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LS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10月择期行开腹肝脏手术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LSQLB组(L组, n=21)和TAPB组(T组, n=21)。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L组行超声引导下右侧LSQLB,T组行右侧肋缘下TAPB,随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T 0)、切皮即刻(T 1)、肝脏探查时(T 2)、缝皮时(T 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记录术后2、8、1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肌力减退(阻滞侧下肢肌力≤4级)、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L组在T 1、T 2、T 3的MAP和HR低于T组(均 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均 P<0.05),术后2、8、16、24 h的VAS评分低于T组(均 P<0.05),术后48 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少于T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肌力减退、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LSQL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筋膜阻滞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 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 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8~64岁,体重52~78 kg,身高154~166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身麻醉组(G组)和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SA-AQLB,分别注入0.4%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5 mg。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2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于术后1、6、12、24和48 h时记录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VAS评分>4分时,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SG组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升高,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各时点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降低,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 P<0.01)。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时,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麻醉方式多样性的增加,神经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是一种将药物注射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的新型躯干阻滞技术。文章就腰方肌-胸腰筋膜处解剖特点及镇痛机制、穿刺入路方法、围手术期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方肌阻滞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缘下TAPB组(T组)和QLB组(Q组)。全身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TAPB或QLB,两组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术后48 h地佐辛注射液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长。结果:Q组术后2、4、6、12 h静息状态及术后2、4、6、24 h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T组( P<0.05),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迟于T组( P<0.05),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 P<0.05),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T组( P<0.05);Q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明显长于T组( P<0.05),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低于T组( 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T组( 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肋缘下TAPB比较,QLB可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组(RD组)、罗哌卡因+生理盐水组(R组)和对照组(C组)。RD组、R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以0.5%罗哌卡因20 ml+地塞米松2 ml(10 mg)、0.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2 ml行双侧ESPB,C组不行阻滞。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术后VAS疼痛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 1/D 2)、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RD组和R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少于C组( P<0.05);RD组和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 P<0.05),RD组24、48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R组和C组( P<0.05);RD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长于R组和C组( 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和C组( P<0.05),D 1/D 2高于R组和C组( P<0.05),补救镇痛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R组和C组( P<0.05)。 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ESPB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方肌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腰方肌阻滞(QLB)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8例。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麻醉方案,联合组采用QLB联合丙泊酚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15 min(T 1)、诱导时刻(T 2)、插管时刻(T 3)、插管后1 min(T 4)、切皮建立气腹时(T 5)、切皮建立气腹后5 min(T 6)、拔管时(T 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时间。采用认知功能障碍评估标准(MMSE)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 h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T 1~T 4时间点SBP、DBP和HR均呈下降趋势,T 4~T 7时间点呈上升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T 4、T 5和T 6时间点SBP、DBP和HR低于丙泊酚组(均 P<0.05)。联合组诱导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丙泊酚组(均 P<0.05)。拔管后,联合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丙泊酚组( P<0.05)。联合组术后1、12、24、48 h时点VAS评分均低于丙泊酚组(均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方肌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72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5~27.9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6):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仅行单纯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PCIA至术后48 h,静态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7 d时检测肺功能,记录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量(FEV 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 25%-75%)及其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 d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SpO 2、PaO 2及PaCO 2。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30 d内再次住院情况;记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FVC、FEV 1和FEF 25%-75%升高,FVC、FEV 1和FEF 25%-75%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缩短,术后SpO 2和PaO 2升高,PaCO 2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用于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改善术后肺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麻醉诱导联合前腰方肌阻滞对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静脉麻醉诱导联合前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116例择期行腹腔镜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5例、女性51例,年龄42~64岁。采用抽签法将1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分别行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诱导联合前腰方肌阻滞下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术后1、6、12、24和48 h观察镇痛效果;以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入手术室时(T 0)、麻醉诱导后3 min(T 1)、手术开始时(T 2)、术毕(T 3)、出手术室时(T 4)血流动力学表现;采用管襻形态积分、血液流态积分观察术后1、6、12、24和48 h的微循环改变;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麻醉前30 min、术后6、24和72 h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术后1、6、12、24和48 h,观察组静息时(平躺安静状态下)VAS分别为(3.2±1.2)、(2.6±0.3)、(2.0±0.4)、(1.5±0.4)和(0.8±0.2)分,低于对照组的(4.0±1.7)、(3.4±0.7)、(2.9±0.5)、(1.7±0.5)和(1.2±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3, P=0.004; t=8.00, P<0.001; t=10.07, P<0.001; t=2.38, P=0.019; t=8.45, 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T 0时的心率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T 2、T 3、T 4时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P水平[观察组分别为(80.0±8.0)、(84.4±8.4)、(80.4±5.7)和(86.4±4.7)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为(77.1±7.5)、(88.0±8.6)、(83.0±7.7)和(92.2±6.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1, P=0.046; t=2.28, P=0.024; t=2.07, P=0.041; t=5.68, P<0.001)。术后6、12、24和48 h,观察组管襻形态积分分别为(1.0±0.2)、(0.8±0.2)、(0.7±0.1)和(0.7±0.1)分,低于对照组的(1.1±0.2)、(0.9±0.2)、(0.8±0.2)和(0.8±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08; t=2.69, P=0.008; t=3.41, P=0.001; t=5.39, P<0.001);血液流态积分分别为(1.1±0.2)、(0.9±0.2)、(0.8±0.2)和(0.6±0.1)分,低于对照组的(1.2±0.2)、(1.0±0.2)、(0.9±0.2)和(0.7±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08; t=2.69, P=0.008; t=2.69, P=0.008; t=5.39, 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和24 h MMSE评分分别为(24.4±1.0)、(27.1±0.9)分与(23.5±0.9)、(26.7±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0, P<0.001; t=2.39, P=0.018);术后72 h时为(28.2±0.9)与(28.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529)。 结论:静脉麻醉诱导联合前腰方肌阻滞对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稳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无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