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定量磁敏感图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氧饱和度变化对梗死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对梗死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首次发作且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基线)和接受卒中规范化治疗后2周内进行多模MR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在SWI上观察入院时不对称突出皮层静脉(APCV)的显示程度,并计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梗死侧APCV区的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2)。将2次MR扫描获得的原始DWI和DSC-PWI图像导入软件,获得低灌注体积[达峰时间(T max)>6 s]和梗死核心体积(表观扩散系数值<620×10 -6 mm 2/s)。根据基线梗死灶(DWI-ASPECT)评分及随访(FUP-ASPECT)评分的对比,将所有患者分为梗死进展组(27例)与梗死无进展组(1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 2、SvO 2变化值、基线低灌注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梗死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SvO 2变化值、低灌注体积变化值与梗死变化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 2、低灌注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SvO 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11)%和(35±6)%, t=-2.56, P=0.0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O 2变化值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影响因素(OR=0.872,95%CI 0.773~0.984, 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248,95%CI 1.042~1.494, P=0.016)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SvO 2变化值(OR=0.814,95%CI 0.688~0.964, P=0.017)是独立保护因素。SvO 2变化值与梗死变化ASPECT评分呈正相关( r=0.425, P=0.007)。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氧饱和度变化值能够独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的进展,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升高越多越有利于延缓梗死灶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脑白质病变患者受损脑区白质微结构改变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白质微结构改变与执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年3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并证实存在WML病灶的34例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排除焦虑抑郁,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对所有WML患者进行评分,将其分为WML无认知功能障碍组(WML-cognitive normal,WML-CN)、WML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WM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n dementia,WML-VCIND)、WML伴痴呆组(WML-dementia,WML-VAD),并使用Stroop色词干扰测验、数字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等量表对其执行功能进行评价。另外选择MRI扫描无WML病灶的17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所有入组对象均采用德国西门子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全脑DTI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全脑基于体素的分析(voxel based analysis, VBA),分析四组被试全脑及感兴趣脑区DTI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并与WML患者执行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执行功能测验中,与认知功能正常者(WML-CN组、NC组)相比,WML伴认知障碍的患者(WML-VAD组、WML-VCIND组)在Stroop色词干扰B时间[(65.54±6.24)s和(43.67±0.95)s、(76.75±2.13)s和(43.67 ±0. 95)s、(65.54±6.24)s和(43.66±1.81)s、(76.75±2.13)s和(43.66±1.81)s]、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88.58±6.76)s和(61.63±1.31)s、(96.37±1.47)s和(61.63±1.31)s、(88.58±6.76)s和(66.31±8.19)s、(96.37±1.47)s和(66.31±8.19)s]、TMTA时间[(40.47±2.76)s和(30.92±0.47)s、(44.24±1.43)s和(30.92±0.47)s、(44.24±1.43)s和(31.99±2.07)s、(40.47±2.76)s和(31.99±2.07)s]、TMTB时间[(88.66±6.55)s和(80.34±0.61)s、(96.70±1.72)s和(80.34±0.61)s、(88.66±6.55)s和(83.10±5.91)s、(96.70±1.72)s和(83. 10±5.91)s]、数字符号测验得分[(39.25±5.63)分和(47.00±2.55)分、(31.27±3.93)分和(47.00±2.55)分、(39.25±5.63)分和(48.86±4.34)分、(31.27±3.93)分和(48.86±4.34)分]、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8.94±1.00)分和(11.71±0.47)分、(6.64±0.81)分和(11.71±0.47)分、(8.94±1.00)分和(10.86±0.69)分、(6.64±0.81)分和(10.86±0.69)分]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WML伴认知障碍的患者中,WML-VAD组在Stroop色词干扰B时间、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得分、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较WML-VCI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ML-CN患者部分执行功能评分如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言语流畅性试验得分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胼胝体膝部、下纵束等的FA值与Stroop色词干扰B测验、Stroop色词干扰C测验、TMTA时间呈负相关( r=-0.436~-0.471),与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呈正相关( r=0.428~0.573);胼胝体膝部、上/下纵束、下额枕束等MD值与Stroop色词干扰B测验、Stroop色词干扰C测验、TMTA时间呈正相关( r=0.432~0.609),与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呈负相关( r=-0.424~-0.630,经校正,均 P<0.003125)。 结论:WML伴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显著下降,且白质微结构破坏越严重,执行功能损害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型口腔强吸装置对降低喷砂粉尘污染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型和常规型强吸装置在喷砂洁治时对喷砂粉尘的吸引效果。方法:使用含标准牙齿28颗的口腔仿生头模进行预实验,比较改良型和常规型强吸装置在不同条件下的粉尘吸引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4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行喷砂洁治的18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使用改良型强吸装置,对照组使用临床常规型强吸装置,比较两组患者在喷砂洁治时的舒适度及VAS评分。结果:在1/3、2/3喷砂量条件下,5、10 min喷砂时间条件下,15、30 cm喷砂粉收集距离条件下试验组的降低粉尘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舒适度得分高于对照组,V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型强吸装置可从污染源控制粉尘扩散,改善诊室环境,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减少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病的刺激诱因,提高患者就诊舒适度及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 %(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 P 25~ P 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 %)及学生(36/103,占35.0 %)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 %(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市。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 %),菲律宾(13/103,占12.6 %),美国(13/103,占12.6 %)和尼日利亚(7/103,占6.8 %)。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 %),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 %)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 %)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 结论: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8-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例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表现。男11?例,女12?例,日龄1~28 d,出现症状后2~20 d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增强后强化特点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单纯动脉性脑梗死15?例,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动脉性脑梗死8?例,发病中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2 d和7 d。单纯动脉性脑梗死患儿均为单侧受累,病变仅位于深部脑实质1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梗死4?例。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稍长T 1稍长T 2信号,伴局部短T 1短T 2信号。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脑梗死患儿单侧受累5?例,双侧受累3?例。MRI均表现为边界模糊片状长T 1长T 2信号,其中7?例信号不均,见多发小囊状改变,边缘呈稍短T 1稍短T 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可见结节状、点片状高信号。6?例受累区域明显肿胀。增强扫描5?例见多发点片状、环状强化。侧脑室后角内等信号并DWI高信号2?例。额颞部蛛网膜下腔DWI高信号5?例。硬膜下积液1?例。 结论: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变可双侧受累,信号多混杂,可同时并存不同时期病变。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蜡样芽孢杆菌在小鼠眼内炎中的迁移扩散能力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 μl含有100 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 μl无菌PBS作为对照。以同样方法复制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作为疾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视网膜电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眼内炎进程和视网膜功能。结果:蜡样芽孢杆菌在C57BL/6小鼠眼中快速生长,且明显快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2 h后逐渐移至角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小鼠眼球后,色素颗粒稀疏的虹膜组织区域中细菌含量较多,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玻璃体腔后未能在眼前节检测到细菌。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的A波、B波幅度在感染6 h后显著降低,感染12 h后检测不出B波信号,且在不同时间点的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组织学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其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浸润程度更高,对组织结构的破坏性更强;ELISA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强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提示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中IL-6、TNF-α和IL-1β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模型。结论:蜡样芽孢杆菌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和迁移速率,且眼球感染后可诱发严重的眼内炎及组织结构的破坏,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扩散峰度成像多参数回归模型预测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峰度成像(DKI)参数的回归模型预测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ER阳性、HER-2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50例(50个病灶)的临床病理(年龄、组织学分级、Ki-67水平等)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1岁,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及DKI检查,评估记录乳腺纤维腺体组织量(FGT)、背景实质强化(BPE)、内部强化特征等,测量并计算强化峰值(PH)、峰值强化率、达峰时间、平均峰度(MK)、平均扩散率(MD)等指标。根据患者21基因复发评分将50例患者分为低复发风险组和中高复发风险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比较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将年龄、PH、MD、MK为自变量构建的logistic模型为Pre1,以Ki-67、年龄、PH、MD、MK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模型为Pre2,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患者低复发风险的效能。 结果:低复发风险组25例、中高复发风险组25例。低复发风险组与中高复发风险组间年龄、FGT、PH、MD、MK、Ki-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Pre1预测ER阳性、HER-2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低复发风险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88。Pre2预测ER阳性、HER-2阴性早期浸润性乳腺癌低复发风险的AUC为0.92,灵敏度为0.84,特异度为0.92。 结论:基于DKI的多参数模型预测可有效预测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复发风险,联合Ki-67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有效识别低复发风险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常规T2WI、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Ca患者作为PCa组,选取同期5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BPH组,进行横断面研究。两组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DWI及DCE-MRI扫描,对比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峰值时间(Tmax)、峰值强度(SIpeak)、信号强化率(SER)、最大增强斜率(MSI)及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并综合分析癌灶和非癌灶间差异。统计T2WI、DWI、DCE-MRI检查结果,对比3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ADC值低于BPH组,EADC值高于BPH组( P<0.05);PCa组Tmax值低于BPH组,SER、MSI值高于BPH组( P<0.05);PCa组Ⅲ型TIC曲线占比(64.00%)高于BPH组(14.81%),Ⅱ型TIC曲线占比(24.00%)低于BPH组(66.67%, P<0.05);常规T2WI序列诊断出癌灶32例,另有10例BPH患者外周带检出低信号;DWI检查检出癌灶34例,另有10例BPH患者中央腺区检出稍高信号结节,ADC信号稍低,6例增生外周带高信号斑片影;经DCE-MRI检查50例PCa患者中42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或缓慢下降,2例表现为低峰值强化下降型,2例外周病灶表现为上升型,4例表现为不典型图形,4例病灶不明确;54例BPH患者中,10例T2WI检出低信号区;16例DWI检出稍高信号结节,其中8例ADC呈稍低信号;4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或呈平台强化;8例中央增生结节出现早期明显强化,并早期下降;T2WI、DWI、DCE-MRI联合诊断PCa的灵敏度(96.00%)、准确度(92.31%)高于3种方法单独诊断( P<0.05)。 结论:T2WI、DWI、DCE-MRI联合检查能获得更全面病灶信息,显著提高PCa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利于减少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老年患者的预后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老年患者的预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86例肺炎克雷伯菌老年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VITEK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以及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按照所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是否耐药分为非耐药组(40例)和耐药组(46例),比较不同组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入住ICU天数和临床预后效果。结果:从痰液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比例(46/86,53.49%)最高,其次为引流液(16/86,18.60%)、血液(12/86,13.95%)、穿刺分泌物(3/86,3.50%)和深静脉导管尖端(9/86,10.46%);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等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53.49%(46/86);与非耐药组(26.11±41.10)d、(38.96±50.75)d比较,耐药组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60.75±72.86)d和入住ICU天数(73.41±63.32)d均明显增加( t=2.660、2.756, P=0.003、0.004);非耐药组患者临床有效率57.50%(23/40),明显高于耐药组23.91%(11/46)( χ2=10.097, P=0.001)。 结论: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呼吸机使用天数、入住ICU时间均较高,临床需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积极进行细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及早确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