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不同成分吸附破伤风疫苗预防接种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价两种市售不同成分吸附破伤风疫苗(adsorbed tetanus vaccine)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2021年4月—10月在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物致伤科招募接种吸附破伤风疫苗的 11周岁以上就诊患者 741例.患者自主选择接种两种不同成分吸附破伤风疫苗中的一种,A组293例接种吸附破伤风疫苗A(不含硫柳汞),B组448例接种吸附破伤风疫苗B(含硫柳汞).比较两组预防接种后的不良事件(AEs)情况.结果 A组、B组中分别有29例、22例发生AEs,AEs发生率分别为9.90%(29/293)、4.91%(22/44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09).不同年龄人群中,≥61岁人群在A组、B组的AEs发生率分别为6.67%(3/45)、0.00%(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36).不同AEs类型中,疼痛在A组、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85%(23/293)、3.57%(16/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0,P=0.011).在AEs持续时间方面,症状出现时间<24 h的患者在A组、B组AEs发生者中分别占 44.83%(13/29)、72.72%(1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46).结论 不同成分的吸附破伤风疫苗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但是AEs表现存在差异,A组人群的AEs发生率高于B组,但症状持续时间少于B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十字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功能受损,继发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随着国内全民体育活动参与度的提高,ACL损伤逐渐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及高治疗费用的趋势。ACL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是目前首选的ACL损伤治疗方式。其中,ACL全内重建技术更符合现代ACL损伤治疗的个体化、微创化和精细化原则,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关于ACL全内重建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适用性和康复方案等临床问题,目前尚无相关共识。为普及和规范ACL全内重建技术,由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下肢运动创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发起,汇总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我国ACL损伤诊治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基于改良Delphi法组织国内运动医学和骨科领域专家制订了《前十字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共识针对ACL全内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15条建议,旨在为ACL全内重建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警惕严重开放性骨折后隐匿的骨折相关感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的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及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例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41±11)岁。病例纳入标准: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术或骨运输术)治疗,软组织修复手术创面闭合且没有临床感染征象至少3个月,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随访超过取外固定支架后3个月。研究患者术前均进行三相骨扫描检查。第一次术中均行骨缺损端的扩创、细菌培养、外固定支架固定,一期或二期行截骨进行肢体延长或骨运输术。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全身应用6周敏感抗生素。记录患者术中缺损部位是否有脓液、培养结果、治疗的缺损长度、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比例、感染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骨愈合指数、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19例患者从原始损伤至第一次手术间隔(10±8)个月,术前骨扫描结果:8例感染阴性,4例不除外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术中在折端周围均未见脓液。术中培养结果:1例培养出1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3例培养出≥2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可疑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各1例)。骨缺损长度(8±3)cm,第一次术后随访(37±1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愈合指数(1.7±0.5)月/cm。治疗期间6例患者于第一次术后1(1,1)个月出现临床感染征象,均是术中培养阴性的患者。6例患者中5例经过全身应用经验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经过再次扩创治疗。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无临床复发表现。所有患者骨性结果优16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9例。结论:针对Gustilo Ⅲb型严重开放性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即使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仍要警惕存在低毒性感染。重视扩创术前和术中的标准取材流程,在精细操作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诊断骨折相关感染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 1及S 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0.7)次、(78.4±7.2)min、(41.6±7.8)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0(4.0, 5.0)分]显著低于徒手组[4.0(5.0, 6.0)分],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徒手组(85.0%, 34/40),并发症发生率(5.0%, 1/20)显著低于徒手组(35.0%, 7/2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折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辐射暴露、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增加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3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1例;年龄13~17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9例(使用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对照组34例(使用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最大弯曲度、B?stman评分及复课人数,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B?stman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膝关节最大活动度[90.0°(85.0°, 102.5°)]、B?stman评分[21.0 (18.5, 21.0)分]和复课人数(7例)均优于对照组[22.5°(15.0°, 30.0°)、11.0 (10.0, 13.0)分、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7±0.5)个月 vs. (2.8±0.5)个月)、B?stman评分[30.0 (30.0, 30.0)分 vs. 30.0 (30.0, 30.0)分]及并发症发生患者数(1例 vs. 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比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效果更好,允许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缩短患者术后制动的时间,使青少年患者获得更好的早期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3例老年(年龄≥65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入院时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分为营养正常组55例(GNRI≥92)和营养不良组48例(GNRI<9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性别、受伤侧别、Ne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而营养不良组患者年龄较营养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9~16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4±0.68)、(8.94±0.89)g/dL,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9±1.3)、(5.8±1.2)d,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4.5%(8/55)、60.4%(29/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39.6%(19/48),术后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8%(1/55)、4.2%(2/48),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7±8.8)、(43.2±5.6)分,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6±6.2)、(76.3±5.5)分,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4±5.0)、(76.3±5.5)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对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应该重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对骨折、手术及麻醉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面对突如其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中国经历了长达3年的抗疫斗争,在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严重群体性创伤救治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如何借鉴这次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中国特色创伤救治体系的内涵、创伤医学自身特征在创伤救治链条中的作用、创伤救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创伤医学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公共培训教育与加强创伤医学立法等6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的16例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术后2周、6~8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并拍摄X线片,术后6~8周行CT检查,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9~101个月(平均41.2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8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100分,体侧内旋评分平均8.3分(6~10分),即手背可触及T 12棘突水平。VAS评分均为0分。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