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草芽孢杆菌RN8的抗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从采自云南省丽江郊野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离其活性成分进行抗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以寻找抗菌活性物质.方法:使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11种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管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进行筛选,通过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对发酵液中分离出的活性化合物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进行结构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法检测RN8菌株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处理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后的细胞脱氢酶活力,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DNA和钾离子泄漏率;将环四肽RN作用于白色念珠菌进行代谢组研究.结果:RN8菌株发酵液对17种测试指示菌具有拮抗效果,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RN鉴定为环肽类化合物,当其质量浓度为12.5 μg/mL时,抑制率达73.41%,EC50为4.69 μg/mL;KEGG数据库和路径拓扑分析显示,五个主要代谢途径有显著影响,包括嘧啶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这些过程涉及2'-脱氧胞苷等37种代谢物.结论:枯草芽孢杆菌RN8是广谱拮抗性菌株,其抑菌活性成分造成白色念珠菌细胞外膜的损伤,破坏细胞膜整体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显著影响主要代谢途径,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发酵,筛选具有较强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平板打孔法及平板对峙法筛查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及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力表征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再通过ITS序列及文献对比鉴别真菌.结果 从中共分离鉴定出 7 株活性菌株.抑菌活性试验中,Ts-F016 发酵液粗提物对MRSA、耐药型白色念珠菌及斯氏李斯特菌抑制效果最强;平板对峙试验中,仅Ts-F016 对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抑菌率均超过 50%;抗氧化试验中,Tv-F008 及Ts-F016 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 50%以上;总还原力测定中,Ts-F016 的Vc质量浓度最高(0.098 mg/mL).结论 Ts-F016具备良好的抑菌、抗氧化活性,为拟鬼伞属真菌,可为后续相关新型药物的发现奠定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桑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通过归纳整理近年来桑寄生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桑寄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维生素类、挥发油类、微量元素、多糖、萜类、甾醇类、苯丙素类、姜黄素类、酚酸类等,其中黄酮类为主要药效物质,在桑寄生的抗炎、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桑寄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毒理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在抑菌及清除生物被膜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S)分泌信号分子和细胞外聚合物(EPS),使细菌聚集和黏附到生物和非生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抗性强、危害性大的生物被膜.目前,生物被膜在医疗、食品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致病菌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一些传统消毒、杀菌方法难以将其彻底清除,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生物被膜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强黏附性是其难以被清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高活性的溶液进行浸泡、清洗是去除生物被膜的有效策略.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有效抑制微生物黏附和聚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作为一种高效消毒抑菌溶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去污和种子萌发领域.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活性物质易消散,难以长期贮藏,导致其抑菌性能减弱.近年来,通过向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添加不同介质或联合其他技术制备的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有效延长了活性物质的衰退,使其逐渐成为消毒、抑菌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的杀菌作用机理及其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重点介绍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旨在为环境、医疗及食品行业的生物被膜清除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芽胞杆菌抑菌物质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芽胞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生防菌.芽胞杆菌可产生醇、酮和酸等多种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芽胞杆菌还能合成多种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如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和环二肽等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芽胞杆菌的有效抑菌物质主要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及影响病原菌的代谢通路发挥其抑菌活性.本文主要总结了芽胞杆菌发酵液中的挥发性、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抑菌机制,为芽胞杆菌作为生防菌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大黄蒽醌类物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大黄为常用的传统大宗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大黄具有多种药效成分,其中蒽醌为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鳞癌、胰腺炎、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针对不同疾病,此类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大黄蒽醌类物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物质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大黄蒽醌类物质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富血小板血浆与浓缩生长因子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与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GF组、PRP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统计比较三组创面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不良反应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三组换药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均CGF组<PRP组<常规组(P<0.05);治疗1、2周后,三组创面细菌感染阳性率比较,均CGF组<PRP组<常规组(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F组、PRP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CGF组与PRP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GF和PRP作为血小板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发挥抗炎抑菌作用.与PRP相比,CGF更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抑菌效果更好,但两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评价国内不同企业生产的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质量现状.方法 采用法定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对111批抽验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杂质分析、抑菌剂、辅料相容性、包装材料、抑菌效力和处方合规性方面,综合评价国内产品质量及现行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结果 法定检验结果显示,111批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合格率为100%.但现行法定标准中的有关物质方法重现性、杂质分离和检出能力差,且抑菌剂测定方法未涵盖本品使用的全部抑菌剂种类.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本品的杂质水平主要与处方工艺有关,不同企业的杂质检出情况差异明显.国内厂家的处方和辅料与原研差异较大,光降解杂质含量与处方中有机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企业包装材料的遮光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一家厂家的抑菌效力测定结果达《中国药典》2020年版抑菌效力判断B标准,未达A标准.111批次抽样抑菌剂、EDTA和乙醇含量均与处方量一致.结论 目前国产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总体质量较好;现行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本品处方工艺差别对质量影响很大,且与原研差异大,建议尽快开展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自沉淀理化性质及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淀理化性质;采用牛津杯法探索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进一步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胞外核酸相对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分析对比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反应前后抑菌作用机制是否发生改变.结果 差示热量扫描法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反应前后存在热量变化,该自沉淀是一种不同于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新物质或复合物,其官能团、紫外吸收均发生了变化.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黄芩苷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1.8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15 mg/mL.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但作用机制有所差异.结论 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自沉淀,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改变其通透性,影响细菌生长,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三种物质虽能使菌体内容物大量渗出,但对胞内物质泄出作用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中药自沉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甘肃祁连山冬虫夏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分离甘肃祁连山冬虫夏草内生真菌,并探讨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3种不同培养基,用组织匀浆法和组织切块法对冬虫夏草不同部位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对其代谢产物的酶抑制活性、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高活性菌株分类鉴定,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高活性化学成分进行跟踪分离.结果 分离得到42株内生真菌,发酵得到84个待测样品,对腺苷脱氨酶(ADA)抑制活性>40%者占比52%.其中高活性菌株Aspergillus sp.C-1乙酸乙酯相样品ADA抑制活性>90%,对5种供试菌均有抑菌活性,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均>85%,总还原力为(0.039±0.002)mg的L-抗坏血酸(VC)当量,分子鉴定与Aspergillus fumigatus有99%同源性.追踪分离出2个具有ADA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C1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physcion),IC50为3.58 mmol/L.结论 甘肃祁连山冬虫夏草内生真菌资源丰富且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活性物质发现的良好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