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进行常规视神经管减压手术24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式19例(试验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等,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估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长为56.3~103.5 min[(76.6±23.4)min],试验组为75.1~121.6 min[(93.2±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09)。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的术前视力:无光感6例、光感10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5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7例、眼前指数3例、LogMAR视力表≥0.02 2例,手术有效比例为9/24。试验组术前视力:无光感4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3例、光感4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6例、LogMAR视力表≥0.02 3例,手术有效比例为13/19。两组间手术有效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 P=0.036)。两组无一例发生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损伤及嗅觉丧失等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TON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并能提高对TON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部位症状性Rathke's囊肿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症状性Rathke's囊肿(RCC)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和手术治疗的47例症状性RCC患者进入研究,其中21例单纯鞍内型患者行右侧单鼻孔入路,19例鞍内-鞍上型患者行双侧鼻孔入路,3例鞍上型患者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4例单纯鞍上型患者采用开颅经翼点入路。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头痛缓解比例为27/31,视力下降改善比例为5/5,高泌乳素缓解比例为11/13,垂体功能改善比例为9/18;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表现为尿崩。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鞍内型及鞍内-鞍上型RCC经鼻蝶入路行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单纯鞍上型RCC应根据囊肿体积及生长方向选择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抚今追昔,鉴往未来——内镜鼻颅底外科发展回顾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kinger教授将内镜技术引入鼻科领域,标志鼻外科学进入内镜外科时代。在Heinz Stammburger、David Kennedy、Wolfgang Draf、Peter-John Wormald等教授的推动下,内镜鼻窦外科(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得到快速发展,涉及范围由鼻腔鼻窦逐渐向颅底区域延伸 [1]。1992年,法国耳鼻咽喉科医师Jankowski首先报道鼻内镜下经蝶行垂体瘤手术,标志鼻内镜外科开始进入内镜鼻颅底外科时代 [2]。此后,内镜经鼻扩大进路(endoscopic transnasal approach)逐渐成为处理鼻颅底区域病变的主要外科技术之一,鼻科与神经外科联合组建的颅底外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4]。虽然我国内镜鼻颅底外科起步较晚,但在学科前辈们的引领下发展迅速,总体水平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 [5,6,7]。本文将回顾内镜鼻颅底外科的发展历程,总结关键推动因素,为未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的11例鞍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岁(范围:23~7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头晕4例,性欲减退1例,意识障碍1例,视力障碍7例和混合性垂体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均可见鞍窝扩大,MRI增强图像显示鞍内蛛网膜囊肿囊壁未见强化,CT图像可见鞍底受压变薄。9例患者囊肿向鞍上扩展,鞍隔受压呈“弓形”,7例囊肿向上压迫视交叉。患者均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开囊肿壁,充分引流并填塞肌肉。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垂体内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鞍区MRI图像可见囊肿明显减小或消失。发生颅内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垂体内分泌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者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囊肿部分复发,因未出现新发症状,予继续随访,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是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并发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鼻中隔黏膜瓣坏死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的少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纳入2013年12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颅底肿瘤患者,均曾采用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增强MRI提示鼻中隔黏膜瓣坏死,并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相关临床症状。此次入院6例患者均予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均治愈。多次经鼻手术史和蝶骨嘴磨除不足可能是导致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原因,及时行修补术可有效治疗该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鞍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星形细胞瘤,发生在鞍区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罕见,检索国内外文献目前仅见个案报道。本文报道1例鞍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影像学表现为垂体柄区占位性病变并压迫视交叉,术前被误诊为颅咽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经常规对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且末次随访影像学上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19例,鞍上蛛网膜囊肿2例。患者均采用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重建骨瓣均一次形成,术后当日鞍区薄层CT显示骨瓣无移位。术后视力改善11例,无变化1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疑似颅内感染2例,3例均行腰大池引流术治愈。无二次手术修补脑脊液漏的患者和死亡患者。21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3~10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发生,无鼻腔不适症状,鞍区薄层CT显示骨瓣均有不同程度愈合,其中19例患者的鞍区增强MRI显示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应用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重建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术后颅底缺损,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重建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鼻腔创伤,对降低二次手术风险亦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密缝合修补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水密缝合修补技术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颅底重建时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进行水密缝合修补,修补后鞍底再覆盖一层较大的阔筋膜加固,均未应用鼻中隔黏膜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影像学全切除;术中经Valsalva通气试验证实,要达到水密缝合状态,至少需要缝合12针。14例患者中,13例获得了水密缝合状态,均未发生脑脊液漏;1例因术中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而切除较多,未达到水密缝合状态,术后出现短暂性脑脊液漏,卧床2周后脑脊液漏消失。11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中,9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4例患者术后随访(26.8±8.4)个月(范围5~5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均无脑脊液漏发生;2例视力视野无改善患者截至末次随访时视力视野仍无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阔筋膜对鞍底硬脑膜缺损行水密缝合修补的方式进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后颅底重建可行且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