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量与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定量参数脑血流量(CBF)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并分析CBF对TIA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病人22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TIA后1年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3D-ASL、DWI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不同预后TIA病人CBF、ADC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BF与ADC的相关性,分析TI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F对TIA病人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228例TIA病人7 d内出现脑梗死24例,发生率10.53%;观察组CBF、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CBF、ADC值低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CBF与ADC值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TIA发作次数多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校正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TIA发作次数、TIA发作持续时间、TG、LDL后,CBF降低仍是TIA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尸<0.05);CBF值预测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AUC为0.858.结论:TIA病人CBF降低,且病人CBF与ADC值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病人进展至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状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的预测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13例,均为女性,年龄24~78(51±1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常规乳腺MR检查。根据术后病理Ki-67表达不同分为高表达组(Ki-67≥20%,153例)和低表达组(Ki-67<20%,60例)。从动态增强扫描第2期(CE-2)和第7期(CE-7)图像提取乳腺癌病变的影像组学特征,将所有病例根据MR检查时间先后顺序以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选出具有显著分类性能的特征值,随后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法回归模型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值。同时对临床信息及常规影像学特征[包括腺体分型、背景实质强化程度、是否多灶/多中心、病灶位置、病灶形态、病灶长径、病灶短径、T 2WI信号特征、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腋窝是否伴有短径>1.0 cm淋巴结]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参数筛选。随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Ki-67高低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价。 结果:由CE-2和CE-7图像分别提取1 029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筛选分别得到9个及7个最佳特征值,并将两组特征值组合共16个特征值构成CE-2+CE-7图像影像组学最佳特征值。临床影像特征筛选得到5个有价值的参数分别为病变位置、病变短径、DWI信号特征、ADC值、是否腋窝淋巴结短径>1.0 cm。由CE-2和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所得SVM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高(>0.70)。将CE-2、CE-7、CE-2+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效能较单独使用CE-2、CE-7、CE-2+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所得模型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CE-2+CE-7+临床影像特征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其在训练集中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5、84.6%、87.9%、76.2%;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822、70.3%、76.1%、55.6%。结论: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特征的SVM模型能有效预测Ki-67表达状态,将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眼睑反复红斑为首诊的结缔组织病合并泪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上睑反复红肿伴肿物生长9个月"于2020年11月24日收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9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上睑颞侧肿物,呈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质地中等,上睑中央皮肤反复发红、水肿、粗糙、变厚,无破溃、出血,偶伴眼干、眼涩,不伴异物感,不伴眼红、眼痛、眼涨,不伴视力下降,不伴眼前黑影飘动,不伴视物遮挡感,患者8个月前自觉肿物增大较前明显,曾于本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右眼泪腺炎",建议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 1次/d,1个月后减量至30 mg 1次/d,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1.0;矫正视力:右眼1.0(-1.00 DC×105°),左眼1.0(平光)。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右眼上睑弥漫性红肿、增厚,无明显界限,无鳞屑,其下可触及肿物,质地中等,大小1.0 cm×1.5 cm,不能触及后界,无压痛,可还纳入眶,上下睑睫毛排列整齐。肝肾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102.73 U/L(35~100 U/L)、补体C1q:234.03 mg/l(159~233 mg/l)、二氧化碳(CO 2):22.30 mmol/L(23~29 mmol/L)。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4检测:抗SS-A抗体(++),其余结果均为阴性。眼部浅表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侧泪腺大小1.1 cm×0.5 cm,左侧泪腺约0.9 cm×0.5 cm,双侧泪腺回声不均,内未见明显囊实性占位,血流对比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右侧泪腺稍饱满,右眼眼睑皮肤肿胀(见图1)。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显示:双眼上睑皮下软组织内见斑片长T1、长T2信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信号不低。病灶边界欠清,以右侧为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图2)。胸部CT及胰腺MRI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男性原发性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文报道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男性原发性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该患者63岁,MRI表现为右侧乳腺边界清楚的孤立性实性肿块,与邻近肌肉相比,T 1WI呈中等信号,T 2WI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匀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显示扩散明显受限,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伴延迟强化,邻近腺体及胸壁骨骼肌肉未见浸润,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肌颗粒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笔者报道3例眼肌颗粒细胞瘤(GCT)的影像及病理表现。GCT的影像特点为肿块以肌腹为中心,CT上呈均匀等或稍高密度;常规MRI,相对于脑灰质,肿块于T 1WI呈等信号、T 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显著强化;扩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平均表观扩散系数为0.60×10 -3 mm 2/s。GCT的病理特点为瘤细胞体积大,且细胞排列紧密,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S-100表达强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界定脑挫裂伤患者创伤半暗带区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联合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脑创伤半暗带范围及周围血流灌注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25例,在伤后24 h内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于1个月后复查。将SWI/T2FLAIR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创伤半暗带,以SWI/DWI不匹配区作为标准进行对照,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的一致性。将两次SWI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坏死区,结合PWI,测量两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坏死区CBF值(30.45±5.58)ml/(100 g·min),CBV值(4.44±1.34)ml/100 g,低于半暗带区CBF值(44.46±6.16)ml/(100 g·min),CBV值(5.67±1.30)ml/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区MTT值(9.26±1.17)s,高于半暗带区MTT值(7.63±1.4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坏死区TTP值[(29.31±3.00)s]与半暗带区TTP值[(28.56±2.5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WI/T2FLAIR与SWI/DWI不匹配区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640, P<0.001),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具有一致性。ROC曲线分析发现,CBF值是预测创伤半暗带区发展结果的最佳指标,约登指数为0.822,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2.9%。 结论:SWI/T2FLAIR不匹配区可界定脑创伤半暗带,半暗带随时间发展可动态变化。脑挫裂伤周围脑血流灌注较正常减低,当脑血流量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创伤半暗带区可能发展为坏死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p-MRI与mp-MR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0例,女35例;中位年龄68(61,76)岁。所有患者术前6周内均行mp-MRI检查。将同一患者的图像分为两组:一组仅包含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和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序列,为bp-MRI组;另一组再额外包含轴位动态对比增强序列,为mp-MRI组。两组图像均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分别进行独立判读赋分,并根据相应判读标准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m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参考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指南,b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采用两种标准:当T2WI 3分且DWI 2分时,如VI-RADS被赋值为2分,则为bp-MRI(标准A);如VI-RADS被赋值为3分,则为bp-MRI(标准B)。对每种诊断方法分别以VI-RADS≥3分和VI-RADS≥4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对每种诊断MIBC的方法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各自的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5例术后病理显示NMIBC 135例(69.2%),MIBC 60例(30.8%)。当以VI-RADS≥3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时,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诊断MIBC的敏感性相同,均为88.3%(53/60);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的特异性分别为88.9%(120/135)、73.3%(99/13)和86.7%(117/135)。当以VI-RADS≥4分作为诊断MIBC的截断值时,bp-MRI(标准A)与bp-MRI(标准B)诊断效能完全相同;bp-MRI和mp-MRI的敏感性分别为70.0%(42/60)和75.0%(45/60),特异性均为95.6%(129/135)。bp-MRI(标准A)、bp-MRI(标准B)和mp-MRI诊断MIBC的AUC分别为0.927(95% CI 0.881~0.959)、0.904(95% CI 0.853~0.941)和0.927(95% CI 0.881~0.959),bp-MRI(标准A)和mp-MRI的AUC均显著大于bp-MRI(标准B)( P<0.001),bp-MRI(标准A)与mp-MRI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39)。 结论:在bp-MRI中,T2WI 3分且DWI 2分被VI-RADS赋值为2分时,在诊断MIBC方面与mp-MRI有相同的诊断效能。T2WI 3分且DWI 2分时,VI-RADS赋值为3分较赋值为2分诊断MIBC的效能可能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食管鳞癌神经侵犯术前评估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食管鳞癌神经侵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术前行IVIM成像检查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及IVIM成像序列检查,计算表观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灌注系数及灌注分数值。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食管鳞癌神经侵犯IVIM成像检查情况及其诊断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诊断效能。 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为60(43~74)岁。63例食管鳞癌患者中,神经侵犯17例,无神经侵犯46例。神经侵犯和无神经侵犯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浸润深度(T1期、T2期、T3期、T4期),淋巴结转移(有、无)分别为0、6、11例,0、3、13、1例,15、2例和6、24、16例,1、22、23、0例,12、3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32、-2.49, χ2 =19.58, P<0.05)。(2)食管鳞癌神经侵犯IVIM成像检查情况及其诊断效能:神经侵犯和无神经侵犯患者表观扩散系数值、扩散系数值、灌注系数值、灌注分数值分别为(2.21±0.33)×10 ?3 mm 2/s、(1.46±0.31)×10 ?3 mm 2/s、32.50(15.55,46.75)×10 ?3 mm 2/s、(0.34±0.09)×10 ?3 mm 2/s和(2.45±0.45)×10 ?3 mm 2/s、(1.72±0.38)×10 ?3 mm 2/s、34.85(23.43,51.20)×10 ?3 mm 2/s、(0.42±0.13)×10 ?3 mm 2/s,两者表观扩散系数值、扩散系数值、灌注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3,-2.52,-2.34, P<0.05);灌注系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84, P>0.05)。2位影像学诊断医师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表观扩散系数值、扩散系数值、灌注系数值、灌注分数值测量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96、0.92、0.89、0.9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表观扩散系数值、扩散系数值、灌注分数值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50×10 ?3 mm 2/s、1.68×10 ?3 mm 2/s、0.41,AUC分别为0.67[95%可信区间( CI)为0.54~0.79)、0.70( 95%CI为0.58~0.81)、0.69( 95%CI为0.57~0.80);联合扩散系数值和灌注分数值诊断食管鳞癌神经侵犯的AUC为0.74( 95%CI为0.62~0.84),截断值为0.20,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56.5%。 结论:IVIM成像参数扩散系数值及灌注分数值可进行良好术前评估及预测食管鳞癌合并神经侵犯,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MRI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诊断效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最大径≤20 mm)的诊断效能,并与放射科医师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0 mm)205个,分为训练集( n=116)和测试集( n=89)。基于术前DCE-MRI和DWI序列,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测试集病灶的良恶性。测试集MRI图像由1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判断病灶良恶性。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GBDT模型和放射科医师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McNemar检验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结果:GBDT模型鉴别乳腺小病灶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0.950),与放射科医师联合DCE-MRI和DWI评估(0.9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499, P=0.618),并显著高于单独运用DCE-MRI(0.874)或DWI(0.832)评估( Z=2.024, P=0.043; Z=2.772, P=0.006)。GBDT模型最佳截断点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0%,89.8%和89.9%,DCE-MRI联合DWI最佳截断点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5%,79.6%和87.6%,2种方法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00,2.286和0.083, P均>0.05)。 结论:基于DCE-MRI和DWI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小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结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参考区域模型结合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考区域模型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均行3.0 T DCE-MRI检测、MR常规扫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利用GE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分析b值为200、500、1000 s/mm 2时的ADC直方图,记录ADC相关参数(ADCmin、ADCmean、偏度、峰度)、灌注参数[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根据乳腺癌分型分为A型、B型,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参数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灌注参数联合ADC值对Luminal型乳腺癌分型的诊断价值。 结果:Luminal A型乳腺癌34例,Luminal B型乳腺癌62例。A型患者的Ktrans明显低于B型(P<0.05),而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值为200、500、1000 s/mm 2时,患者的ADC mean、峰度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其中b值为1000 s/mm 2时,A型患者的ADCmin、偏度均明显高于B型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Ktrans与ADCmin、偏度呈负相关性(b=1000 s/mm 2),r分别为-0.545、-0.528,均P<0.05。Ktrans、ADCmin、偏度鉴别Luminal乳腺癌分型的AUC分别为0.799(95%CI:0.706~0.892)、0.832(95%CI:0.753~0.911)、0.721(95%CI:0.614~0.827)。三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887(95%CI:0.813~0.960),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01)。 结论:b值为1000 s/mm 2时的ADC值(ADCmin、偏度)与DCE-MRI的定量参数(Ktrans)具有负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分型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