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切口联合腹腔镜同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联合腹腔镜同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4例采用微创切口联合腹腔镜同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患儿(微创联合组),以及年龄、体重、心脏畸形、手术方式、心功能及麻醉ASA分级相匹配的24例单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单纯先心病组)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术中、术后等临床指标差异性。结果:微创联合组患儿均成功施行联合手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患儿均成功治愈出院;与单纯先心病组相比,微创联合组患儿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手术费用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气管插管时间、CICU时间、住院时间、麻醉费用、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联合组与单纯先心病组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术后8 h CCE明显高于单纯先心病组(P<0.05),其余术后各时点C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I、dp/dt、Glu、Lac、IS指标在术后0、4、8、12、16、20、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切口联合腹腔镜同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非心脏畸形安全可行,同时具有切口美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TAPB组和QLB组各37例.QLB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QLB复合全麻,TAP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h、12 h、24 h的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肾上腺素(EP)、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3 h、6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泵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3h、12h及24 h,QLB组患者的EP水平分别为(102.73±19.82)μg/L、(117.82±20.35)μg/L、(92.74±17.12)μg/L,皮质醇水平分别为(254.37±26.31)μg/L、(292.84±27.59)μg/L、(247.42±30.25)μg/L、NE水平分别为(402.36±29.83)μ g/L、(468.94±30.12)μg/L、(379.25±30.41)μ g/L,明显低于TAPB组同时间点EP[(127.66±20.45)μg/L、(143.82±24.94)μg/L、(103.25±15.69)μg/L]、皮质醇[(289.63±26.94)μg/L、(318.62±32.45)μg/L、(264.83±28.49)μg/L]、NE[(498.25±32.45)μg/L、(576.88±25.64)μg/L、(402.37±32.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20±0.63)分、(2.53±0.38)分、(1.82±0.39)分,明显低于TAPB组的(4.69±0.50)分、(3.52±0.40)分、(2.90±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LB组患者的镇痛泵首次使用时间为(11.54±2.13)h,明显长于TAPB组的(7.38±1.68)h,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5.14±1.36)次、(105.43±7.42)μg,明显少于TAPB组的(7.89±1.67)次、(121.23±9.54)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41%,明显低于TAPB组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QLB用于妇科腔镜手术中可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减少镇痛泵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另择同期接受开颅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垂体功能、炎症反应、应激指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全切除率、临床缓解率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甲状腺素(TT4)水平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两组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提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至术后1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67%vs 45.83%,P<0.05).对照组复发7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4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例发生尿崩症,1例发生颅内感染.研究组复发8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6例,次全切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例发生尿崩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可提高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降低炎症反应、应激指标,改善垂体功能,安全性较高,对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治疗效果也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02/2020-10在我院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17例17眼,应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 mo,观察BCVA、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透明情况,并记录有无感染复发以及植片排斥.结果:所有患者中均顺利完成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无失访病例,术后角膜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17眼中16眼术后1 mo上皮完全覆盖角膜植片,仅1眼上皮未完全愈合,为病毒性角膜炎的反复发作.术后1.5 mo所有患者上皮均完全愈合.术后1 mo角膜水肿开始改善,其中1眼角膜植片轻度混浊,16眼中重度混浊;术后3-6 mo角膜透明度稳定,至术后6 mo时4眼完全透明,6眼轻度混浊,6眼中度混浊,1眼重度混浊.随访过程中,无感染复发,有1眼发生眼压升高现象,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结论: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恢复角膜的解剖与功能,而且能维持良好的透明性,提高患者视力,可作为替代同种异体人角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整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5例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该5例患者在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先行患侧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并于术中早期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7 d,拔除导尿管前再次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液基细胞学和影像学(泌尿系统超声、CTU或MRU)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发热、血尿、漏尿、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发生。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5个月。除1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的患者于术后第10个月时发现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外,其他4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技术,既保证了输尿管末段和开口的完整切除,又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早期联合术后第7 d的两次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枕下入路中椎动脉V3段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对椎动脉V3段的显微解剖探讨其在不同枕下入路中的定位标志及保护策略.方法 应用10具(20侧)由10%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逐层解剖枕项部肌肉,定位枕下三角,清除椎动脉周围静脉丛,显露椎动脉V3段并进行观测.分别从枕下后正中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极外侧经颈静脉突入路重点观察椎动脉V3段的毗邻结构,测量各入路重要骨性标志与椎动脉V3段间的距离.结果 椎动脉V3段被枕下三角的肌肉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包裹,其椎动脉沟段的长度为(19.7±2.7)mm,外径为(5.4±1.3)mm.枕下后正中入路中,寰椎后结节至V3段内侧缘的直线距离为(19.1±4.1)m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枕鳞水平部至V3段上缘的垂直距离为(8.7±2.6)mm,与髁窝至V3段上缘距离[(8.7±2.5)mm]相近.极外侧经颈静脉突入路中,颈静脉孔后缘至V3段外侧缘的直线距离为(10.4±1.7)mm.结论 熟悉椎动脉V3段的显微解剖及其在不同枕下入路中与周围定位标志间的距离,可为术中识别椎动脉V3段提供参考,降低椎动脉的损伤风险,提高枕下区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0年来的巨大进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近30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从安全性和可行性探索,手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功能性根治手术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新辅助治疗和保直肠策略的进步。首先,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证据级别逐渐提高,从安全性和可行性探索逐步走向治疗规范化。随着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亚微外科的进步,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操作流程更加标准化,保护器官功能和提高远期生命质量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疗的进步,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逐渐突破禁忌,实现巨创手术微创化、手术入路多样化、手术方式个体化。随着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进步,严格把握适应证的保直肠治疗策略,在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实现低位直肠癌去外科化。本文将从外科安全、肿瘤根治和功能保留等方面,结合笔者实践,对近30年我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巨大进步进行了总结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RCP在胆胰合流异常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胰合流异常(PB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行ERCP诊治的83例PB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44例;平均年龄(30±1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PBM分型、ERCP治疗情况、ERCP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同期行ERCP患者4 769例,PBM检出率1.74%(83/4 769)。ERCP术中明确PBM分型Ⅰ型胆管汇入胰管型(B-P)39例(47%);Ⅱ型胰管汇入胆管型(P-B)27例(33%);Ⅲ型复杂型17例(20%);PBM同时合并胰腺分裂症25例(30%)。83例患者行ERCP治疗175例次,插管成功率98.9%(173/175)。其中26例为单次,其余57例行2~5次。79例患者术后腹痛症状缓解;1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TB、ALT、AST、GGT较术前明显下降;11例发热患者术后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较术前明显下降。13例次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次为高淀粉酶血症,2例次为术后胰腺炎,2例次为术后出血,1例次为ERCP术后胆囊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2.3)d。结论:ERCP治疗PBM有效性高、并发症少,且可控性强,临床诊疗相对安全,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好、患者住院天数少等优点,可作为PBM患者治疗的首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 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 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 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综述与优化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手术机器人是国家战略诊疗设备研究重点,得到多所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广泛关注,设计研发了多款手术机器人,并进行了注册申报.该文深入探讨了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优化要点,包括运动学的定位误差、位姿误差、反馈模型误差、图像识别定位误差、路径规划和安全性方面等.不仅为未来手术机器人标准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医疗机器人行业的研发、制造及注册流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