警、风险评估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掌握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12 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 5 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 4 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 5 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 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 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 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 8.96%(19/212)和 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2年安徽省铜陵市鼠形动物中4种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铜陵市鼠形动物病原体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本地鼠媒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安区、铜官区和郊区进行鼠类监测和标本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脾、肝、脾、肺组织中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捕获234 只鼠形动物,病原总检出率为4.27%,汉坦病毒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 2.14%;汉坦病毒在黄胸鼠和褐家鼠中检出率为 3.77%和 1.59%,在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鼠形动物中汉坦病毒检出率为 6.67%,农村居民区为 2.15%;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北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率依次为 8.33%、4.76%和 0.94%,在不同生境中,农田耕地鼠形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为6.25%、农村居民区为 2.15%.结论 铜陵市鼠形动物中存在病原体感染,需加强鼠类防制及鼠媒传染病控制,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分析鼠形动物特征和环境因子与鼠形动物寄生蚤的关系,明确影响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因素.方法 选取剑川县作为采样点,分别在4个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进行鼠形动物、寄生蚤、环境因子取样.使用跨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季节、生境、海拔)和鼠形动物特征指标(种类、性别、年龄、体长、体重等)与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关系.结果 寄生蚤丰盛度跨栏负二项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分别降低了 68%、78%、45%.与耕地相比,林地中野外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减少了 35%.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的染蚤率增加了 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种类的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 39%;中华姬鼠的染蚤数量降低60%.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25%.成年的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了 44%.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 0.48、0.53倍.尾长>13 mm的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降低了 49%.寄生蚤丰富度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 68%、78%、45%.林地比耕地染蚤种类降低了 47%.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染蚤率增加了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鼠形动物种类染蚤率减低了 39%.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 25%.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 0.48、0.53倍.结论 影响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包括季节、生境,以及鼠形动物种类、性别、年龄、体长、尾长、耳高.影响寄生蚤丰富度的因素包括季节、生境,以及鼠形动物种类、性别、体长、耳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上海市浦东新区鼠类种群及恙螨携带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鼠形动物(简称"鼠类")种群及鼠类体表携带恙螨的种类,为预防和控制鼠类及恙螨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浦东新区宣桥镇、航头镇、老港镇、南汇新城镇作为监测点,以农田、荒地、农村居民区、公园作为监测生境,于2020―2022年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密度.收集鼠类耳壳和耳窝全部恙螨,对恙螨种类进行鉴定并计算带恙螨指数.[结果]捕获鼠类222只,分属于2目2科4属5种,其中啮齿目有1科3属4种,食虫目1种(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数的54.05%.捕获恙螨80只,动物恙螨检出率为36.03%,总带恙螨指数为0.36,黄胸鼠带恙螨指数最高(6.00),小家鼠带恙螨指数为0.48.恙螨种类3种,均为纤恙螨属,分别为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及高湖纤恙螨,以地里纤恙螨为优势螨种(55.00%).[结论]浦东新区存在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地里纤恙螨为优势种群的恙螨媒介传播疾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广东省广州市鼠形动物携带新埃立克体的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广州市鼠形动物携带新埃立克体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子特征.方法 使用夹夜法和笼夜法在广州市9个区捕获鼠形动物,解剖获得鼠脾,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6S rRNA和groEL基因,纯化、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捕获广州市鼠形动物1 104只,其中29只新埃立克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63%.2019、2020、2021年捕鼠数分别为510、307、287只,阳性率分别是0.39%、0.98%、8.36%.阳性鼠形动物集中于广州市从化区(9.00%)、增城区(3.23%)、白云区(0.86%).调查的6种鼠形动物中,以黄胸鼠(7.69%)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褐家鼠(2.87%)、黄毛鼠(1.11%).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广州市新埃立克体的groEL与16S rRNA基因序列均高度同源,属于Cluster Ⅳ这一进化支.结论 广州市鼠形动物存在一定比例的新埃立克体检出,且检出阳性的区域集中,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可能存在新埃立克体的潜在爆发风险,需进一步加强其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绵阳市2016年鼠类种群及密度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绵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城区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选取食品餐饮业、自然村和居民区各1处作为监测点,4个方位每月轮流监测,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结果 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146只,平均鼠密度为2.33%.优势鼠形动物为四川短尾鼩,占55.48%;其次为褐家鼠,占29.45%.鼠密度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份.结论 2016年鼠密度水平较高,食虫目的四川短尾鼩和啮齿目的褐家鼠是重点防控鼠种.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柄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为相关疾病的预警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