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救治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探查与紧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3头健康巴马猪分别编为1号、2号、3号,术前禁食水8 h。实验前进行诱导麻醉,从巴马猪的中腹壁逐层切开进入腹腔,利用腹腔镜气腹机建立人工气腹,置入子弹模型1枚,建立子弹创伤模型;取出子弹模型后置入弹片模型1枚,建立弹片创伤模型。分别应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对1号巴马猪进行子弹模型和弹片模型的探查及取出操作。上述操作结束后,两种内镜系统分别对2号、3号巴马猪进行同样操作过程。两种内镜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配。分别记录两种内镜系统的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时间、内镜管道通畅性、内镜操作满意情况、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情况。结果: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进行手术各3次,手术均成功。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发现及取出子弹模型、发现及取出弹片模型的时间分别为(232.33±11.68)s、(300.33±57.70)s、(170.00±44.44)s、(52.67±2.52)s;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应时间分别为[(232.67±21.20)s, t=-0.054, P=0.962]、[(256.67±67.00)s, t=0.880, P=0.472]、[(176.00±52.42)s, t=-0.111, P=0.922]、[(58.67±14.84)s, t=-0.832, P=0.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过程中,两种内镜系统管道均通畅,操作者对两种内镜系统的内镜操作过程均满意。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 结论: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的救治操作成功情况与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当,初步证实该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救治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伤和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也是爆炸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伤类之一,大部分严重胸部爆炸伤患者死于受伤早期和院前转运途中,故对其紧急救治特别重要。目前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胸部爆炸伤救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针对胸部爆炸伤的分型、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和处置策略制订本指南,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探索之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主动脉疾病病情危急,若不及时干预死亡率极高。腔内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确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主动脉疾病的救治。不同区域病变的治疗难度不同,涉及主动脉弓和腹部内脏区分支血管的病变对术者和器具都是巨大的考验。术后管理也是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识别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有助于早期处理和改善预后。虽然腔内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治疗技术和器具的进步,有望实现更加完善的全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基地化培训课程设置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建立贴近实战化、系统化的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基地化培训课程内容。方法:对现有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培训现状进行调研并组织专家讨论,初步构建集中培训课程内容,同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问卷咨询,评估课程整体框架设计以及各模块的合理性及重要性得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积极系数(%)、权威系数(Cr)、协调系数( W)及变异系数(Cv),进一步筛选并优化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培训课程内容。 结果:初步建立了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培训课程内容,专家对于战现场急救技能、战创伤救治科目评分较高,其合理性评分分别为(9.32±0.75)分、(9.33±0.75)分、重要性评分分别为(9.45±0.65)分、(9.28±0.74)分,对于野外生存评分最低,其合理性、重要性评分分别为(7.95±2.28)分、(7.87±2.16)分。结论:维和二级医院医疗分队部署前基地化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实用,为进一步建立完善维和医疗分队部署前培训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面对突如其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中国经历了长达3年的抗疫斗争,在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严重群体性创伤救治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如何借鉴这次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中国特色创伤救治体系的内涵、创伤医学自身特征在创伤救治链条中的作用、创伤救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创伤医学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公共培训教育与加强创伤医学立法等6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升机作业环境对伤病员急救的影响及防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HEMS)最初的设想源自战场上撤离受伤的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和医疗后送,从1970年以来逐渐拓展到民用医疗领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凭借空中悬停、垂直起降技术在医疗救援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目前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我国近20年来,在多数经济发达地区院前急救中均可见到直升机救援的身影,其在初级紧急医疗服务或创伤现场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伤病急救领域极具推广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CMO联合mNGS检测优化救治重度肥胖患者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耐药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严重创伤患者可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 [1]。肥胖尤其重度肥胖,是创伤后ARDS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总住院时间,肥胖患者并发创伤后ARDS给临床救治带来了更大挑战 [2]。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ECMO)能够暂时性替代肺脏功能,新近的研究表明,其治疗创伤后ARDS是安全可行的 [1]。感染是ECMO应用期间常见的并发症 [3],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多发的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阴性耐药菌导致,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4]。有研究提示ECMO期间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患者预后直接关连 [4]。因此,病原体早期识别,准确的覆盖耐药菌是抗感染治疗中的挑战之一。近年来,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在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用于疑难、少见感染的诊断,但其耐药基因检测优化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报道甚少 [5,6]。现将本院收治的一名重度肥胖严重创伤并发ARDS患者,在ECMO联合mNGS优化耐药菌抗感染方案下获得成功救治的病例(伦理审批号:YJ2023015,已获得患方知情同意。)进行总结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具有病情复杂、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救治难度大,目前创伤救治模式由于医疗条件限制、资源调度分配不及时等原因,仍然存在急救效率低与流程应用不规范等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创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病情诊断及治疗有价值的动态数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合理预判或估算的算法,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模式中,其高效精准的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机器学习、规划决策等创新医疗技术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就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诊治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爆震伤临床救治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爆震伤已成为现代战创伤中主要伤类,具有外轻内重、病情发展迅速及早期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伤情复杂,多发伤和复合伤多,目前无有效的防护材料,少有精准的出血检测仪器和轻便的监测转运设备等,各临床医疗中心没有标准的救治规范,国内外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从而导致肺爆震伤的病死率较高。因此,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军内外胸外科和创伤外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综合有效证据和临床一线救治经验,共同制订《肺爆震伤临床救治指南(2023版)》,就肺爆震伤的定义和特点、院前诊断和救治及院内救治等提出16条推荐意见,为各级医院开展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一步重视在中国重要战略发展区域建立应对重大灾难事故(安全事件)和严重创(烧、战)伤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大灾难事故(安全事件)和严重群体性创伤救治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快速有效的紧急医学救援依靠的是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本文论述在中国重要战略发展区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