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五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利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修复手背与环指背侧不规则创面1例;修复手背桡侧与环、小指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示、中指中节及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侧方创面1例,创面大小为4.3 cm×1.8 cm~9.2 cm×5.3 cm,均为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2.0 cm~9.5 cm×5.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5个月,成活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再次手术修薄,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隐蔽,瘢痕轻,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手部2个创面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 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 P<0.05或 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 χ2=5.23, 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3.96、4.29,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 P<0.05或 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 χ2=4.80,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 χ2=10.16, 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 P<0.05或 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 χ2=4.80,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6.47、4.91、9.23, P<0.05或 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 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 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 P<0.05或 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 P<0.05或 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 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7.62、7.03、5.58, P<0.05或 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 P<0.05或 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 P>0.05)。 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叶连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一期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削薄多叶连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一期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热压伤4例,绞压伤3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右手7例,左手2例;手背合并第1~4指3例,第2~5指3例,第2~4指2例,第3~5指1例,均伴有骨、关节和肌腱外露。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6例,均无明显骨和关节缺损,清创后均采用VSD敷料覆盖。所有皮瓣均根据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成多叶连体ALTP,一期修复手背及指背软组织缺损,同时将皮瓣修薄。皮瓣大小7 cm×13 cm~12 cm×17 cm。术后定期门诊、电话和微信随访,根据皮瓣成活情况、外观形态、色泽弹性、供区瘢痕、感觉恢复、患指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9例皮瓣术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质地柔软,恢复了保护性触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功能无影响。末次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手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平均6周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结论:应用修薄的多叶连体ALTP可以一次性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无需再次分指及皮瓣修整,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2~51岁,平均37岁。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5.0 cm~4.5 cm×9.0 cm,缺损部位均位于手背部及腕背侧,骨缺损长度1.8~4.1 cm;均是单根掌骨缺损,其中第1掌骨缺损14例,第2掌骨缺损7例,第3掌骨缺损4例,第4掌骨缺损8例,第5掌骨缺损1例。均采用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3.6 cm×5.4 cm~5.2 cm×9.5 cm。术后予以抗凝、保温以及石膏固定4~6周;术后患者均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的形式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受区皮瓣感觉和外观、供区愈合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嵌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5(平均10)个月,髋部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TPD 5.1~7.3 mm,平均6.4 mm;受区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能满足基本活动需求。掌骨缺损骨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8个月。手部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28例。结论: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是修复手背部软组织合并掌骨缺损的理想方法,具有供区损伤小、皮瓣血运丰富、手术切取简单、一期同时修复软组织及掌骨缺损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对9例手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骨与关节外露的创面应用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皮瓣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与手背神经或指固有神经缝合重建感觉。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患者对皮瓣外观及手功能满意,对皮瓣痛、温觉基本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5例,良3例,可1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9~12 mm。结论: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质地柔软、皮瓣内携带感觉神经、切取方便等优点,是手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骨与关节外露创面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或足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或足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7月-2023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骨科显微修复与重建病区采用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足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4~65岁,平均28.1岁,手背创面3例伴6指指伸肌腱缺损;足背创面5例伴10趾趾伸肌腱和1条胫前肌腱缺损;踝后创面1例伴跟腱缺损。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6.0 cm~15.0 cm×10.0 cm,肌腱(跟腱)缺损长度6.0~13.0 cm。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分布情况,结合创面特点设计、切取ALTPF,切取适当大小的ALTPF(9.0 cm×6.5 cm~18.0 cm×7.5 cm)和阔筋膜(1.5 cm×8.0 cm~4.5 cm×15.0 cm)修复创面,阔筋膜桥接修复缺损的伸肌腱和跟腱。9例阔筋膜供区和8例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1例皮瓣供区于同侧髂腹股沟区取皮植皮。出院后通过门诊、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和并发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依据足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运动功能Mazur评分标准评定足踝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且临床资料完整,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3.4个月。9例ALTPF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8例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1例植皮处轻度片状瘢痕。皮瓣质地、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厚度适宜,均未行皮瓣修薄整形术。末次随访时,3例手部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1例;6例足踝部功能依据足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运动功能Mazur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结论: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足复合组织缺损,一个供区同时满足两种组织需求,供区损伤小、受区精准修复,避免分期手术,较为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使用足背静脉分叶皮瓣修复手背热压伤后软组织缺损创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足背为供区的静脉分叶皮瓣,采用静脉动脉化修复手背热压伤后遗留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共收治6例Ⅲ~Ⅳ度热压伤致手背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两处缺损5例,不规则缺损1例;缺损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5 cm。经急诊清创后创面有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二期行足背分叶静脉皮瓣,静脉动脉化并附带足背神经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皮瓣色素沉着、继发性挛缩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6例12叶皮瓣中有11叶顺利存活,外观平整。1叶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但后期继发挛缩。2叶色素沉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供区均Ⅰ期愈合。结论:应用足背为供区的Y型分叶静脉皮瓣适用于两个部位或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操作简单,是理想的修复方案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显微削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显微削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APF)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科应用游离显微削薄SCIAPF修复手、足部创面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51岁,平均38.2岁。软组织缺损位置:手背部15例,足背部10例, 趾7例。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4.5 cm×4.7 cm~6.5 cm×10.6 cm。所有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随访皮瓣外形、患肢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本组32例皮瓣均存活,3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拆线、换药后血管危象解除,皮瓣顺利存活。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32例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破溃及瘢痕增生,恢复一定保护性感觉。供区无明显增生,仅遗留线状瘢痕。皮瓣受区手、足活动均不受影响。15例患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10例,可3例。17例患足按Maryland足评分方法(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术后功能:优3例,良12例,可2例。所有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二次整形,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显微削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APF)供区隐蔽,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2个手指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皮瓣采用单穿支5例,2个穿支5例,3个穿支2例。皮瓣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皮瓣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质地良好,皮瓣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皮瓣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皮瓣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携带穿支血管推进皮瓣在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7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7~68岁。腕部缺损3例、手背皮瓣供区缺损4例、指端缺损9例、踝部缺损5例、小腿缺损5例;腕部创面大小为2.0 cm×2.5 cm~2.5 cm×4.0 cm,手背创面大小为1.2 cm×1.6 cm~1.4 cm×2.0 cm,指端创面大小为0.8 cm×1.2 cm~1.0 cm×1.3 cm,小腿及踝部创面大小为2.5 cm×3.0 cm~3.5 cm×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推进皮瓣。术中分别以桡动脉、掌背动脉、指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知名血管穿支为皮瓣之血管蒂,于一侧切开皮瓣,找出穿支血管,然后找出主干血管,应用会师法切取皮瓣,游离后将皮瓣向前推移覆盖创面。2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踝部缺损患者供区创面约2 cm×2 cm,行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皮瓣于术后第14天拆线,创口一级愈合;另1例小腿推进皮瓣远端边角约0.5 cm×1 cm术后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随访1~3年,皮瓣无臃肿,外观满意,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手部皮瓣两点辨别觉6~8 mm,腕部及下肢皮瓣感觉恢复S 3~S 5,供区远端皮肤感觉S 4~S 5。 结论:采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肢体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存活率高、外观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